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肝阳虚例谈
作者:任增良, 胡树钊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肝阳虚
关键词:《内经》; 肝阳虚; 临床表现; 治法方药
肝虚为病习以阴虚立论者殊多,而提及肝阳虚者鲜为少见。但有关肝阳虚的论述,自《内经》以来,历代皆有阐发,惟失于散在不成系统。近代有不少医家作过研究,有关专题研讨和治验报道,时有发表,对肝阳虚的证治进行了较深入阐析。笔者通过学习,受益匪浅。下面仅就肝阳虚证,略述管见,就正于同道。
1 生理病理
肝为刚脏,主疏泄,司藏血,体阴而用阳,肝阳具有温煦、升发和条畅的生理功能。肝之阴血是肝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之阳气乃肝脏升发的内在动力,故肝阴肝阳是同等重要的。导致肝阳虚证的形成大体有:其一药源性的,由于个别医者将“炎”字的概念,作为“火”的同义词,一遇肝炎病证,治疗都用清利之品,甚则长期使用,难免不损伤阳气,逐渐而变生肝阳虚证。其二素体阳虚,罹患肝病以后,生发之用不足,条达之性多郁,使阳气更难伸展,气血不得条畅,由郁致虚,因虚生寒,延久成虚寒之证。其三或年高体衰、或疲劳至极、惊恐过度、内伤生冷、寒邪侵袭等等,伤及厥阴生发之气,致使生发功能低下,势必在病理上形成阳虚气弱,肝用难展的肝阳虚证。
2 临床表现
气属阳,阳统乎气,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肝气久虚,必致肝阳亦虚,肝(气)阳虚,则厥阴肝经虚寒,故见善惊易恐,眩晕,巅顶头痛,睾丸或阴器内缩,纳少呕逆,腹胀气壅及妇人月经不调,舌淡嫩苔白脉弦细而迟。据证分析,肝之清阳内充,升发调畅,则“阳舒阴布,五化宜平”,情志安和。若肝阳乏弱,清阳失布则见眩晕;肝脉下络阴器,抵少腹布胁肋上巅顶,寒滞肝脉,阳气虚衰,经脉失养,则少腹冷痛,牵引睾丸或阴器内缩,胁肋隐痛,月经不调,巅顶头痛;阳气困乏,肝用不展,升发无权,致中州失运,故纳少呕逆,腹胀气壅;舌苔脉象均为肝阳不足所致。肝阳虚的证侯特点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老年和壮年患者,青少年较为少见。多与肝气虚、肝血虚相兼而见,这是因肝为血脏,以气为用的特点决定的。
3 治法与方药
《内经》云: “衰者补之,损者温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以及“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些论述说明了温补肝阳的重要意义,值得认真探讨。余于临床,大抵选用辛而不燥,温中含柔,补中寓通之品。如肉桂、黄芪、鹿角胶、白芍、锁阳、羊肝、小茴香、吴茱萸、巴戟天等,以温润升发,暖肝散寒。张锡纯就肝(气)阳虚颇有深究,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有明确记载:“肝属木而应春生,其气温而性条达,黄芪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之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少佐气之品,服之复杯而见效验”。笔者遵之,用之临床,每每收效。
4 病案举例
男,57岁,干部。患高血压数年,曾间断服药好转。近半年来血压时常波动在24~33/14~18.5 kPa 之间,虽遍服降压药而病情不减,病人精神极度紧张,遂辗转大医院多处,间服中药平肝、柔肝、滋阴潜阳等百余剂,症反日趋加重。于1987 02 06来院邀余诊治。症见患者痛苦面容,并以一手按其头顶,眩晕卧床不能起坐,巅顶沉痛,血压30.7/18.7 kPa,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而迟。证属厥阴虚寒,浊阴上逆,干犯清窍。投以吴茱萸汤,药进3剂,眩晕减轻,头痛减半,血压22/14kPa故按原方酌加苍术、代赭石又进3剂,血压20/11.4 kPa,余症悉除。
5 体会
肝阳虚证,为肝脏虚弱病之一,过去有的医生陈守“肝常有余,有泄无补,有滋无温”之说。笔者认为是欠全面的,有悖于临床实践,此偏不可不纠。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现已证实温补肝阳法,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精神安定、强心、改善冠脉血流量,并能降低血脂、调节血压、护肝、促进胃肠分泌、增进食欲等多方面的功效。
(1.河北省固安县中医医院 065500; 2.河北省衡水市中医医院 0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