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加味温胆汤治疗颈性眩晕40例
作者:张贤, 汤建华, 张兴国, 戴训刚, 贾胜洪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 第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眩晕宁冲剂治疗,治疗组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有效率为73.68%,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温胆汤对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加味温胆汤; 治疗作用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可因颈椎位置的复原而缓解。是一种急性发作性眩晕,临床十分多见。作者采用加味温胆汤治疗颈性眩晕40例,并与眩晕宁治疗38例作对比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病例,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33~67岁,平均53.8岁;病程4个月~8年。对照组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36~66岁,平均54.5岁;病程8个月~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选择病例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转侧尤甚,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或运动障碍及颈项酸楚、僵硬、X线摄片发现有颈椎关节增生。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半夏15 g,陈皮9 g,茯苓15 g,甘草6 g,枳实10 g,竹茹9 g,黄连3 g,泽泻12 g,白术12 g,生姜6 g,红枣6 g。口苦心烦加栀子;晕则旋转甚者加天麻;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1剂/d,水煎两次,取液300 ml,分两次服,连服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口服桂林市临桂制药厂生产的眩晕宁冲剂,3次/d,1包/次,连服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X线摄片复查见颈椎曲度恢复正常,恢复原工作,半年内无复发为痊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可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但劳累后或转动头部时病情时有反复,X线复查见颈椎曲度改善为好转;病情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为无效。
       3.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一般起病突然,与颈部活动有关,好发年龄40岁以上,属本虚标实证。《证治汇补》曰:“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旋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记载,并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先,挟补气药及降火药”。痰浊阻遏清阳,上犯巅顶,阻闭清窍可致气血逆乱,经脉瘀阻而发生眩晕。痰既为病理产物又是本病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因素,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治痰为本病的关键,采用祛痰降逆通窍不失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温胆汤据考最早载于《集验方》(此书已佚),其后《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要方》均有记载,《医方集解》《温热经纬》《六因条辨》《医宗金鉴》等后世方书亦有论述。方中半夏为君降逆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泽泻利水渗湿;茯苓与白术同用,其健脾渗湿之功彰显,俾湿去痰消;黄连加强清热化痰之功;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诸药。全方之中虽无重镇安神之品,但由于能升清降浊,故阴阳之道可通,则能入寐。颈性眩晕的发作与颈椎骨质增生,颈部活动位置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颈椎失稳及软组织损伤所致。因此,颈性眩晕患者平时应注意除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生活工作习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强壮颈部肌肉,保持颈椎正常曲度,减少颈性眩晕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