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血管性痴呆之病位与病机分析
作者:陈忠义 李寅超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四中心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获得性智能损伤综合征 中风痴呆症
        血管性痴呆(VaD)系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伤综合征的总称,是祖国医学的新名词,199005,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和内科学会制定的《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讨论稿)》中正式将其纳入老年呆病范畴。而祖国医学对其症状、病因、病机的描述很早就散见于中医文献中。如早在《灵枢·海论》中就有“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的记载;《调经论》有“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的记述;汉《华佗神医秘传》首次提出“痴呆”的病名;《资生经》名曰“痴证”;虞抟《医学正传》称“愚痴”;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以“呆痴”命名。《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提出了“中风后善忘”的观点,明确指出了中风与痴呆的关系;《临证指南医案》也有“中风初期神呆,遗尿……”的叙述。可见VaD属于祖国医学的“善忘”“痴证”“愚痴”“痴呆”“呆病”“文痴”等范畴,主要为“中风痴呆症”。
       1  脑主神明,智能出焉
        脑主神明、诸窍、百骸。早在《春秋纬元命苞》中就有“脑之为合在也,人精在脑”、“头者神所居”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表明头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张仲景《金匮要略》也有类似的论述:“头者,人之元首,人神所注”《黄帝内经·太素》同样提出“头者心神所居”;《本草纲目》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脑统诸窍、百骸是基于其主神明的功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里的上窍和空窍,不仅指头面显露于外的七窍,而且更重要的是指颅内诸窍,如脑窍。说明脑具有主特殊感觉的功能,而感觉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言行的依托。诚如《脾胃论》所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而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是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脑不仅通过经络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而且将五脏、四肢百骸连为一体,行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如《锦囊秘彔》所说:“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灵枢·海论》谓:“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就是对脑主四肢百骸、运动的概括。王清任对脑主运动的解剖结构和机理早有认识:“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而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而从左行,有左右交叉之义。”并认为“脑病时,气亏则半身不遂”。
        脑主神明,与记忆密切相关。在明代,汪昂《本草备要》就提出记忆与脑相关:“吾乡金正希先生,偿语余曰‘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脑主记忆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灵机记性皆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目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看小儿初生,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之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筋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小儿周岁脑渐生,舌即能言一二字。”将记忆、视觉、听觉、嗅觉、语言功能皆归于脑,精辟地分析了认识、记忆与各种特殊感觉的关系。
       2  髓空脑萎,智痴神呆
        脑主神智、诸窍、百骸,且与精神活动、记忆及各种感觉相关,决定了脑病必将引起精神、智能、记忆、感觉及运动等多种机体功能障碍。《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医参》云:“脑髓纯则灵,杂则钝,耳目皆从属令,故令聪明矣。”提示脑髓喜盈满而恶亏,脑窍贵通灵而厌扰,至清至纯,无杂无邪,方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如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不能充养于脑,或邪实,瘀血痰浊阻闭脑窍,或虚实夹杂,均可使元神失去依托,神机失常,运转失灵,而出现神志呆顿、健忘、行为失常等神志和精神症状。
       3  痰滞淤结,窍闭神痴
        瘀血可致痰,痰浊也可以致淤,两者常互为因果,错杂为病。《丹溪心法》曰:“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故痰滞碍血可致血淤,血瘀湿滞可致痰凝,必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且水病则累血,痰病亦可化为淤”。高度概括了痰、淤关系,为后世痰淤互结致病理论奠定了基础。痰、淤互为因果的关系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一方面瘀血阻络,津液循行不畅,停而为痰,即“血不利则化为水”,“血淤即久,亦能化为痰水”,出现痰淤交阻于局部或全身;另一方面,血瘀气滞,津液失于输布,聚而为痰,即《赤水玄珠》所谓:“津液者,血之余,行于脉外,流遍一身,若天之清雾,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中之变,无处不到。”同样,痰也可通过局部阻塞脉络和影响全身气机而致瘀,如同《证治准绳》云:“痰积既久,如沟渠壅遏淹久,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如不疏决沟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是无理也。”既指明了痰浊致淤,又提出了其治疗大法。痰浊淤血既成,或阻塞脑络,元神失养;或蒙闭脑窍,浊而不纯,均可致愚致呆。有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前额叶中部背侧及基底部皮层、颞叶皮层及皮层下灰质(丘脑尾核及壳核/苍白球复合体)的局部脑血流量均有明显下降;重证抑郁病人的前额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和尾状核的脑血流及糖代谢降低。脑为清灵之府,阳气之所聚,最忌浊邪壅塞。如痰浊等病理产物蕴积于脑则成为诱发脑病的重要因素,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均与痰淤阻痹脑络有关。
        由此可见,VaD的病位在脑,多由正虚与邪实的交互影响,渐致脑髓失养而萎,脑络被阻而闭,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对VaD病因、病理的认识不谋而合。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