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的变异度及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作者:陈超君,尹小红,李莉蓉,杜金子,黄棉,黄荣韶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科技攻关项目(No.0718002-3-4)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 武鸣 53011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明广西不同产地石韦(Pyrrosia lingua)叶片性状的异同,为广西石韦的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6个产地(藤县、金秀、大明山、那坡、环江和资源)石韦的叶片长(LL)、叶片宽(LW)、叶片周长(LP)、叶片厚(LT)、叶面积(LA)、叶片鲜重(LFW)、叶片干重(LDW)、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片体积(LV)、叶片组织密度(LTD)、叶形指数(LSI)和叶片形态因子(LMF)的变异度,并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广西石韦各性状的变异度存在一定的差异,LV,LFW,LDW,LSI和LA在不同产地间表现的尤为不稳定。此外,还发现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与LFW或LDW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就有5个,即LL,LP,LT,LA和LV。同时,得到3个累计贡献率达98.86%的主成分,并将6个产地划分为了4个类群。其中,藤县、金秀、大明山所在类群石韦的LW,LT,LA,LFW,LDW和LV较其他3个类群有一定的优势。结论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的形成与其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其种质资源筛选应侧重LL、LP、LT、LA和LV等性状的选择,藤县、金秀和大明山具备了石韦高产栽培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  广西石韦; 叶片性状; 变异度;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中药石韦为水龙骨科石韦属(Pyrrosia)多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含芒果苷、异芒果苷、绿原酸、黄酮和木犀草素等多种活性成分[1~4],具有利水通淋、清热止血的功效[5],常用于治疗尿道炎、肾炎水肿、泌尿系统结石、支气管炎、肾盂肾炎、颈淋巴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及白血球下降等病症。随着其疗效的被确认,“复方石韦片”“复方石韦胶囊”和“结石通片”等以石韦类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都极为畅销,石韦类药材的年消耗量也越来越大。但目前,石韦类药材仍然以采收野生资源为主,使得天然石韦类药材资源不断的减少,已不能满足人们医疗保健的需要和制药企业对药材原料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石韦类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引种栽培是中药资源保护、扩大和再生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当前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方法[6]。广西是石韦类药材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境内分布有石韦P. lingua、西南石韦P. gralla和庐山石韦P. sheareri等多种药源植物[7],为石韦类药材的引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但是广西地域辽阔,区内各地的海拔、气温和降水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土壤类型也多种多样,在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各地石韦类药材的生长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目前,石韦类药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成分方面[1~4,8~13],还未见有关不同产地资源研究的报道。叶片是石韦类药材最主要的入药部位。据此,笔者选择对广西不同产地石韦叶片性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广西石韦种质资源的筛选和适宜种植条件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供试植物材料共6份,分别采自广西东南部的藤县(110°21′ ~ 111°11′E, 23°02′ ~ 24°03′N)、中南部的大明山(108°23′ ~ 108°52′E, 23°12′ ~ 23°28′N)、中部偏东的金秀(110°00′ ~ 110°22′E, 23°52′ ~ 24°21′N)、西南部的那坡(105°3′ ~ 106°5′E, 22°55′ ~ 23°32′N)、西北部的环江(107°51′ ~ 108°43′E, 24°44′ ~ 25°33′N)和北部的资源(110°13" ~ 110°54"E, 25°48" ~ 26°16"N),经广西大学农学院植物与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鉴定为石韦(P. lingua)。
       2  方法
       2.1 测定项目每份材料取10株,分别采用直尺(精确度1 mm)测量叶片长(Leaf length, LL)、叶片宽(Leaf width, LW)和叶片周长(Leaf perimeter, LP);游标卡尺(0.02 mm)测量叶片厚(Leaf thickness, LT);CI-203激光叶面积仪(美国CIA公司)测定叶面积(Leaf area, LA);电子天平(精确度0.0001 g)称量叶片鲜重(Leaf fresh weight, LFW)和叶片干重(Leaf dry weight, LDW),各性状均以平均值表示。然后根据以上性状进一步计算出叶片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 LDMC)[14]、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15]、叶片体积(Leaf volume, LV)[16]、叶片组织密度(Leaf tissue density, LTD)[16]、叶形指数(Leaf shape index, LSI)[17]和叶片形态因子(Leaf morphological factor, LMF)[18],其具体计算公式依次为:LDMC = LDW / LFW × 100%;SLA = LA / LDW;LV = LA × LT / 10;LTD = LDW / LV;LSI = LL / LW和LMF = 4π × LA / LP2。
       2.2 数据处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分别采用SPSS和DPS软件。其中,主成分分析中各性状的标准化采用公式x = (X- ) / S(式中, 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进行,主成分值分布图使用二维坐标体系,以第1主成分值为横坐标,第2主成分值为纵坐标[19];聚类分析以主成分分析所得主成分为变量,选用欧式距离和6种系统聚类方法,即最短距离法、重心法、加权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和离差平方和法。
       3 结果
       3.1 石韦叶片性状的变异度分析广西石韦叶片各性状的变异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的变异系数介于12.06% ~ 39.98%间(见表1)。具体看来,变幅较大的性状是LV(1.24~ 3.44 cm3),LFW(1.05~ 2.72 g),LDW(0.25~ 0.74 g),LSI(3.07 ~7.98)和LA(19.54~ 43.77 cm2),它们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00%;其次为LMF(0.24 ~ 0.66),LP(21.89~ 38.00 cm),LL(10.40 ~ 18.15 cm)和LW(2.24~ 4.05 cm),它们的变异系数在21.86% ~ 28.50%之间;变幅较小的是LDMC(24.11% ~ 36.05%)、LT(0.53 ~ 0.81 mm)、LTD(0.18~ 0.27 g·cm-3)和SLA(57.92 ~ 77.37 cm2·g-1),它们的变异系数都在20.00%以下。由此说明,广西石韦的LV,LFW,LDW,LSI和LA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LMF,LP,LL和LW次之,而LDMC,LT,LTD和SLA的表现则相对稳定。
       
