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式提取银杏叶中萜类内酯的工艺研究
作者:王平,陈丹龙,朱兴一,忙怡丽,苏为科
作者单位: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07C14004)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 制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14)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研究用闪式提取器从银杏叶中提取银杏萜类内酯的工艺。方法用正交实验进行提取方法的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银杏内酯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流速为0.8 ml/min,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柱温为30 ℃。结果闪式提取银杏叶萜类内酯的合适工艺为:植物粒径50目,提取时间5 min,乙醇浓度60%,液固比20∶1,此条件下萜类内酯提取率平均值可达1.712 mg/g 。结论闪式提取是一种有效的提取银杏萜类内酯的方法。
【关键词】 闪式提取; 银杏叶; 萜类内酯
银杏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又名公孙树,为现存古代孑遗植物之一,是我国的特产植物[1]。银杏叶中主要含有银杏内酯以及黄酮类等化合物,具有益心敛肺、化湿止泻等作用。银杏内酯作为银杏叶的提取物具有抗凝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缺血损伤组织、抗休克、抗炎等诸多药理作用,能有效的抑制多种诱导剂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且银杏内酯已被认为是高效特异的PAF拮抗剂[2~4]。银杏内酯主要包括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简称为GA,GB,GC,BB。
目前,对于银杏内酯的提取,主要采用的是乙醇溶液加热回流的方法。Yang Chun等[5]尝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提取银杏内酯,虽然提取效果较好,但由于操作繁琐,设备成本高,本方法目前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闪式提取技术是利用高速机械剪切力和搅拌力,迅速破坏植物细胞组织,使组织细胞内部的有效成分与溶剂充分接触,使有效成分快速溶解[6,7],应用该方法对氨基酸、蛋白质、萜类和黄酮类化学物等物质的提取已有文献报道,表明其具有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简化操作步骤的特点,但将此方法应用到银杏叶中银杏内酯的提取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用闪式提取技术提取银杏叶中银杏内酯,取影响闪式提取的主要因素即粒径大小、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液固比4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实验,用液相色谱法检测银杏内酯提取率,并以此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1 器材
1.1 材料与试剂银杏叶由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银杏萜类内酯(白果内酯及银杏内酯A、B、C)标准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HPLC甲醇为色谱纯试剂;乙醇为分析纯试剂。
1.2 仪器DFY-500摇摆式粉碎机(上海鼎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制造);DZF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制造);RE-52A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制造);FSH22可调闪式提取器(郑州金星科技有限公司制造);Waters液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制造)。
2 方法
2.1 银杏萜类内酯的闪式提取采用正交实验L9(34)进行闪式提取银杏萜类内酯的研究,正交实验的因素水平表见表1。称取粉碎后的干燥银杏叶粉末40 g倒入到闪式提取器的铁罐中,加入适量乙醇溶液,打开闪式提取器,破碎细胞壁。实验完成后取出,冷却,过滤,经旋转蒸发仪浓缩至无醇味即得浸膏。
2.2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2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流速0.8 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漂移管温度104 ℃,载气流速2.9 ml/min;柱温为30℃。表1 因素水平(略)
2.3 线性范围考察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GA,GB,GC,BB 各3,3,3,4 mg置于10 ml量瓶中甲醇加至刻度,摇匀即得混合对照品溶液,取5,2.50,0.50,0.25,0.05 ml,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到刻度,摇匀,即得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溶液20 μl,注入HPLC仪测定。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进行线性回归。
