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甘利欣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0例临床分析
作者:吕晓玲, 黄新造, 叶春香, 黎希予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甘利欣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甘利欣联合中药辨证论治疗法治疗2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与单纯使用甘利欣治疗的27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经6周治疗后,显效17例,占62.5%;有效93例,占33.3%,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124例,占45.95%;有效90例,占33.3%,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乙型肝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对比研究
        乙肝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引起全身感染,而主要以肝脏受损最为严重,且易反复发作,演变为肝硬化、肝癌等,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为探讨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505~200405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甘利欣治疗280例患者,经与相同患者270例单纯用甘利欣治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对降酶、退黄、纠正蛋白异常及改善症状体征均优于对照组。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慢性乙型肝炎550例,全部系住院和门诊患者,其中男427例,女123例,诊断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将5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0例,对照组270例。治疗组中慢性轻度132例,慢性中度128例,慢性重度20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体征,HBV标志均长期阳性。
       1.2  一般资料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15岁,平均38.1岁,病程在6个月~1年的110例,1~3年的151例,3~5年的189例,5~8年的69例,8年以上的31例。治疗前肝功能情况见表1。表1  治疗前肝功能指标异常例数 (略)
       1.3  观察指标两组病例2周复查1次肝功能,4周作B超查肝、胆、脾及血清乙肝标志物,同时观察症状,舌象,脉象,体征,进行全面记录,作为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依据。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280例)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甘利欣;对照组(270例)单纯用甘利欣作对照,两组甘利欣的用量用法均相同,总疗程6周。治疗组辨证分型及治疗药物。具体方法如下。
       2.1.1  湿热蕴毒(137例)黄疸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恼、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腹胀厌油、溺黄便干或溏泄恶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常用药物:茵陈30 g,山栀10 g,大黄10 g,滑石15 g,薏仁15 g,赤芍20 g,白茅根10 g,金钱草10 g,虎杖15 g,白术10 g,云苓15 g,莱菔子15 g。
       2.1.2  肝郁脾虚(42例)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纳差乏力、胸闷气短、舌苔薄白、脉弦细。常用药物:柴胡10 g,生黄芪15 g,枳壳10 g,陈皮10 g,云苓15 g,白术10 g,郁金20 g,山楂10 g,川楝子12 g,山药15 g。
       2.1.3  肝肾不足(101例)头晕耳鸣、心悸少寐、五心烦热、口干纳差、腰膝疲软、肝区隐痛、月经不调或遗精,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或弦数。常用药物:生地12 g,沙参15 g,女贞子15 g,枸杞12 g,山药20 g,云苓15 g,首乌10 g,夜交藤10 g,山萸肉1 g。
       2.2  对照组(270例)本组不拘何型,均以甘利欣注射液治疗对照,30 ml/次,门冬钾镁注射液20 ml(民生药厂生产)均入10%葡萄糖300 ml静脉滴注,1次/d,除配合使用肝泰乐、维生素C、维生素B1及对症治疗外,一般不同时服用其它中西药物。
       2.3  疗效标准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回缩或稳定不变,且无明显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正常为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为有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无好转或反恶化为无效。
        3  治疗结果
       3.1  肝功能改善情况见表2。表2  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复常例数(略)
       3.2  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治疗组黄疸、发热、乏力、纳差、呕吐和腹胀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31.5,3.1,28,12,5.7 d和21 d。对照组则分别为38.1,4.7,37 d和20,8.9 d和32.2 d,治疗组肝、脾肿大的平均回缩和稳定时间分别为43.1 d和44 d,而对照组分别为58.2 d和39 d。
       3.3  综合分析治疗组显效(175例)62.5%,有效(93例)33.2%,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显效(124例)45.9%,有效(90例)33.3%,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  讨论
       4.1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以湿热、蕴毒、淤血、正虚为主。湿热蕴毒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常易累及肝、脾、肾三脏。由于湿性重浊难缠,故病程较长,病势绵绵,证候错宗复杂,临床症状时轻时重,肝功能异常反复波动,此时根据具体情况调理脏腑,泻实补虚,则有助于肝功能恢复,改善症状。有研究表明,甘利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保持肝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结构、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但有一定局限性,且疗效不能稳固,而同中医传统辨证论治法联合应用,可取长补短,疗效可靠,明显降低复发率。
       4.2  治疗组经6周治疗后,无论从恢复肝功能还是改善症状及体征上分析,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79.2%,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充分体现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优越性。另外,以中医辨证分型来看,属湿热蕴毒型者占67.2%。且疗效显著,说明清热利湿,解毒清肝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不可忽视。
       4.3  对出院6个月~1年的部分病人我们做了随访观察,治疗组经6周治疗后,我们对196例临床治愈的患者作了观察,即每1~2个月复查1次肝功能,结果ALT反跳17例,占8.6%,而对照组在随访的161例中,有28例反跳,占17.4%,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稳固。
       4.4  临床实践证明,慢性乙型肝炎在治疗中若过用苦寒,香燥之品或邪毒久稽,深入血分,阴血受耗,可致阴虚内热证,此时滋阴易恋邪攻伐易伤正,治疗颇为棘手。因此,在疾病早期实证阶段就要慎用辛香、苦寒之品,又要据证配合清凉养血,以免邪毒伤阴入血。
       (湖北省黄石市传染病医院  435004)
       作者简介:吕晓玲(1958),女(汉族),湖北沙市人,现任湖北省黄石市传染病医院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