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胡希恕的《伤寒约言录》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今天下载到了胡希恕的《伤寒约言录》,和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不同的是,胡希恕的《伤寒约言录》是从方证的角度分析总结,把伤寒论及金匮中与该方剂相关的条目均列于其下,并结合临床经验给予了分析,而且还列出了常用该药治疗的各种其他的病,实为初学者学习伤寒论之好书。
        另外,每个方剂大都附了案例,案例中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是,每个案例都附了以现在计量方法计算的剂量,这个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如果用伤寒论中原方的剂量(按郝万山整理的换算方法),药量大的很,药店有时候都不敢卖,对于初学者,还没有经验,有的时候真是不知道这么用药是否能治病,亦或害人病,经常是考虑再三,还是不敢下手。这些真实的案例也就给了初学者一个可资参考和可以信赖的用药剂量。
        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下。
        不过,有几个遗憾的地方(或者说是我想知道的地方,可能对别人并不是问题):
        1、没有将伤寒论中原方的剂量列在文中。
        他是按汉代一两=现在3钱的方式转换后的,但是是否应该按此方式换算,我不知道。如果有的话就可以进行一下药量的对比,可能更好。当然,这不是大毛病。
        2、对于煮药的方法,过简。
        我想应该是他只负责开药,有专门的煮药师傅去煮,所以他没有太关心;或者他觉得煮药没有必要这样细研究,对药效的影响不大?主要有几个问题:
        A.他开的方剂使用量都是一服的量,伤寒论上一般都是一剂的量。比如一剂3服的药,是3服一起煮,然后
        分三次服,还是一服一服的煮,煮后就喝?
        B.没有初始水量,伤寒论上对水量的要求很细,本书中没有。如果用伤寒论上的水量,一服和一剂煮的水量
        是否不同?
        C.现在有些药需要先下后下,本书中有涉及,但比较少。比如大柴胡汤中大黄先下取其清热泻火,后下取其攻滞,通大便。
        总之,目前我对煮药的方法比较晕。
        3、书中对饮用量使用杯做计量,不知道他那时候的杯有多大?呵呵。
        网上的说法是各各不同,我现在是采用伤寒论中所述的水量及方法。
        比如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味甘平),黄芩三两(味苦寒),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伤寒论中煮法: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开药都是开三服的量,放在一起,一次煮三服。
        换算方法是按郝万山整理的换算方法,即汉代一斗=10升,汉代1升=现在200ml。
        所以,煮法是:上面的初始水量是一斗二升,即是现在的2.4升,水量还是蛮大的。煮取六升即是现在的1.2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即是再煎后留600ml,一服是200ml(刚好我家的小碗大概就是200ml)。
        也不知道对还是不对,呵呵。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