       3.2 石韦叶片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的相关矩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LL与LP、LFW和LDW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0.987**,0.822*,0.835*),与SLA和LMF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0.896**,-0.788*);LP与LT,LFW,LDW,LV呈显著的正相关(0.802*,0.868*,0.828*,0.764*),与SLA和LMF呈显著的负相关(-0.868*,-0.818*);LT与LFW和LV呈极显或显著的正相关(0.891**,0.828*);LA与LFW、LDW和LV呈极显著的正相关(0.911**,0.959**,0.972**);LFW与LDW和LV呈极显著的正相关(0.941**,0.972**);LDW与LV呈极显著的正相关(0.942**);LDMC与LTD呈显著的正相关(0.816*);SLA与LMF呈显著的正相关(0.765*);LSI与LMF呈极显著的负相关(0.927**)。由此可见,广西石韦叶片性状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与LFW或LDW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有5个,即LL,LP,LT,LA和LV。 表1  广西石韦叶片性状及其变异度(略)表2  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的相关矩阵(略)
           
       进一步计算出的相关矩阵特征根及其贡献率如表3所示。由表可知,前3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8.86%。因此,选择它们作为石韦叶片性状的主成分,其对应的特征根向量见表4。第1主成分(Y1)的贡献率为56.45%,其中LL,LP,LT,LA,LFW,LDW和LV具有较强的正向负荷,而SLA和LMF则具有的较强逆向负荷,表明该主成分反映的是这两类性状的对比,具体可用方程:Y1 = -13.789 + 0.284 × LL + 0.218 × LW + 0.131 × LP + 8.880 × LT + 0.078 × LA + 1.390 × LFW + 4.742 × LDW - 0.069 × LDMC - 0.095 × SLA + 0.924 × LV - 9.300 × LTD + 0.315 × LSI - 5.523 × LMF来表示;第2主成分(Y2)的贡献率为24.75%,其中LW具有较强的正向负荷,而LSI则具有较强逆向负荷,表明该主成分反映的是LW与LSI的对比,具体可以方程:Y2 = -10.142 - 0.062 × LL + 1.333 × LW - 0.027 × LP + 0.350 × LT + 0.054 × LA + 0.378 × LFW + 1.789 × LDW + 0.064 × LDMC + 0.048 × SLA + 0.477 × LV - 10.033 × LTD - 0.533 × LSI + 5.292 × LMF来表示;第3主成分(Y3)的贡献率为17.65%,其中LDMC和LTD均有较强的正向负荷,表明该主成分的综合反映了LDMC和LTD两个性状,具体可以方程:Y3 = -8.547 + 0.073 × LL + 0.260 × LW + 0.016 × LP - 4.500 × LT + 0.012 × LA - 0.078 × LFW + 1.268 × LDW + 0.203 × LDMC - 0.062 × SLA - 0.059 × LV + 30.267 × LTD + 0.052 × LSI + 0.792 × LMF来表示。
       
       根据以上3个方程,得到不同产地石韦叶片性状的主成分值列于表5。其中,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1.20%)值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藤县、金秀和大明山均分布在第一象限,表明它们的关系较近;而那坡、环江和资源在第2,3和4象限的单独分布,则反映出了它们叶片性状的特殊性。表3  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及其贡献率(略)表4  广西石韦叶片性状主成分的特征根向量(略)表5  广西不同产地石韦叶片性状的主成分值(略)
