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和胃法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
作者:劳献宁, 冯治宇, 江万航, 刘绍余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药物性胃肠道反应;,,和胃法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法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的138例病人分为3组,治疗1组46例用养阴和胃法中药治疗;治疗2组46例用健脾和胃法中药治疗;对照组46例口服雷尼替丁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痊愈38例,占82.61%;有效6例,占13.04%;无效2例,占4.35%;总有效率95.65%。治疗2组痊愈40例,占86.95%;有效5例,占10.87%;无效1例,占2.17%;总有效率97.02%。对照组临床痊愈25例,占54.38%;有效14例,占30.43%;无效7例,占15.22%;总有效率84.78%。治疗后三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三组自身前后对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胃法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确切有效。
       关键词:药物性胃肠道反应;  和胃法
        肺结核的化疗过程中所使用的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都不同程度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因而,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整个化疗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严重影响病人的进食和消化吸收功能,导致体质下降,因此严重影响抗结核治疗的疗效及病人的愈后。在临床治疗中我们采用了中医和胃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共138例,均为200206~200503在我院就诊病人,其中男73例,女65例;年龄17~69岁,平均42岁。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及对照组各46例。其中治疗1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0~66岁,平均45岁;胃脘胀闷或疼痛46例,出现时间最短3 d,最长16 d;恶心、呕吐27例,出现时间最短1 d,最长5 d;胃纳差46例,出现时间最短2 d,最长14 d;大便不正常13例,出现时间表最短2 d,最长7 d。治疗2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17~68,平均43岁;胃脘胀闷或疼痛46例,出现时间最短4 d,最长15 d;恶心、呕吐30例,出现时间最短1 d,最长3 d;胃纳差44例,出现时间最短3 d,最长12 d;大便不正常22例,出现时间最短1 d,最长4 d。对照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43.5岁;胃脘胀闷或疼痛46例,出现时间最短2 d,最长13 d;恶心、呕吐29例,出现时间最短1 d,最长2 d;胃纳差44例,出现时间最短2 d,最长14 d;大便不正常15例,出现时间最短2 d,最长3 d。经统计学处理3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确定肺结核患者[1]。
       1.2.2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门诊和住院确诊为结核病并正服用抗结核药物的病人;③接受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胃脘胀闷或疼痛、恶心、呕吐、胃纳差、大便不正常等胃肠道反应者。
       1.2.3  排除标准原有胃肠道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1组继续接受常规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并加服益胃汤加减中药(麦冬20 g,玉竹12 g,生地15 g,沙参18 g,淮山20 g,百合20 g,)便秘者加枳实25 g,玄参15 g;呕吐者加竹茹12 g。胃纳差者加麦芽30 g,山楂20 g。1剂/d,水煎服,每疗程7 d,共观察2个疗程。
       1.3.2  治疗2组继续接受常规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并加服健脾汤加减(白术15 g,生苡仁20 g,茯苓15 g,扁豆15 g,党参30 g,山药30 g,黄芪20 g,苍术15 g,桔梗10 g,陈皮5 g,砂仁6 g)。便溏者加芡实20 g,莲子15 g;便秘者加枳实25 g;胃纳差者加麦芽30 g、山楂20 g。1剂/d,水煎服,每疗程7 d,共观察2个疗程。
       1.3.3  对照组继续接受常规,并加服雷尼替丁治疗,0.15/次,2次/d,每疗程 7 d,共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临床指标:胃脘胀闷或疼痛、恶心、呕吐、胃纳差、大便不正常等胃肠道反应临床症状。治疗每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治疗2个疗程。
       1.5  疗效标准[2]治疗2疗程后,临床胃肠道症状消失,胃纳、大便恢复正常为痊愈;治疗后2个疗程后,临床胃肠道症状减轻,胃脘胀闷或疼痛、发作次数减少,恶心、呕吐症状减轻,胃纳增加,腹泄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便秘者大便3 d以内排便、便质转软为有效;胃脘胀闷或疼痛、恶心、呕吐、胃纳差、大便不正常等胃肠道反应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1.6  统计分析用SPSS10.0软件包,分别采用秩和检测及测定数据用±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3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略)
       2.2  3组治疗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3组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1组和治疗2组较对照组症状改善更明显。但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不明显。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比较(略)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胃脘胀闷或疼痛、恶心、呕吐、胃纳差、大便不正常等胃肠道反应在临床上很常见。它一方面由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所致,另一方面与病人的素体有关。胃肠道反应一方面严重影响进食物和药物的吸收影响治疗;另一方面影响进食物的吸收,造成身体必需营养的缺乏,两者对患者的治疗和愈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中医认为:素体脾胃虚弱,再受饮食药物所伤,气机不畅,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胃脘胀闷或疼痛、恶心、呕吐、胃脘差、大便不正常等胃肠道反应。脾胃升降失调,水湿内停,则可并见脾虚困湿症状,如:体乏、大便多溏薄、舌苔白厚腻、脉虚缓等。或气不化津,胃失濡养,则出现胃阴不足的症状,如干呕、口干咽燥、大便硬、少苔或无苔、脉细。因此,中医治疗应以健脾和胃为主,困湿者兼以利湿;胃阴不足者兼以养阴。治疗1组中药用(益胃汤)麦冬、玉竹、生地、味甘功能养阳生津润燥;为益胃之上品,为君药;配以沙参、玉竹为臣药、养阴生津以助君之力;再配以淮山健脾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养阴和胃之功效。治疗2组中药用(健脾汤)党参、山药、黄芪益气健脾;白术、生苡仁、茯苓、扁豆渗湿健脾;佐以甘草益气和中;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更以桔梗为使药,用以载药上行,宣肺利气;陈皮化滞理气,和胃理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和胃利湿之功效。现代中药理研究又表明上述中药方中党参对胃肠道运动有明显调节作用、山药对脾虚症状有预防和治疗作用[3]。白术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胃肠道运动有调节作用[3];茯苓、砂仁、甘草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3];桔梗有抗炎、抗溃疡作用,陈皮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类似肾上腺素但弱而持久,并有抗溃疡作用[3]。由此推测中药可能是一方面通过保护胃肠黏膜和抗溃疡以及对胃肠道运动的调节作用来缓解和预防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减轻和治疗胃肠道反应的症状;另一方面麦冬、玉竹、生地、沙参、党参、山药、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砂仁也对机体免疫有调节作用[3],对疾病的治愈、机体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从本临床观察可以看到,治疗后三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三组自身前后对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本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到:三种治疗方法对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健脾汤疗效较好;益胃汤饮次之;雷尼替丁更次之。由此可见中药在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方面是有它们优势。健脾汤和益胃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较好的方药。但这只不过是一个临床观察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希望今后能进一步通过实验室药理研究得到确切的依据和证实。在药理研究方面更进一步弄明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因此,希望本临床观察结果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今后中药治疗药物毒副反应方面开创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1995:32.
       [3]方文贤,宋崇顺,周立孝,等.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劳献宁(1962),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现任广州市胸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广州市胸科医院  51009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