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对中医药的思考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医学论文网

中华文明已经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传统医药学伴随着中华文明而萌芽、成长、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医药学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医药学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近代西方医药学的大规模传人和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西方医药学的突飞猛进,西方医药学已经成为主流医学和事实上的医学标准。在西方医药学传人过程中,中国传统医药学几近毁灭。这也是近代西方文化不断传人,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一个缩影。近现代西方医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科学的产物,近现代西方医学的背后是整个科学体系,中西医学的冲突也是中医药学与科学的冲突。
        中国传统医药学在鸦片战争以前一直是以其固有的规律发展的,近代西方医药学的传人改变了这种发展轨迹,中医药学是否应该取消?答案是否定的。中医药学是否应该自生自灭?答案也是否定的。中医药学应该继续发展,中医药学只有在与科学的冲突中继续发展才能挽救自己,这也是当代中医学者的历史使命。那么,中医药学在西方科学的背景下怎样进一步发展呢?笔者认为,应该以我为主,引入科学,吸收西医学的一些理论,发展新的理论。
        中医药学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形成的,其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必定有其科学的道理,我们的任务是要阐明其中的科学原理。中医药学中有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这些认识是以传统的中医药学术语来描述的,是现代西方医学没有认识的,是现代科学也不能描述的,这些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对待中医药学的态度上,以中医药学不科学为由取消中医药学,或者废医存药都是错误的l用中医药的科学化来行消灭中医药之实,也是错误的;固步自封,拒绝发展,拒绝科学和吸收西医药学进入中医药,还是错误的。
        中医药的发展要遵循3个原则。第一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有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学术上形成百家争鸣。第二要讲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盲目否定中医药学;在创新中运用科学,形成科学理论。第三要讲历史,要继承同时对中医药要有新的认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历史也将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选择。
        有必要对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历史进行重新认识,进而全面地认识中医本身。笔者尝试提出新的中医药源流论(内容只包括药物疗法),这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第一,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是中医学的两大源头。《汉书艺文志》将西汉以前的医学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的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是中医学主要的两大源头,医经医学的集大成著作是现存的《黄帝内经》,经方医学的集大成著作是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第二,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也就是说,在某一时期两者的发展水平是相应的。《灵枢》、《素问》的成书,标志着医经医学的成熟,《伤寒卒病论》的成书,标志着经方医学的成熟,两者很可能是同时代成书。
        晋唐时期的医学,是医经医学与经方医学进一步分别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医经医学以全元起、杨上善、王冰注《素问》或《黄帝内经》为标志,经方医学以《干金要方》、《外台秘要 为标志。在宋代以后,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继续向前发展,医经医学的发展是围绕着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和发挥,经方医学的发展以各种大型方书的不断成书为标志。第三,中医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医经医学与经方医学的不断融合。医经医学与经方医学真正的结合始于宋金元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这种融合使医经理论与经方医学真正的结合起来,医经理论有了落脚点,经方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导,从而产生了辨证论治的模式,理、法、方、药成为一体。
        中西医学都是以治疗疾病为首要目的,而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必须要有两方面的认识,一方面是对人体的正常和异常(疾病)要有认识,另一方面是对治疗疾病的手段或物质要有认识。中医药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不同于西医学的特点。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笔者提出了方剂三定律。第一定律:方剂是复杂成分药物。中药与西药相比较,有几个不同点,中药多为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西药多为化学合成及从天然物质中提取;中医多为口服制剂,西药多为注射剂与口服剂;中医为复杂成分药物,西药为单纯成分药物。中药的本质特点是复杂成分药物,因此与西药不同。第二定律:方剂的复杂成分在体内运动、变化和发挥作用符合药理学的基本规律,并有其特点。也就是说,中医治疗疾病其疗效的取得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不是凭空取得的,是有其科学基础的。第三定律:方剂的使用有一定指征。对症治疗、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使用方剂的3种方式,在临床使用方剂时,要病、证、症全面考虑。方剂是复杂成分药物,现代科学还不能够完全弄清楚其中的每一成分。方剂的复杂成分符合药理学的基本规律,现代科学能够完全弄清楚每种成分的药动学数据和药效学原理吗?还有各种成分的互相影响呢?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阐明。所以在现实上,我们使用方剂还要依靠传统的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辨证论治。这也说明,取消中医或者废医存药是错误的。
        我们要反对一种倾向,即眼中只有辨证论治。中医自古以来就有经方医学,有辨病论治的传统,这也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名医都重视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并运用之,这也是中医学。作为一名中医师,首先要掌握一定量的有效的方剂,才能谈得上辨证论治,否则对辨证论治泛泛而谈,辨证准确无误,方药杂陈,并不能取得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中医药的根本特点是复杂成分(方剂是复杂成分的药物)和综合论治(包括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
        在对人体的认识方面,中西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的。西方医学是用解剖刀来认识人体的,指导的哲学思想是结构主义,其在形态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器官到组织、细胞、各种生命分子,越来越精细,疾病的确定也是从形态的改变来认识的。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来源于对活生生人体的详细观察(仅有一些大体的解剖),观察的内容是活体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现象是人这个物质所表现的机能的外在表象,其指导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哲学,通过分析归纳这些现象后,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相对于西医学,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机能。特别是中医学的五脏学说,尤其体现了这种机能医学的特征。中医学把人体的所有重要的机能归属于5个脏器,中医学的五脏已经不是解剖学的脏器了,已经成为说明人体机能的符号。比如中医学中肾有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的机能(实际上这些机能是整体的表现,不是真正一个器官的功能),而西医的肾脏仅仅是个泌尿器官。所以中医学对人体机能的研究和西医学对人体功能的研究是不同的。中医学要对人体的机能进行定性,即确定人体机能的状态,这就是辨证,所谓的证就是人体疾病时人体机能的状态。如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脉无力迟缓,这是人体机能减退状态的表现,中医就描述为阳虚,如果伴有腰酸、腿软、阴冷、性功能减退、浮肿等表现,就可以确定为肾阳虚。中医学中的外感六淫病也是对人体机能状态的一种定性,并不是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当然,中医学不能离开中药,中药作为复杂成分药物,对人体机能状态起调整作用,没有中药,中医学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中药也离不开中医,否则其功能也无法得到阐明。
        中医药学是有理由存在的,也必将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卫国.揭开《伤寒论》的几个历史谜团EJ3.国医论坛,2004,19(1):14、(2):1-4.
        [2] 贺卫国.经方医学新论[J].国医论坛,2005,20(2):14、(3):14.
        [3] 贺卫国.谈谈《素问》和《灵枢》的成书EJ3.国医论坛,2006,21(1):374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