       3.3 石韦叶片性状的聚类分析广西不同产地石韦叶片性状主成分值的聚类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按照距离的远近,可将广西6个产地的石韦划为4个类群。第Ⅰ类包括藤县、大明山和金秀,第Ⅱ,Ⅲ,Ⅳ类分别为那坡、环江、资源。其中,第Ⅰ类的特点是LW,LT,LA,LFW,LDW和LV的平均值处于较高的水平,LL,LP,LDMC,SLA,LTD,LSI,LMF处于中间水平;第Ⅱ类的特点是LL、LP和LSI处于较高的水平,LT,LA,LFW,LDW,LDMC,LV和LTD处于中间水平,LW,SLA和LMF处于较低的水平;第Ⅲ类的特点是SLA处于较高的水平,LW,LT,LSI和LMF处于中间水平,LL,LP,LA,LFW,LDW,LDMC,LV和LTD处于较低的水平;第Ⅳ类的特点是LDMC,LTD和LMF处于较高的水平,LL,LW,LP,LA,LFW,LDW,SLA和LV处于中间水平,LT和LSI处于较低的水平(表6)。表6  广西石韦各类群叶片性状平均值的排序(略)
       4  结论
       
    
       变异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广西石韦的LV,LFW,LDW,LSI和LA在不同产地间表现的尤为不稳定,表明石韦叶片性状的形成与产地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中,LFW和LDW表现出的高可塑性为石韦高产种质资源的筛选和高产栽培提供了可能,但由于中药材在产量和性状等方面都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连续变异[20],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为石韦种质资源的筛选增加了难度[21]。此外,中药材栽培技术中有不少都是来自于对野生生长环境的模拟,如石斛(Dendrobium nobile)的贴石栽培、贴树栽培、荫棚栽培等[22]。因此,摸索筛选石韦种质资源的合理手段,探明影响石韦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并对其进行模拟,可作为今后石韦引种栽培研究的重要方面。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广西石韦的LL,LP,LT,LA和LV与其LFW或LDW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因此,在高产石韦资源筛选的过程中应侧重对LL,LP,LT,LA和LV几个性状的选择。但LL,LP,LT,LA和LV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性状间同样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说明如果能够采用多个性状来综合反映LFW和LDW将会更加合理,赵寿经等[23]就是通过对4个人参品系多性状的综合评价,建立了单根重 + 根粗 + 茎粗的综合选择方程,进而获得了丰产性强、单根重大、根形美观的人参新品种吉参1号。此外,本研究得出的3个不同意义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8.86%)能够反映出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作为评价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的综合指标,利用前两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20%)对广西6个产地石韦的分析表明,藤县、金秀和大明山所产的石韦联系较紧密,可考虑并作同一类,那坡、环江和资源则都单独成类,同时也反映出藤县、金秀和大明山具备某些相似的环境条件从而使得石韦叶片表现出类似的性状,而那坡、环江和资源则具备某些独特的环境条件促使其石韦叶片性状独特。如果能进一步结合6个产地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就可探明影响石韦叶片性状的环境因子。
       
