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探析
作者:胡三如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在医古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去打动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中窥见古代医家立志于医、仁爱救人、勤奋不倦、精研医术、精诚笃实、全力以赴等崇高医德。把讲解医古文语言、词汇、语法简要传授基础知识的直输教学方式,转化成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等多层面、多链接的教学模式,有益于增强学生医学文化素质。突出学生主体,推行互动的课堂模式,有益于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以医古文课堂教学为载体,借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失为一条颇具专业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 医古文; 教学思路; 人文素质
目前,不仅是中医学,几乎整个中国文化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西方的东西我们知之甚少;自己的东西又丢掉太多。据了解,中国大学生中知道《黄帝内经》的只有7%,能通读经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以医古文课程教学为载体,借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失为一条颇具专业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同时把医古文教学放在学生人文素质接纳的广阔背景之下,有利于拓宽教育思路,激活医古文教学。
1 打动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医德素质
学习医古文可以使我们“尽广大而致精微”,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落到实处,然而,传世的医古文都是以繁体字、异体字为主,因很多文字、词汇现象都基于此生发而来。为保持其原貌,文中充斥着无数“面目可憎”的生僻的字形、字体,会本能地给现代医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抵触情绪。为了能唤起学生的兴致和情趣,笔者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以生动、鲜活而富有朝气的语言,引人入胜的实例,饱含悬念的发问,去打动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讲授张仲景《伤寒论·序》一文时,首先介绍东汉末年伤寒病大暴发,疫病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灾的社会背景,让学生领略其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悲剧情况,从而体会作者编撰《伤寒论》的原因,了解其写书的经过、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文序文内涵的把握,然后再结合现代医药学知识,阐述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大环节在传染病流行中的作用,加之适时略述SARS,ADS等感染性疾病,并与古代的伤寒作一比较,课堂气氛活泼生动。这样,古代医典范文和现代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融合贯通,使学生博古通今,回味绵长。其次,通过有关医古文的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窥见古代医家立志于医、仁爱救人、勤奋不倦、精研医术、精诚笃实、全力以赴等崇高医德。在准医药工作者阶段就能效仿先人,净化自身,鞭挞当前医药领域有损形象的不良行为。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后世也多称为“仁术”。这充分说明了学医者应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书中把“精”(专业要精通)和“诚”(品德要高尚)作为医生修养的两个标准。通过对医药大家如何淡泊名利、救死扶伤、忠信笃诚、乐善好施的几件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似乎看到了1 300多年前的作者肩背药箱,行走在京城长安、陕西耀县的踪影。有了这种感性的认识,犹如和作者零距离接触,然后再过渡到对课文的讲授。这样水到渠成,就自然产生了课文内容的亲近感、兴奋度,学起来得心应手,轻松愉快。
医古文是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与医德医风教育的最好教材。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从思想、工作态度及作风上,对医生提出了严格要求。医生“见彼苦恼,若已有之”;诊治时,应“详察形候,纤毫莫失”;作风上决不能“自矜已德”而“经略财物”。张仲景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华佗多次拒绝举荐为官,甚至不愿专为曹操个人服务而被处死狱中。“医乃仁术”,悬壶济世要“以人为本”。学习医古文,我们仿佛正在亲耳聆听古代贤人的教诲,心灵上受到震憾,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在医古文教学中涵盖的这种职业道德教育,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是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她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深沉的感召力与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比一般空泛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 注重词语辨析,着力医文通篇理解,有益于增强学生医学文化素质
医古文教学目的定位,就是要提高医古文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任何阅读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人类的优秀成果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医古文只是文字表达的形式有所不同,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现代人是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的,并在其中吸收丰富而深厚的知识、文化、人文精神。因此,扫除语言文字障碍,是把握医古文主旨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在构成语言三大要素,即语音、语法、词汇中,词汇的古今变化是最为迅捷而明显的。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词义确实是学生学习医古文的困难所在。所以,历来医古文课的教学都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200个左右常用词汇和古文语言基础知识,具有阅读中医药古籍的能力,以学习后续的古典医籍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迁移,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对祖国古代汉语审美和欣赏水平必然提高。人们已逐步体验到医古文语言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文体语系,不仅孕大含深,而且气韵生动,多种美感纷呈,不乏孕育精致美、典雅美、韵律美于其中。因此,在医古文教学时,在文理讲授方面,宜重点解决疑难词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的比较、同义词的比较,以及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的比较,以丰富学生词汇量,开阔视野。如在讲到《大医精诚》中“生命”一词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两个单音词的组合,意为“活的生命”或“活的物体”。《华佗传》中:“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以为其中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这三句中的“起”“差”“除”三词,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给出合适的解释。学生通过揣摩文意,立即作出反应:三词皆指疾病痊愈。然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地翻译。语言词汇是一种载体或媒介,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道结合,是学生学习医古文的目的所在。教学中应引导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体会医古文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字性为一体的特点。在品味医古文语言美感的过程中,逐步升华医学生医学道德素质、医学专业素质、医学文化素质及医学人文精神。把讲解医古文语言、词汇、语法简要传授基础知识的直输教学方式,转化成古代汉语知识与现代汉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等多层面、多链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熟读古典医籍的全文后,充分认识医古文作品处处渗透着古人对天文、气象、地理、生物、心理以及哲学的理解,联系医学生自身所学专业,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正确把握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有益于增强学生医学文化素质。
中医药是民族的,她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医古文教材中蕴含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如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民俗习惯、儒、释、道家的思想文化。学生懂得了理解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就会热爱中医,进而理解中医。从医学史上看,许多名医往往是语言巨擘、文学才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正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医的成就往往大于一般医家。不久前朱清时院士在“2004年中医药科学论坛”上说:“我认为中医将成为科学发展的新前沿。同时,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在科学技术上要赶上西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忘了传统文化,不把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出来,那我们就难以赶上西方。”这话掷地有声,也为医古文教学的重要性添加了浓重的一笔。中医药首先是民族的、传统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医药才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3 突出学生主体,推行互动的课堂模式,有益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光凭老师自身素质和教学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本身因素。以往的医古文教学,常常以教师的“授”为中心,主宰了整个课堂,而忽视了“学”的主导作用。如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互动模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搞单一灌输,照本宣科,互动教学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材施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氛围更加融洽,互动教学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使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才学。
学习《串雅·序》,教师课前提出本课涉及的有关问题,如:作者为何将此书命名为“串雅”?作者编撰《串雅》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序文首段连用三组“未闻”的用意何在?等等。上课时请学生对预先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阐述,通过集思广益,以上问题迎刃而解。教者最终作出评判,然后将文中的重点词语、疑难句子、特殊语法句式陈列在黑板一角,适当点拨讲习。如此这般,既突出了讲授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及时巩固,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亲历研究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一系列名医传记之后,笔者组织一次以“我向古代医学家学习什么”为主题的讨论会,要求学习结合自身体会,见仁见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组讨论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由小组长记录讨论内容。讨论后,再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所得出结果,其它小组的同学互为补充,最后得出共识。此活动唤起学生热爱医学,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以及积极进取的求知欲望,巩固了专业思想,也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了知识与健全人格双增长。
总之,医古文教学,应注意形式多样,灵活机动。从老师而言,注重指导性、组织性,在传授古汉语知识及古代文化信息的同时,紧密联系现代医药学实际,弘扬古代医家高尚的医德品质,严谨治学的风范,培养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思想观、人生观;从学生而言,注重参与广泛性、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医古文过程中,崇尚古代名医高超绝妙的医术,刻苦钻研精神,唤起热爱医药学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专业课的学习。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围绕增强学生人文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的理念这一总体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就能够把医古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