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莫燕新益肾健脾活络法治疗慢性肾炎经验谈
作者:吴素玲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莫燕新
       摘要:目的:观察莫燕新益肾健脾活络法治疗慢性肾炎的效果。方法:用益肾健脾活络法(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结果: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有所改善。结论:益肾健脾活络法治疗慢性肾炎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莫燕新;慢性肾炎;益肾健脾活络法
       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多种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病程经过中的一个共同结果。在此之前,多有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尿异常期,如蛋白尿、尿沉渣检查见红细胞,然后出现高血压、水肿及/或氮质血症,常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缓慢进行性地破坏肾单位,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以男性为多,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而引发,病程较长,进展缓慢,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中医药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师承江苏省名中医莫燕新主任中医师,潜心积累,对应用益肾健脾活络法治疗慢性肾炎有一定认识。试探讨如下。
        1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慢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如《内经》中所论的水病、水气;《金匮要略》中所论的正水、石水;《丹溪心法》中所论的阴水等,均与慢性肾炎的水肿相似。由于本病病程漫长,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久则五脏俱损,即可出现“虚劳”症状。此外,慢性肾炎常有高血压,因而可表现为“眩晕”“头痛”等病证。可见,慢性肾炎由于其发病原因、累及脏腑、病变阶段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其中医诊断亦就有所不同。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外邪伤及日久,脏腑功能受损,尤其是脾肾虚损所致;或体虚复感外邪;或因房室劳倦,损伤脾肾而成。若遇外感、或饮食、劳倦等因素,则可诱发。本病的病理特点总属“本虚标实”。本虚者常见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肺肾气虚;标实者多为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湿浊诸邪。莫老师认为,临证之际,应始终掌握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的原则,并注重“湿”和“瘀”这一病理症结。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炎的治疗
       本病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即有“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艹 坐…开鬼门,洁净府”等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则明确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总之,应遵循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治病必求基本”、“急则治其标”。根据标本、虚实的主次,或先补其本,或先治其标,或攻补兼施,灵活立法。扶正则有温补脾肾、滋补肝肾、益气养阴、补益肺肾等方法;祛邪则有宣散外邪、清热利湿、化浊利水、活血化瘀等方法。不管何种类型的慢性肾炎,治疗时均需加入和重用活血化瘀之药。若水肿明显,需用逐水之法,但当慎重,祛湿祛其六七,同时配以顾护胃气、健脾益肾之法,即所谓“衰其大半而止”,勿忘正虚为本的宗旨。
        3  益肾健脾活络法治疗慢性肾炎的机理探讨
       活络,活血通络之意,是对瘀血证的一种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如“不通则痛”、“瘀血不祛,新血不生”等都是瘀血证的表现。慢性肾炎患者,由于水的运行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病变日久,无论气虚、阴虚、水停,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血证论》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故我们在治疗水肿病的同时,常配以活血化瘀中药,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上述药物有增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的肾脏以增生及变性为主,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球球囊细胞亦增生,继而变性,转化为纤维组织;与此同时,肾小管亦呈变性。后期,肾小动脉亦有改变,表现为闭塞性末梢动脉炎,动脉壁肌层增厚,小动脉硬化等。晚期,肾小球几乎都已硬化,并有明显的肾小管损害和间质纤维化,健肾实质减少,结缔组织增多,肾脏体积明显缩小,皮质变薄。这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所在。
       益肾健脾活络法治疗慢性肾炎,是基于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且脾肾两虚又是病变的根本。同时,鉴于肾小球变性及纤维化,肾小管损害,肾小动脉硬化等病理改变,运用“活血通络”的方法,选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和延缓其病理改变,改善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上述二法合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期标本兼顾,虚实两宜。
        4  益肾健脾活络法的应用
       4.1 基本方党参、黄芪、地黄、淮药、连皮苓、泽泻、益母草、芡实、杜仲、当归、泽兰、凌霄花、骨碎补。
       4.2 方义分析方中以党参、黄芪、地黄、淮药、芡实、杜仲等健脾益肾;连皮苓、泽泻渗湿消肿;益母草、泽兰、当归、凌霄花、骨碎补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肾活络之功。
       4.3  临证加减尿中有蛋白者,加地龙、冬虫夏草、乌梅等;尿中有红细胞者,加小蓟、白茅根、茜草根、炒蒲黄等;浮肿者加玉米须、车前子、冬瓜皮、荔枝草等,或用二丑末1.5~2 g顿服,或用蟋蟀一对研末装胶囊服用;血压升高者,加罗布麻、钩藤、克氏排草,或加用西药降压;腰痛甚者,加金毛狗脊、川断、寄生等;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姜夏、炒竹茹等;肾功能损害者,加木贼草、淡竹叶、大黄等;脾虚者,加太子参、白术、苡仁等;肾阴虚者,加二至丸、龟版、黄精等;肾阳虚者,加菟丝子、仙茅、仙灵脾,或用附子、肉桂等。
       作者简介:吴素玲(196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现任南京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内科工作.
       (南京市中医医院210001)
       收稿日期:2005031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