       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采用6种不同的方法对广西6个产地的石韦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相似的谱系图,即可把6个产地的石韦划分为4个类群,且与主成分分析相一致,说明前2个主成分就可代表广西石韦叶片性状的信息。进一步对4个类群特点的分析表明,藤县、金秀和大明山所在类群的石韦在LW,LT,LA,LFW,LDW和LV等性状上较其他3类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此类地区具备了石韦高产的环境条件,可把此类地区石韦的生境做为石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参照。
       【参考文献】
          [1]Yang C, Shi J G, Mo S Y,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yrrosia petiolosa [J]. J Asian Nat Prod Res, 2003, 5(2): 143.
       
       [2]Takemoto T, Hikiao H. Isolation of diploptene from Pyrrosia lingua Farwell [J]. Chem Pharm Bull, 1963, 11: 409.
       
       [3]Wang N, Wang J H, Li X, et al. Flavonoids from Pyrrosia petiolosa (Christ) Ching[J].J Asian Nat Prod Res, 2006, 8(8): 753.
       
       [4]张亚宁, 吴 博, 杨吉刚, 等. HPLC法测定石韦中木犀草素的含量[J]. 药学实践杂志, 2006, 24(6): 359.
       
       [5]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 化学化工出版社, 2005.
       
       [6]程惠珍. 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J].世界科学技术, 1999, 1: 28.
       
       [7]周厚高, 黎 桦, 黄玉源, 等. 广西蕨类植物概览[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8]王楠, 王金辉, 程 杰, 等. 有柄石韦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3, 20(6): 425.
       
       [9]王瑞兰, 易 俗, 谭新中, 等. 庐山石韦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4, 26(4): 77.
       
       [10]王自军, 杨红兵, 齐 誉, 等. 正交设计研究石韦总黄酮和鞣质提取工艺[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2): 463.
       
       [11]崔 岚, 李肖玲, 祝德秋. RP-HPLC法测定石韦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10(12): 31.
       
       [12]马 辰, 周 圆, 刘爱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石韦2种成分的含量[J].药学学报, 2003, 38(4): 286.
       
       [13]钟小群, 蔡庆顺, 寒勋衔. HPLC法测定石韦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4(2): 16.
       
       [14]Garnier E, Shipley B, Roumet C, et al.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pecific leaf area 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J]. Funct. Ecol., 2001, 15: 688.
       
       [15]Wilson R J, Thompson K, Hodgson J G. Specific leaf area and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as alternative predictors of plant strategies [J]. New Phytol., 1999, 143: 155.
       
       [16]Craine J M, Froehle J, Wedin D A, et a1.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oot and leaf traits of 76 grassland species and relative abundance along fertility and disturbance gradients [J]. Oikos, 2001, 93: 274.
       
       [17]高德民, 樊守金. 姜品种叶片形态学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7, 15(4): 324.
       
       [18]高三基, 罗 俊, 陈如凯, 等. 甘蔗品种(系)叶片数量性状数学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2, 3(3): 21.
       
       [19]白厚义. 回归设计及多元统计分析[M]. 南宁: 广西科学出版社, 2003.
       
       [20]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21]华国栋, 郭兰萍, 黄璐琦, 等. 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特殊性及其对策措施[J]. 资源科学, 2008, 30(5): 754.
       
       [22]李凤华, 宋锡全, 王承录, 等. 贵州几种野生石斛的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0(3): 5.
       
       [23]赵寿经, 李方元, 赵亚会, 等. 丰产人参品种选育理论及吉参1号的育成[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5): 295.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