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偶辞格研究
作者:李苹,施蕴中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No. D/2008/01/144);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摘要:《内经》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且具有“不劳经营,率然对尔”的特点,《内经》中以“阴阳”为代表的对偶词也随处可见。归纳、分析《内经》的对偶辞格,探求其规律,对于准确理解原文、研究医理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对偶句;对偶词;《黄帝内经》;辩证思维
《黄帝内经》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纵观全书,行文流畅、节奏鲜明、形象生动,千百年来为医家喜闻乐见。《黄帝内经》在阐述医理、描述病症等方面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对偶辞格的运用尤为出色。
1 对偶辞格产生的原因
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该民族在特定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思维影响决定语言,尤其是语言结构的面貌;而语言凝化思维,对思维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辨证思维,认识到阴阳对立统一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世界万物都含有阴阳两性,如天和地、日和月、男和女等。这种辨证思维对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汉语在协调音韵、组织词句时,喜欢双音、四字、成对概念。汉语对偶辞格就是辨证思维在句子层面、词汇层面的集中体现。
2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上古时代至秦汉时期的主要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每篇基本上通过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少俞和鬼俞区等人的问答来阐述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内经》以整体观和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主要诊疗依据、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无数的两个方面构成了阴阳两大系列,这两大系列分别由阴阳统帅,阴阳又可各自再分阴阳,并且无限可分[1]。这种朴素的辨证思维贯穿《内经》学术思想的各个方面,而且在《内经》的语言层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内经》运用了大量的对偶辞格阐述这种辨证思维:在病理上表现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在疾病转化方面表现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生热;故寒盛则热,热盛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灵枢·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诊疗上讲究阴阳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3 《黄帝内经》对偶句分析
《黄帝内经》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对偶的特点是:奇偶适变、排俪并用,总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刻意追求工整,所以称之为“率然成对”。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内经》中对偶的运用,不象六朝盛行的骈体那样,重视声韵的和谐及词藻的华丽,也不象唐诗那样,格律要求严格,字的平仄都有规定[2]。《内经》对偶要求较宽,一般只着重在意义相对,在声韵、结构和对仗方面,要求都不太严格。
对偶的分类,和其他事物的分类一样,既要有科学标准,还要简明、易于把握。参考历来对偶的分类情况,现将《内经》中的对偶句,从形式上分为语对、句对、多句对3类;从内容上分为正对和反对。
3.1 《内经》对偶句在形式上的分类
3.1.1 语对语对是指一个单句或分句内部包含的对偶,通常在句中充当某个句子成分,有时则只是某个成分的一部分。例如:“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语对是句子内部某一部分的对偶,就这部分来说,它具有整齐均衡的美,而其他部分则仍保持散句的自然变化的美,因而这样的句子兼有整齐和变化的美。
3.1.2 句对句对包括单句对和双句对。单句对又称为合璧对,一句对一句,是《黄帝内经》中对偶常见的形式。例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双句对又称为隔句对、扇对,由两个分句对两个分句,即第一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第二个分句对第四个分句。比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1.3 多句对多句对是指对偶的两项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例如:“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3.2 《内经》对偶句在内容上的分类
3.2.1 正对对偶的两项在意义上是相同、相似或相近的关系,叫做正对[4]。例如:“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面这段话中出现了多个语对,这些语对从意义上而言都是正对。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例,该句的意思是指取法于天地自然的规律,调和各种养生的方法[3]。法是取法、效法的意思,阴阳在这里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和是调和的意思,术数,此指养生的正确方法。对偶的两项都强调了要顺从自然规律进行养生,才能延年益寿。由此可以看出,正对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起到强调语义的作用,使意思的表达更强烈有力。
3.2.2 反对对偶的两项在意思上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叫做反对[4]。反对使两种对立事物的本质特点表现地更为鲜明、突出,从而达到独特的修辞效果。现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反对举例说明:
①“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句话的意思是阳的运动,可以化生清气和能量,阴的凝聚,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寒到极点可以转化为热,热到极点可以转化为寒。通过两个反对,即“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形象描述了阴阳在极限条件下的互相转化。
②“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这两句的意思是,清阳之气上升而为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为地。清阳之气出于人体的上窍,从而具有发声、视觉、听觉等功能,糟粕由前后二阴排出。这两个反对中,“清阳”对“浊阴”;“天”对“地”;“上窍”对“下窍”,从而深刻地论述了阴阳清浊升降出入的理论。
4 《内经》对偶词分析
在汉语中,对偶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它还是一种组成词语的结构方式。这些对偶词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词汇层面体现了《内经》朴素的辨证思维。《内经》中,体现这种一分为二指导思想的对偶词随处可见,如“寒热”“虚实”“表里”“升降”“左右”“天地”“正邪”“内外”等。
对偶词可分为两类: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素构成的,是反对式;由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素构成的,是正对式。
4.1 正对式对偶词《内经》中正对式的对偶词非常多,经手动检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共出现正对式对偶词55处(不计重复)。例如:“虚元”“纲纪”“本始”“经脉”“生长”“收藏”“腠理”等。
4.2 反对式对偶词反对式对偶词在《内经》中也很常见。经手动检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共出现反对式对偶词37处(不计重复),如“上下”“动静”、“清浊”、“滑涩”、“浮沉”、“柔刚”等。有时一个句子中就包含好几个反对式对偶词,例如:“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濇,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灵枢·根结》)。一段话里,大量使用反对式对偶词以进行对举,不但使对举双方的特点更加突出,而且往往可以形成整齐的句式,表现出结构严密而和谐的美[5]。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中有些对偶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特别是一些反对式对偶词。这种词多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素构成,从表面看是对偶的形式,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并不总是两个词素意义的相加,有时仅取其中一个字的意义[5]。以“死生”为例,“死生”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五次。 “死生”一词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例1:“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素问·阴阳别论七》)
释义:能够辨别阳脉,就可以知道病的所在部位;能够辨别真脏脉,就可以判断病者的死期。“知死生之期”即知死之期。“死生”取“死”之义。
例2:“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素问·移精变气论十三》)
释义:我希望临证时,能够观察病人的死生,决断病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象有日月的光亮一样洞然,这样的诊法,可以告诉我吗?“死生”取“死”和“生”两义。
例3:“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素问·玉机真藏论十九》)
释义:能够辨别有胃气之脉,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无胃气之脉,就可知死之期。此“死生”只取“死”而不取“生”。
5 结语
《黄帝内经》有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处处闪耀着朴素辨证法思想的光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内经》中存在着如此丰富的对偶句、对偶词。对偶辞格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适当运用对偶不仅有助于内容的表达、增添语言的形式和韵律美,而且能显示汉语特有的文化色彩。本文在分析对偶辞格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而对《黄帝内经》中的对偶句、对偶词进行探讨,旨在拓宽中医典籍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张永洛. 《内经》的原始思维及类化特征[J]. 中医药学报, 1993,6:2.
[2]班兆贤. 《黄帝内经》修辞研究——比喻,对偶及排比[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5,9(3):26.
[3]山东中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第1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
[4]冯兴炜. 对偶知识, 第1版[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0: 50.
[5]钱超尘. 《内经》语言研究, 第1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209.
[6]李苹,施蕴中. 《黄帝内经》对倡词英译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