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痹证120例临床体会
作者:鲁明清 曹勇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治疗痹证
摘要:目的:观察仲景乌头汤加减治疗痹证的疗效。方法:结合辨证论治,运用仲景乌头汤加减治疗痹证120例。结果:临床治愈80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治愈率66.7%,总有效率为95.8%。结论:仲景乌头汤是治疗痹证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痹证;仲景乌头汤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根据痹证不同的分证和临床表现,常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 痹之分。笔者自1989以来,应用仲景乌头汤加减治疗多种痹证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病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1.3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1个月;单侧者89例,双侧者31例。
1.2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痹证诊断依据,证候分类标准确定。
1.2.1诊断依据①以四肢大关节走串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②病前多有咽痛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③血沉增块,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
1.2.2证候分类①行痹:肢体关节肌内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舌苔薄白,脉浮。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③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肿胀,肌肤麻木,天气阴雨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2治疗方法
仲景乌头汤加减:生麻黄7 g,白芍15 g,赤芍15 g,生黄芪20 g,甘草8 g,制川、草乌各8 g。背痛加羌活12 g,金毛狗脊12 g;肩痛加姜黄15 g,上肢痛加秦艽15 g,桂枝10 g;下肢痛加木瓜15 g,独活12 g;腰痛加杜仲20 g,续断20 g;气虚加党参15 g,血虚加当归12 g,鸡血藤20 g,病程日久加蜈蚣2 g,全虫3 g。1剂/d,水煎服,连服20 d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为临床治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为显效;病变关节症状有所减轻,关节疼痛轻微,功能活动有一定的恢复,为有效;主要症状与治疗前无变化,为无效。
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80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愈率66.7%,显效率16.7%,总有效率为95.8%。
3.3典型病例
3.3.1病例1女,38岁,1995 02 17诊。双手腕关节疼痛1年余,有冷感,喜热敷,周围软组织逐渐僵硬,活动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风寒湿三气闭阻经脉,治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除湿,予乌头汤加味主治。川乌、草乌(另包先煎2 h) 各8 g,生麻黄8 g,赤芍12 g,生黄芪20 g,甘草8 g,当归15 g,桂枝12 g,细辛8 g,大蜈蚣3 g(研末冲服),威灵仙15 g,没药10 g,伸筋草20 g,海桐皮12 g。服6剂后疼痛大减,以后仍用上方加减治疗,共进30余剂,患者功能恢复正常,追访2年,未复发。
3.3.2病例2男,64岁,农民,1998 07 08诊。近半年来,双腿以下疼痛麻木剧烈,行走痛甚,做农活更是困难,曾在当地卫生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暂时有所好转,数日后又恢复如初。查血压,体温正常,证见下肢疼痛难忍,行动吃力,少气懒言,饮食稍差,二便尚可,舌质红紫,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滑重按无力。证属湿热痹阻,气虚血瘀。观前医所用方药,皆独活寄生汤一类的补益肝肾,散寒通络之品,始悟出该患者应为风寒湿痹阻经络,郁久有化热之势,复因年老体弱,气虚无力鼓动经络血脉畅行,乃用益气通络、化瘀除湿,外散里清之法,主乌头汤合三妙散加减。川乌、草乌(另包先煎2 h)各8 g,生黄芪20 g,赤芍15 g,桃仁10 g,木瓜15 g,怀牛膝10 g,徐长卿15 g,大蜈蚣3 g,蜂房10 g,生石膏30 g,苍术15 g,黄柏20 g,薏苡仁20 g。服4剂后,疗效显著,病情稳定,仍在原方基础上加减10余剂,疼痛麻木明显减轻,已能作农活。1998 08 02再诊,患者下肢疼痛已不明显,行动已不受限,偶尔还有轻微不适,现症:舌红少苔,脉细略数,为病邪已退,气阴两虚,肝肾不足。治以益气养阴、补益肝肾兼和血通络,方选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5 g,黄芪15 g,山药15 g,生地15 g,枸杞15 g,山萸肉12 g,当归12 g,鸡血藤15 g,稀签草15 g,丝瓜络10 g,地龙12 g,怀牛膝10 g。进5剂已收功,后追访1年,未诉不适。
4体会
痹证在临床上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早在《内经》中已明确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至于热痹,以清代尤在烃的《金匮翼》说得贴切:“府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由此可知,患者身体素质的差异,是分别形成寒湿痹或热痹的重要因素,而寒湿痹与热痹在治疗上也有差别,但只要辨证准确,引仲景乌头汤灵活加减治疗,多有得心应手之效。乌头汤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驱寒逐湿,入骨搜风。现代药理报告:乌头碱对神经末梢有麻醉作用,使痛觉丧失,但有毒,入汤剂应久煎60 min以上,以破坏其毒性。麻黄辛散,通阳开痹,白芍收阴之正,一辛一酸,一散一收,开血痹通经络,祛邪而不恋邪,黄芪益气利湿以助麻黄通阳开痹,配甘草而有实卫固表培中之功,并制约乌头耗气,麻黄发散太过伤阴之性,使风寒湿微汗而解,祛邪而不伤正。前贤云:乌头有毒,“以蜜润燥兼制乌头之毒”(《金匮要略编注》)。然而,通过笔者临床反复验证,用“乌头汤”不用白蜜,只先煎乌头120 min,以入口无麻味为度,然后入他药常规煎熬,治疗多种痹证,无一例出现毒副反应,而疗效比原方增强。《金匮要略・历节篇》原文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此条系指寒湿痛痹而言。笔者本着“师仲景法而不泥其方”的原则,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化裁加减,乌头汤以治多种痹症,如去麻黄加生石膏、知母、徐长卿用于热痹;原方去麻黄加当归、细辛、防风养血和血祛风,用于行痹;乌头汤原方去麻黄加苍术、薏苡仁、萆利湿舒筋,祛风通络以用于着痹。本组120例痹证病例,皆以乌头汤加减主治,同时嘱咐患者避受凉,并配合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1.四川省泸州市鲁明清中医诊所646000;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