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五加皮与香加皮不可互为代用
作者:唐薇冬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五加皮与香加皮不可互为代用
       关键词:五加皮;  香加皮
       五加皮与香加皮是临床常用中药材,历届《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由于两者之间的品名(别名)、性状、功效、主治相近,一些地区和医疗单位对此认识不足,习惯于将五加皮与香加皮互为代用。虽然两者都有相似的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但它们的来源、性、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所不同,有必要阐述两者的异同点,以期得到重视,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干燥根皮[1],又名南五加。香加皮为萝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干燥根皮[1]。因香气特异,故名香加皮,又名北五加皮,有毒。临床处方中出现的概率并不很高,相当数量的药房调剂斗架上甚至没有该品种。五加皮呈不规则卷筒状,外表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纹及横长皮孔样斑痕,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辣苦[1]。主要成分为挥发油(4甲基水杨醛等)、鞣质、棕榈酸、亚麻酸以及维生素A、B1等。功效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对风湿所致的筋肉拘急及酸痛,可用五加皮散。对肝肾不足,腰酸,肢软无力,可用五加皮、地骨皮浸米酒服用。又如民间流传“两足不能提,牛膝木瓜五加皮”。可见五加皮的主要功效在于补肝肾,强筋骨。此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香加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的块片状,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有毒[2]。主要含杠柳毒苷(强心苷)、杠柳皂苷、4-甲基水杨醛等。强心苷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某些心率失常。但《中国药典》香加皮的功效为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软,心悸气短,下肢浮肿。其强心苷的作用遂成为与治疗无关的不良反应,加之强心苷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强筋骨”的功效看起来有补益之意,易使人忽略其毒性。主治痹证及心肾虚、骨质增生、下肢浮肿等,又多属缠绵难愈之症,需长期用药,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以及心脏长期处于强心苷作用下,心肌受累。因香加皮多用于风寒湿痹证,其成药品种中超过1/3的制剂为酒剂外,临床常用酒浸泡服用,用量既难以确定或控制,乙醇的作用更会加重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侵害,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有误服香加皮致死的报道[3]。综上所述,若用于祛风湿和补肝肾强筋骨时,当用五加皮;若用于祛风湿、强心利水时,当用香加皮为宜,且不可长期服用。香加皮代替五加皮入药,会带给医患不能预见的不良反应,建议在药材采收、供应、调剂各部门、各环节应特别强调按照药典规定,用正名五加皮、香加皮,不用轻易产生混淆的南北五加皮、香加皮等别名,尤其是药师要确切掌握五加皮与香加皮的鉴别要点,准确调剂,遇有缺药不可互为代用,应联系处方医师,根据病情,酌情考虑是否要改变处方,调整剂量,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 [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181.
       [2]  翁维良.合理应用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J].中药通报 ,1986,11(1):60.
       (海宁人民医院,浙江 海宁  314400)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