2.4 样品溶液的制备取实验得到浸膏,加10 ml水和1滴2%盐酸,用醋酸乙酯振摇萃取4次(15,10,10,10 ml)。合并后用5%醋酸钠20 ml洗涤,洗涤液用10 ml醋酸乙酯萃取,合并醋酸乙酯萃取液后用水洗涤两次,20 ml/次。合并水层,用10 ml醋酸乙酯萃取,合并醋酸乙酯萃取液,回收醋酸乙酯后加10 ml甲醇,用于进样。
2.5 精密度实验取最小浓度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5次,记录色谱峰面积,计算RSD。
2.6 重复性实验精密称取同批银杏叶粉末40 g,共5份,按“样品溶液的制备”项下方法操作,制备样品溶液6份,进行含量测定,计算RSD。
2.7 稳定性实验取一个样品,每隔2 h进样1次,共进样5次,考察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性。
2.8 回收率实验取已测知含量的样品5份,分别精密加入对照品适量,依HPLC法测定,计算回收率,RSD。
2.9 最佳工艺验证按照优化工艺条件操作,测定银杏萜类内酯含量。
3 结果
3.1 HPLC结果及标准品线性关系在前述色谱条件下,各种银杏内酯能够很好地分离(见图1),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白果内酯Y=0.563 12X-2.567 32,R=0.998;银杏内酯A Y = 0.34856X-3.15764,R=0.997;银杏内酯B Y = 0.456 78X-4.456 24,R=0.997;银杏内酯C Y=0.323 55X-3.234 13,R=0.999。
3.2 闪式提取银杏萜内酯正交实验结果在本实验范围内见表2,各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A(颗粒大小)>B(提取时间)>C(乙醇浓度)>D(液固比)。A因素影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B和C因素影响差异有显著性。比较k值,得较好的因素水平组合为A2B1C3D2,与单因素实验的最优因子组合一致。即颗粒大小为50目,提取时间为5 min,乙醇浓度为60%,液固比为20∶1。
3.3 精密度实验结果取最小浓度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5次,记录色谱峰面积,计算得的RSD为1.34%。
3.4 重复性实验精密称取同批银杏叶粉末40 g,共5份,按“样品溶液的制备”项下方法操作,制备样品溶液5份,进行含量测定,计算RSD为1.56%。
3.5 稳定性实验 取一个样品,每隔2 h进样1次,共进样5次,记录色谱峰面积,计算所得RSD为 0.34%。
3.6 回收率实验取已测知含量的样品5份,分别精密加入对照品适量,依HPLC法测定。银杏萜内酯平均回收率为98.75%,RSD为0.83%。本研究的HPLC测定法的回收率较好,方法是可行的。
表2 正交试验结果(略)
3.7 工艺验证实验根据优化的正交实验结果颗粒大小为50目,提取时间为5 min,乙醇浓度为60%,液固比为20∶1,进行3批银杏叶的萜类内酯提取率分别是1.700,1.716,1.720 mg/g。平均提取率为1.712 mg/g,说明正交设计筛选的工艺是合理的。
4 讨论
闪式提取银杏叶萜类内酯实验中,各因素对萜类内酯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A(颗粒大小)>B(提取时间)>C(乙醇浓度)>D(液固比),并由此得到合适的提取工艺条件:植物粒径50目,提取时间5 min,乙醇浓度60%,液固比20∶1,此条件下萜类内酯提取率平均值可达1.712 mg/g。本文首次报道了用闪式提取银杏中的萜类内酯的研究,利用高速机械剪切力和搅拌力,迅速破坏植物细胞组织,使组织细胞内部的萜类内酯与溶剂充分接触,使有效成分快速溶解。该提取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放大工艺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庄向平,虞杏英,杨更生,等. 银杏叶中黄酮含量的测定和提取方法[J]. 中草药, 1992, 23 (3) : 122.
[2]Wu Yuzhou, Li Shuqin, Cui Wei et al. Ginkgo biloba extract improves coronary blood flow in healthy elderly adults: Role of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J]. Phytomedicine, 2008, 15 (3) : 164.
[3]Elaheh Nooshinfar, Reza Lashgari, Abbas Haghparast et al. NMDA receptors are involved in Ginkgo extract-induced facilitation on memory retention of passive avoidance learning in rats[J]. Neurosci. Lett., 2008, 432 (3) : 206.
[4]Rodríguez M., Ringstad L., Sch?fer P. et al. Reduction of atherosclerotic nanoplaque formation and size by Ginkgo biloba (EGb 761) in cardiovascular high-risk patients[J]. Atherosclerosis, 2007, 192 (2) : 438.
[5]Yang Chun, Xu Yanrong, Yao Weixi. Extraction of pharmaceutical components from Ginkgo biloba leaves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J]. J. Agric. Food Chem., 2002, 50 (4) : 846.
[6]邓引梅,宋发军,崔永明,等. 甘草叶总黄酮提取工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27 (1) : 127.
[7]刘延泽. 植物组织破碎提取法及闪式提取器的创制与实践[J]. 中国天然药物, 2007, 6 (5) :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