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茶止咳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作者:陈声晶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制定地茶止咳露的制备工艺、控制其质量。方法药材按处方比例经蒸馏、煎煮、浓缩制备而成。用薄层色谱法对地茶止咳露的主要成分进行鉴别。结果制剂制备工艺可行,主药的薄层鉴别斑点明显,重现性好,质量可控。结论地茶止咳露制备工艺合理,能很好地控制其质量。
【关键词】 地茶止咳露; 制备; 薄层色谱法; 质量控制
地茶止咳露是我院配制的制剂,有止咳化痰,清肺平喘的作用。临床应用多年,效果显著,深受患者欢迎。为有效控制其制剂质量,本院制剂室和药检室参照《中国药典》方法,经过多次实验,制定出了合理的制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现报道如下:
1 处方组成与制备
1.1 处方组成矮地茶、紫苏叶、桔梗、百部、紫菀、甘草等。
1.2 制备方法取紫苏叶用水蒸气蒸馏,收集蒸馏液,另置;药渣与矮地茶、紫菀、百部、桔梗、甘草等共置加水煎煮两次,1 h/次,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成浸膏,并加水4℃ 以下沉淀 48 h,吸取上清液;另取蔗糖溶解,过滤,加入上清液煮沸,再加入上述蒸馏液和0.5%苯甲酸钠,搅匀,封装于100 ml棕色瓶中,即得。
2 质量控制
2.1 性状
本品为深棕色液体,气香,味甜。
2.2 鉴别
2.2.1 矮地茶的薄层鉴别[1]取本品2 ml,加甲醇20 ml,超声处理30 min,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得缺矮地茶药材的阴性对照液。另取岩白菜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阴性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3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醇(5∶4∶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1%铁氰化钾(1∶1)的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液在此无斑点。
2.2.2 紫苏叶的薄层鉴别[1]取本品20 ml,置500 ml圆底烧瓶中,加水250 ml,混匀,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并溢流入烧瓶中为止,再加石油醚(60~90℃)1.5 ml,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 h,放冷,分取石油醚层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得缺紫苏叶药材的阴性对照溶液。另取紫苏叶对照药材0.7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阴性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展距15 cm,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放置。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液在此无斑点。
2.2.3 桔梗的鉴别[2]取本品20 ml,置水浴上蒸干,加用水饱和的正丁醇20 ml,超声处理30 min,滤过,滤液置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1 ml使之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法制得缺桔梗的阴性对照品溶液。另取桔梗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5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乙酯-水( 4∶1∶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液无上述斑点。
2.3 检查
2.3.1 相对密度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附录检查[1],应不低于1.10。
2.3.2 pH值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附录检查[1],应为4.0~5.5。
2.3.3 其它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1]有关规定。
2.4 稳定性观察将已灌装好的地茶止咳露于室温下放置,分别于0,3,6,12个月取出,按制剂质量标准进行性状,pH值,相对密度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
3 讨论
在桔梗的鉴别中,笔者曾试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桔梗药材TLC鉴别法中样品的处理方法对地茶止咳露进行实验,实验中发现,用三氯甲烷萃取难以分层,采用文献[2]方法进行检验,方法简单,重现性好。
处方中矮地茶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紫苏叶有解表散寒作用;桔梗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此三药为主药,含有止咳祛痰等生物活性,因此笔者选定其为地茶止咳露的质控指标,以期更客观地评价药品的质量。
研究表明,地茶止咳露制剂的制备方法合理;质量可控,采用的薄层鉴别方法斑点清晰、重现性好。其制剂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安全,质量稳定。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8,251,附录9,附录37,附录40.
[2]李俊江,高志林,安自立,等.润肺止嗽胶囊的研制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3,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