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穴位注射绒促性腺素对先兆流产患者性激素的影响及治疗作用
作者:赵彦 王彦平 丁秋蕾 封艳琴 黄翠立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医院, 050051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绒促性腺素(HCG)对先兆流产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将216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采用穴位注射HCG疗法,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肌肉注射疗法。两组每次用药量相同。用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监测胎囊发育及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统计临床用药量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116例,成功106例,成功率91.38%,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而对照组100例,成功74例,成功率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HCG保胎成功率高、流产率低,不良反应少,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穴位注射 足三里 绒促性腺素 先兆流产 剂量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属于中医学的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的范畴。其病因有多种,其中因内分泌失调(黄体功能不足、胎盘内分泌功能不足)引起先兆流产者占80%。如诊断正确、用药合理可继续向妊娠转变,如失治误治可发展为难免流产。尤其是因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习惯性流产,更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严重地影响了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在严密监测下,我们采用穴位注射绒促性腺素(HCG)治疗因黄体功能不足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6例先兆流产患者均来源于近3年门诊及住院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后阴道少量出血或伴有腰酸痛腹坠。对就诊患者进行血清β-HCG、雌二醇(E2)、孕酮(P)测定,诊断为黄体功能不全,且自愿要求保胎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37岁,平均29岁,孕5~11周。其中有1次流产史56例,有两次以上流产史者45例,首次妊娠者115例。以65例正常早孕妇女的血清β-HCG,E2 ,P值作为正常值。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穴位注射治疗组116例,传统肌注(对照组)100例。两组年龄、孕产次、阴道出血程度、血清β-HCG,E2 ,P水平及伴随症状无显著性差异。216例中妊娠<8周112例,8~9+6 周95例,10~11周9例。正常早孕健康妇女中,妊娠<8周32例,8~9+6 周29例,10~11周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先兆流产诊断标准[1]。
        1.2.1  西医诊断标准①主症: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有少量阴道出血,伴有轻度小腹坠痛或腰酸痛。②妊娠试验:尿妊娠免疫试验阳性。③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④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有胎心反射。
        1.2.2   中医诊断标准①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②次症: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曾屡次坠。③舌脉: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以上证候主症必备,另应具备次症1项或以上即可辨证为肾虚气血不足型。病例纳入标准均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者,可纳入观察病例。
       2   治疗方法及观察方法 
        2.1   观测指标临床症状、血清性激素测定、B超监测胎囊/胎儿发育状况。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穴位选用双侧足三里,从就诊之日始,选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将HCG 1 000单位(丽珠集团丽宝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交替选一侧足三里,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快速刺入穴位皮下,缓慢进针提插后产生酸麻重胀感,回抽无血,将药液快速推入。出针后压迫止血,并按摩3~5 min 。对照组选用同样规格的HCG注射液1 000单位用盐水稀释至2 ml作臀部肌肉注射。隔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后1周。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年发行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标准[1]。治疗后阴道出血停止,腰腹疼痛消失,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B超检查胚胎发育正常为痊愈;治疗后阴道出血停止,腰酸腹痛明显改善,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B超检查胚胎发育正常为显效;治疗后阴道出血停止,腹胀痛、腰酸坠症状有所改善,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B超检查胚胎发育正常为有效;经治疗后,出血、腹痛、腰酸痛同前或加重甚至流产为无效。
       3  治疗结果
        3.1  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患者血清中β-HCG,E2及P的检测结果216例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保胎成功者180例,36例为难免流产者。保胎成功者中孕≤8周95例,8~9+6周81例,10~12周4例。难免流产者中孕≤8周17例,8~9+6周14例,孕10~12周5例。表1  不同治疗结局患者血清中β-HCG,E2及P水平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先兆流产治愈组与正常组值的β-HCG,E2的对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P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无效组与正常组相应孕周的3种激素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无效组血清中β-HCG,E2,P值均很低,与保胎成功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随着妊娠的进展血清中的β-HCG,E2,P呈上升趋势。
        3.2  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效果比较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从表2可看出穴位注射治疗116例,106例成功。肌肉注射治疗100例,74例成功,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
        黄体功能不全是先兆流产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妊娠早期胎盘未完全形成前。黄体功能不全导致雌二醇、孕酮水平下降,HCG不足又能使黄体功能不足、导致子宫肌肉应激性增强,子宫内膜准备不良或受孕后HCG的生物活性下降和分泌模式改变都可导致先兆流产。HCG作为保胎药物是治疗黄体功能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外源性HCG不仅能持续维持体内HCG峰值,还能进一步刺激黄体分泌内源性激素,从而保障妊娠黄体继续。
        中医认为先兆流产的病机可分为肾虚冲任失固、脾虚气血不足、血热、气滞血淤。其中肾虚气血不足冲任失固是其首要病机。治法有补肾固冲、健脾养血、滋阴清热、舒肝理气、活血化淤等,而补肾固冲法最常用。中医药保胎具有效果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优点,易为广大患者接受。但对流产先兆突发迅速,出现阵发性宫缩、阴道流血量较多时需配合西药保胎。尤其在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无法口服给药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显得更为重要。
        针灸保胎由来已久,早在《针灸资生经》《类经图翼》等古籍中就有记载。常用穴有足三里、关元、至阴、三阴交等。在20世纪60年代有以黄体酮注射足三里治疗该病的报道(但由于孕酮有抑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产生的作用,保胎应用HCG更为合乎自然[2])。近几年有选用灵龟八法和常规辨证取穴针刺法及采用温针疗法治疗该病。现代研究在针刺治疗先兆流产过程中,子宫收缩活动明显减低,孕妇血浆中孕酮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可使子宫血流量明显增加,证明针灸保胎既有效又安全[3]。
        本文研究所用之足三里穴为阳明胃经合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而冲脉隶于阳明,针刺之足三里具有健脾益气、调和气血、培土化元之功。中医所说的针刺穴位即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激发和调节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疗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即达到“激发精气”“疏导气血”和调整阴阳而达“以平为期”的目的。
        穴位注射不仅为针刺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有相对特异性给药途径(经络穴位)。穴位注射后由于药物的物理刺激使针刺效应延长,即药物的吸收过程,就是刺激穴位的过程,虽然剂量小,但通过穴位注射后起到明显的放大作用,用极小剂量可收到和大剂量肌注同样效果[4]。它的特殊性与经络学说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经络影响脏腑,对人体内分泌和免疫功能起到调理和治疗作用。故穴位注射能使药物发挥很好的药效,可减少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足三里穴位注射HCG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肌肉注射疗法,从而降低流产率,提高保胎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临床用药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3.
       
       [2] 柯应夔.临床妇科学,第1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0.
       
       [3] [日]釜付弘志.针灸对先兆流产患者的有效性[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3,43(5):136.
       
       [4] 林咸明,阮继源,胡忠根.论穴位注射疗法的革新[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6):5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