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加挂线一次性治愈高位直肠周围脓肿316例
作者:王鑫, 曹艳玲,吕亚西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阐明一次性治愈高位直肠周围脓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探明脓肿位置、大小、数目、深度之后,于肛旁脓肿波动感最明显处,放射状切开脓腔,拭净脓液后,在内口处以弯钳或探针戳透直肠壁并将已备好的细纱条1根,药线1根,一并拉入脓腔,并从外口拖出。纱条用以引流,药线以备缓慢切开。切开挂线成功之后,4~7 d拔除细纱条,遗留药线每5 d收紧1次,直至整个脓腔窦道痊愈为止。结果316例病人全部治愈,而且未发现一例病人遗有肛门狭窄或失禁现象。结论切开挂线治疗高位直肠周围脓肿是一种疗效肯定,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而且不易导致患者肛门形态失常,功能损伤的一种一次性治愈该病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切开;挂线;直肠周围脓肿
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感染性疾病,它可见于各年龄段的病人,但以青壮年为多。尽管各种有效抗生素的不断问世,但也难防止和避免该病的发生。此病一旦发生,手术是其常规治疗之法,然而,在该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罹患病人不管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各个时期,其痛苦是非常剧烈的。不但如此,治疗后遗留肛门瘘管的发生率亦相当之高[1],致使病人不得不再接受2次甚或3次、4次的手术痛苦。为了解决这种现象,自1982年以来,我们采用切开加挂线之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特别是那些位置高、范围大的脓肿,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6例,男257例,女59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7岁,平均42岁。其中坐骨肛管间隙脓肿235例,肛门周围脓肿52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9例,发病时间最长40 d,最短6 d,平均11 d;治疗时间最长58 d,最短29 d,平均35 d。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骶管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术野常规消毒,铺巾,首先术者以手指于直肠内探明脓肿的位置、大小、深度,并于直肠骨脓肿上方置浸有0.1%新洁尔灭纱布1块,术者更换手套后,于肛旁肿胀或波动明显处放射状切开脓腔,切口长约2~3 cm,以能排净脓液,并有利于擦拭搔刮脓腔操作即可,不必太大太长,以防有过大的瘢痕形成,致使肛门形态失常。在脓腔擦拭搔刮干净后,术者用弯钳在直肠内准确找到内口,或者在脓腔距直肠壁最菲薄处戳透直肠壁[2],然后并将已制备好的纱条1根,药线1根一并拉入脓腔,并从外口拖出。纱条用以引流,药线以备缓慢切开。穿线成功后,两端仅给予松松结扎即可。术后伤口及肛门每天应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清洗,不予换药或作脓腔处理。5~7 d脓腔明显缩小后拔出纱条,仅存药线,并每隔3~5 d将药线收紧1次,直至窦道瘘管痊愈。
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人316例全部治愈,其治疗时间最长58 d,最短29 d,平均35 d,而且治愈后的肛门口未有明显的瘢痕形成,这就可以确保病人肛口的光整性和美观性。其中94例病人经5个月~3年的随访,未发现有脓肿的复发和肛瘘的形成,亦无一例病人因治疗而导致肛口的狭窄或失禁等现象。
3 讨论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切开引流,但这种经典术式往往使病人痛苦大,愈合不彻底,而且有部分病人还会遗留肛瘘的可能,并将致使病人不得不再接受2次甚或3次、4次的手术治疗,这无疑又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加之这种局部引流切口一般要求要广而大,只有这样,脓肿才能彻底的治愈,才不会遗留任何窦道或瘘管。但多数情况往往是脓肿治愈了,患者的肛门却反因累累瘢痕而导致变形失常,个别尚有引起狭窄与失禁的可能,这在临床上并不鲜见。我们改进后的切开加挂线之法,两期治疗之法于一期,不仅起到了切开引流的作用,又达到治疗肛瘘的目的[3]。而且该方法创伤小,痛苦相对亦小,因其对窦道的目的。这就保证了两切缘的良好对位,亦保证了被切创面的愈合后的完整性。加上术后伤口与脓腔因有纱条的存在,保证了脓腔的良好引流,免除了每日换药的麻烦,代之而用的是坐浴清洗,这就极大的减轻了病人因换药而带来的痛苦。故此,该方法不但理想地治愈了病人的顽疾,免除了一定的痛苦,同时又能保持了肛门外形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2.
[2]黄继承,史仁杰.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36例临床分析[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10(3):211.
[3]吴慧益. 一次性切开引流加挂线治疗肛周脓肿[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3,2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