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倒悬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作者:严斌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 435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倒悬推拿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4,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基本病理改变多认为是颈椎椎间孔狭小、椎动脉痉挛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椎动脉管壁增厚,并由此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近期有关资料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是椎动脉及椎神经丛受到压迫而引发激惹,导致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应供血区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支配前庭神经核的细小动脉和内听动脉痉挛缺血,故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本病治疗的重心应放在改善椎动脉的供血,解除血管的压迫,松解椎动脉痉挛,纠正颈椎解剖位置的失常上。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创造了“倒悬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症状、体征、X线及多普勒等相关检查为诊断依据,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即:A组66例以倒悬推拿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B组66例以颌枕吊带牵引配合手法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C组66例以颌枕吊带牵引下行颈椎摇正法为主要治疗手段。
       2  治疗方法
        即倒悬推拿四步九法。
       2.1  倒悬牵引法患者倒悬30~50°仰卧位,施以一定重量以牵引颈部,角度和牵引力量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两者成正比例关系。
       2.2  准备手法
       2.2.1  循经点穴法患者倒悬30°俯卧位,医者在患者一侧,由肩背部至颈部穴位施以点、按的手法,以酸胀为度,每穴0.5~1 min。
       2.2.2  颈部揉捏法以揉捏法沿患者颈部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等肌群进行揉捏,并由颈部至胸背部施以柔和深透的法,以松解颈部肌肉。然后着重按揉压痛点。
       2.2.3  弹拔松肩法在颈部痛点及条索物处行弹拔法,再用轻柔和缓的法和按揉法放松颈肩部软组织。
       2.3  治疗手法
       2.3.1  颈椎微调法患者倒悬90~100°,医者在患者后面,由于医者体位较低,建议选用可升降的牵引床,或医者采用坐位。由颈椎至上胸段施以挤压法以微调脊柱。
       2.3.2  项韧带弹拔法用大拇指沿患者项韧带施以弹拔手法,由轻到重,并重点弹拔痛点及条索物处。
       2.3.3  左右摇摆法医者双手托住患者下颌关节部,左右摇摆,幅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慢慢还原。
       2.3.4  颈椎斜扳法医者一手扶住下颌关节,一手托住头顶部,双手配合向左右施以斜扳法,听到有颈椎部响声即停。
       2.4  平整手法推搓揉捏法:患者倒悬30°俯卧位,医者在患者一侧,以双手拇指由颈部至上胸段进行分推手法,再分别以双手手掌在两侧颈肩部进行揉搓。然后施以揉捏的手法,由颈部向肩部及肩胛部进行顺筋施松的手法。
        治疗完毕后嘱患者平卧休息1~2 h。1次/d,10 d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与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症状、体征消失为治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有所改善为好转;症状、体征未改善为未愈。
       3.2  治疗结果见表1。表1  治疗结果(略)
        经统计学处理,倒悬推拿疗法组治愈率上比其它两组上有明显的提高(P <0.01)。在疗程上倒悬推拿疗法比牵引组缩短将近一半时间,与颈椎摇正组相比缩短虽不明显,但比其更容易学习,也更安全,意外发生率小,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4  体会
       4.1  发病机制颈左右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基动脉系统向大脑供血约占全脑血流量的1/5,主要供应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管径是颈动脉的1/2,约为4 mm,保证脑部正常供血量,当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发生痉挛或狭窄,则出现供血不足症状,大脑中的前庭神经核、迷路缺血性病变、枕神经尤其是枕大神经缺血性痉挛、位于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继发性缺血性改变等病理因素,产生眩晕伴意识障碍,头部间歇性跳痛、复视、视力减退、突然摔倒等一系列临床证候群。
       4.2  倒悬牵引是一种自身牵引  
       倒悬是改变了正常人体体位,使之处于脚高头低的一种逆向体位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使血液更顺畅流入大脑,以改善大脑供血不足情况,同时此体位能尽可能伸展肌群,从而反射性引起肌肉放松。因此对改善椎动脉的供血,解除血管的压迫,松解椎动脉痉挛,纠正颈椎解剖位置的失常大有裨益。
        倒悬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我院应用较多,但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体质虚弱、有出血倾向、高血压病、心脏病等患者应注意选择性使用。
        在倒悬牵引过程中,应注意灵活选择倒悬的角度,并充分采用摆动、旋转等手法进行综合治疗,加大牵引力度,临床上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倒悬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倒悬的时间先短后长,动作先简单后复杂,以避免发生损伤事故。
       4.3  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 基底动脉虽然不拐弯,在其起点、终点及分支处由于血流汇流,形成旋涡,容易损伤血管内膜而形成粥样斑块。在倒悬的体位下,血管的平均流速较其它体位明显增加,从而使涡流涡心发生改变,在此形成的粥样斑块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发生形态上的改变,进而使血管径增大,改善大脑供血。
       4.4  注意事项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忌用该手法;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脑出血、血友病等应禁用;首次作倒悬牵引时,患者有顾虑及恐惧心理,应作好患者思想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并和助手作好保护安慰工作;首次倒悬牵引时间不宜过长,以后逐渐延长牵引治疗时间,但每次治疗时间最长不超过20 min。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