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蠲痹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0例
作者:李俊美 宁 沛 刘银昌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周县中医医院,河北 曲周 05725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蠲痹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0例随机分为蠲痹活络汤治疗组及维生素B1、腺苷B12对照组,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3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蠲痹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治疗 蠲痹活络汤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三联病症”之一,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最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目前仅有的几种治疗西药价格昂贵,疗效有限,难以推广,中医也缺乏疗效确切、简单易行、经得起重复的药物或手段。本研究自1996年以来,从“络痹”的角度,按照“治络以通”的治疗原则,自拟蠲痹活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00例,收到了明显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0例。治疗组男112例,女88例;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69岁,平均(56.85±2.42)岁;周围神经病变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平均(2.58±1.26)年;病变程度分级轻度102例,中度78例,重度20例;合并高血压108例,冠心病34例,肾病40例,视网膜病变55例,高脂血症157例。对照组男120例,女80例;年龄最小者38岁,最大者70岁,平均(57.32±1.24)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7年,平均(2.61±1.35)年;轻度108例,中度72例,重度20例;合并高血压99例,冠心病38例,肾病42例,视网膜病变53例,高脂血症15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程度及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的选择标准   符合WHO1997年关于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1]。病变程度分级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症状分级量化表[2]。所有病例均在常规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降压、调脂等疗法的基础上进行,并排除合并急性代谢功能紊乱、严重心、肝、肾、脑的并发症、原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及不合作者。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以蠲痹活络汤基本处方:秦艽15 g,威灵仙15 g,蜈蚣2~3条,土鳖虫10~15 g,川牛膝15~20 g,木瓜20~30 g,川断10 g,黄芪10 g,当归10 g,赤芍10 g,丹参20 g。随症加减:冷感明显酌加桂枝、肉桂、附子;疼痛明显酌加元胡、全蝎;乏力明显酌加太子参、人参、党参;兼双手麻木酌加桑枝、姜黄、佛手等。煎药机煮取汁200 ml×2袋,分两次温服,1剂/d,4周为1个疗程。
        2.1.2  对照组服用维生素B1 20 ml,腺苷B12 500 μg,3次/d,共治疗两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舌、脉变化;肌电图变化。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疾病疗效判定标准[2]。对主要症状:肢体麻木、疼痛、怕冷、肌力减退、腓肠肌压痛、肢体感觉减退、口干欲饮、腰膝酸痛等,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四级计分,舌胖(2分)、舌瘦(2分)、舌暗或有淤斑(2分)、苔黄或苔厚或少苔(2分)、脉弦细或沉细或弦滑(2分),以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多少判断临床症状是否改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症候总积分下降70%以上;肌电图正常或明显好转为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症候总积分下降30%以上;肌电图改善为有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为无效。
        3.2   结果治疗组显效70例,有效102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86%;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60例,无效126例,总有效率37%。两组对比,治疗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
       4    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痿”“血痹”“不仁”“麻木”范畴。消渴病初发为阴虚燥热,久则,一方面,伤精耗血,气血阴阳俱虚,不能濡养肢体、肌肉、筋骨,而见肢体痿弱无力、腰膝酸软;另一方面,气虚不能运血,阴虚脉道艰涩,正虚邪乘,外感风寒湿邪,均致络脉淤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不通则痛”,故有麻木、疼痛诸症。正如《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所说:木由“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寒,阳气虚败,不能运动。”一言道出本病属虚实挟杂之证,而病机关键为:络脉淤阻、风寒湿邪外受。本病病位在络,故从“络痹”着眼,拟蠲痹活络汤。组方:秦艽、威灵仙、蜈蚣、土鳖虫为主药,均为络病专药,秦艽、威灵仙善于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蜈蚣、土鳖虫善于破血逐淤、通络止痛,“籍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滞,气可宣通”(《临证指南医案》)。配伍牛膝、木瓜、川断、黄芪、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等,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活血、扶正祛邪、通络除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3]:秦艽、威灵仙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土鳖虫、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具有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功能。黄芪、丹参可抑制醛糖还原酶和蛋白非酶糖化。通过研究显示:蠲痹活络汤治疗组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肌电图等方面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5,79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4.
       
       [3]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7,7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