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探讨
作者:刘克强, 张重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91290部队卫生队,北京 102100;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研究院门诊部,北京 10008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机体植物神经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解剖生理学知识和中医阴阳五行学理论,初步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动态平衡关系之间有很多共同点。结论脏腑之阴阳,即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关键词】 阴阳五行学说; 解剖学; 生理学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解剖生理学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脏腑之阴阳,即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由于脊髓节段神经分布的特点,有的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对该脏器进行调整时,由于定位以及神经分布的特点,结果就会导致“多脏器调整”。多脏器调整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1 相关解剖学知识
1.1 脊髓节段、内脏植物神经与脏器解剖关系见图1。
1.2 内脏感觉的特点内脏感觉存在以下特点:内脏对刺激的定位性差,故内脏的定位感是不准确的。内脏对牵拉、膨胀和冷热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一般认为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分散,即一个脏器的感觉,可经几个脊髓节段的脊神经传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可包含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1]。
2 阴阳学说和植物神经功能的诸多相似之处
2.1 相互对立
2.1.1 阴阳相互对立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干的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阴阳不断地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推动着人的生长壮老的变化[2]。
2.1.2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对立大部分内脏器官均接受双重神经支配,而且其效应往往是相反的。如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心脏的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则抑制心脏的活动。
2.2 相互消长
2.2.1 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在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就会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在人体即是病理状态[2]。
2.2.2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消长当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占优势,这时胃肠活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从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心搏减慢、减弱,血糖降低,瞳孔缩小,这些都有利于机体能量的贮备。
2.3 相互转化
2.3.1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
2.3.2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相互转化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如在胃肠的紧张性已经很高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将不再引起兴奋而是起抑制作用;而在胃肠的紧张性已经很低时,则交感神经的冲动将对它起兴奋作用。这说明自主神经的作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所支配器官本身机能状态相关联的。
3 讨论
综上所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体内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上部的心肺属于阳,下部肝肾属于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2]。
笔者认为,脏腑之阴阳,即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作用,即:使脏腑功能增强、血流加快为阳,反之为阴。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人体对于疾病是一个不断自我侦测、自我调整的过程,因此,调整是机体对付疾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调整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自动完成的。
神经系统对脏器的调整是基于以下两点实现的:①内脏的病变是通过植物神经自动侦测和自动反馈的;②机体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自动完成的。
由于中枢神经对病变脏器的定位不准和脊髓节段神经分布的特点,如交感干、同一节段支配多个脏器,多个节段支配同一脏器、神经节转换神经元等,一旦有的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对该脏器进行调整时,就会出现对多个脏器的调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多脏器调整”。多脏器调整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多脏器调整的结果,使得本来功能平衡正常的脏器变得不正常(功能增强或者减弱)。笔者认为,多脏器调整是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理论的解剖学基础。当某一脏器出现功能异常,比如虚或实(功能的强弱),机体本身就会对这一脏器自动进行调整。
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六腑因为担负着日常消化吸收以及排泄的主要任务,因此,更容易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平衡,六腑功能的改变对机体阴阳五行平衡影响更大、更明显。当然,多脏器调整虽然对机体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令机体逐渐恢复正常的,但是如果调整过度,则会导致各种病理现象。例如,当胃肠功能(暂且简单的以功能论)不足时,植物神经就会对胃肠功能进行调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以加强其功能,这种加强包括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血液循环,与此同时,抑制了心脏功能,加强了肺功能。按照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心功能被抑制则表现为心血不足,会导致血虚无以滋养于脾,致脾气虚弱,表面上看,是脾气虚弱导致的胃肠功能下降。实际上,是因为胃功能虚弱,植物神经对其调整的同时,抑制了心的功能,与此同时,加强了肺的功能。可以理解为金(肺)反侮火(心),同时对肝脾肾都有影响,从而打乱了五脏之间的动态平衡。因此产生了五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现象(见图2)。
因此,机体的“多脏器调整”是脏腑疾病相互影响的基本原因,也是这一中医理论的解剖学基础。一旦机体自身无法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就会呈现出各种中医所讲的病理状态则需要人工参与此种调整的过程—中医治疗。
所以,中医治疗是植物神经级别的调整治疗,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刘 方,冯国灿,许明新,等.人体解剖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26.
[2]贺志光,刘德博,刘丽华,等.中医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