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剑叶凤尾蕨的生药学鉴定
作者:张宏意 何继业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为初步制定剑叶凤尾蕨药材的鉴别方法和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剑叶凤尾蕨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和理化进行鉴别和研究。结果与结论为药材剑叶凤尾蕨的质量标准的制订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剑叶凤尾蕨 生药学 鉴定
       剑叶凤尾蕨来自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植物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以全草入药。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华东等地。一般自产自销,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1]。性微寒,味淡、微苦。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的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用剑叶凤尾蕨来抗菌的效果显著。目前, 国内外报道剑叶凤尾蕨同属植物普遍含有贝壳杉烷(烯) 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剑叶凤尾蕨根茎部分用于治疗糖尿病、抗肿瘤疗效甚佳[2,3]。有关剑叶凤尾蕨的研究不多但日趋深入,本文研究了有关剑叶凤尾蕨的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等方面的内容,以期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
        本品剑叶凤尾蕨全草采自广东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经广东药学院房志坚副教授鉴定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 Burm。
       2  性状鉴别 
        本品多为数10株扎成小捆。全株长15~40 cm,根状茎粗壮,表面密被棕褐色细小鳞片,下方及侧方丛生灰褐色须根,上方簇生多数叶。叶柄细长,黄白色,光滑,具四棱,直径约1 mm,易折断;叶片稍皱缩,灰绿色,两回羽状分裂,2型;着生孢子的叶片其小羽片狭细,顶生小羽片特长,和其下的1对小羽片合生,顶部以下全缘,稍反卷;不生孢子的叶片较小,小羽片矩圆形或披针形,宽达1 cm,边缘有尖齿,质脆易碎。孢子囊群密生于叶下面边缘,褐色,呈长带状隆起。气微,味淡。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3  显微鉴别
        3.1   叶的组织构造
        3.1.1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表皮气孔极少。气孔轴式为不定式 ,少数似直轴式。副卫细胞的排列有一定规律:气孔靠近主脉一端被一个副卫细胞所完全包围,气孔长轴与侧脉近平行,另一端则与1~3个副卫细胞连接(见图1)。
        1.上表皮    2.下表皮
        图1  剑叶凤尾蕨叶表面观(400×)
        3.1.2  叶横切面
        营养叶:①表皮:上下表皮细胞扁平,排列较整齐。上表皮气孔极少,下表皮气孔较多。②叶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细胞内含叶绿体。③主脉:主脉上部与下部均向外突起。维管束周韧型,其外有内皮层,并可见凯氏点。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可见厚壁组织,由3~4层厚壁细胞组成(见图2)。
        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其区别为:①主脉上侧突起,可见凹槽。②主脉两侧可见孢子囊及孢子囊群盖(见图3)。
        1.上表皮  2.厚壁组织  3.叶肉      1.上表皮  2.厚壁组织  3.叶肉 
        4.韧皮部  5.木质部  6.内皮层      4.韧皮部  5.木质部   6.内皮层
        7.下表皮                          7.下表皮                   
        图2  营养叶横切面 (60×)      图3  孢子叶横切面 (60×)
        3.2  根茎横切面①表皮:1列,其上可见棕色粗筛孔鳞片。②基本组织:基本组织中有分体中柱2~5个,呈圆形、条形、V字型、U字型,排列成环,维管束周韧型,其外可见内皮层。薄层组织中含有少量淀粉粒、单粒和复粒。基本组织外侧可见根迹和叶迹维管束(见图4)。
        3.3  不定根横切面①表皮:表皮细胞1列,扁平。②皮层:皮层细胞多层,类圆形,其内有内皮层。③维管柱:维管束外侧有2~4层厚壁细胞。初生木质部二原型,中间管胞直径大,两侧管胞直径小。初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两侧(见图5)。
        1.表皮   2.维管束  3.薄壁细胞    1.表皮  2.皮层细胞  3.内皮层 
        4.木质部  5.韧皮部  6.厚壁细胞
        图4  根茎横切面 (10×)        图5  不定根横切面(25×)
       4  理化鉴别
        4.1  盐酸-镁粉反应 称取剑叶凤尾蕨样品0.5 g置于试管中,往里加入1 ml乙醇溶解,然后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滴加4~5滴浓盐酸,将其微热后,2 min内即显橙红色,表明样品中含有黄酮类成分。
        4.2  三氯化铁反应取本品粗粉2 g,加水20 ml,加热10 min,滤过,取滤液1 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结果生成蓝绿色沉淀,表明样品中含有黄酮类成分且含有酚羟基。
       5  定性鉴别
        5.1  芦丁的薄层色谱鉴定结果 照薄层色谱法[4]试验,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显色,紫外灯下检识,在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见图6)。
        5.2  β-谷甾醇的薄层色谱鉴定结果照薄层色谱法[4]试验,喷以20%硫酸乙醇溶液,105°C烘约3min,至斑点显色清晰。在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7)。
        1. 芦丁对照品斑点            1.β-谷甾醇供试品斑点
        2~3.芦丁供试品斑点          2.β-谷甾醇对照品斑点
        图6  芦丁的薄层色谱鉴定结果    图7  β-谷甾醇的薄层色谱鉴定结果6  小结
        本文通过对剑叶凤尾蕨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等进行初步的研究,为制定剑叶凤尾蕨的生药学鉴定和质量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姜纪武,蒋建伟,金 明.比色法测定凤尾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 1996,31(10):618.
       
       [2] 崔 燎, 田中信寿.蕨类植物有效成分及其病理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1997,32(1):372.
       
       [3] 刘 勇,姚振生.江西凤尾蕨属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J].江西林业科技, 1996,6:29.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3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