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针灸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尿失禁临床观察
作者:徐海燕, 张洪    
作者单位:(江西省中医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探讨针灸治疗尿失禁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0501~200703在我院针灸康复部住院脑卒中尿失禁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盆底肌锻炼;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及盆底肌锻炼等综合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结果治疗组的膀胱最大容量增加及尿残余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可提高膀胱最大容量,减少尿的残余量,提高膀胱充盈感觉阈值,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从而治疗尿失禁。
       【关键词】  脑卒中; 尿失禁; 针灸; 尿动力学
       尿失禁是脑卒中常见多发病之一,发生率为37%~58%[1]。急性期尿失禁的部分患者,在后遗症期可恢复排尿控制,但仍有12%~19%的尿失禁不能恢复,造成持续性失禁,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生存质量。笔者自2005年以来,对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进行针灸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尿动力学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200501~200703我院针康部住院患者,年龄46~82岁。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行脑CT或头颅磁共振证实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②脑卒中前期排尿功能正常,发病后出现尿失禁;③认知功能正常,能与医务人员进行语言交流者。
       
       尿动力学的指标检测:采用美国麦克公司的超声测检仪,测定初感膀胱容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容量等。
       1.2  治疗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治疗组50例,给予一般改善脑循环、保护脑功能及患者自主进行盆腔肌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针灸:以膀胱俞、三阴交、肾俞为主穴,配穴:脾肺气虚者,加脾俞、肺俞、足三里,针用补法;肾气不足者,加气海(灸)、太溪,针用补法;肝经湿热型加大敦(灸)、行间、阴陵泉,针法泄法;肾阳虚者,加关元(灸)、太溪,针用补法,1次/d,10次1个疗程。疗程间歇3 d,连续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症状消失,小便时有尿感,并完全能自行控制,排尿正常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小便时有尿感,小便能自控为显效;小便有一定控制能力,失控次数较治疗前减1/3以上为好转;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小便仍失禁为无效。
       1.4  主要观察指标尿动力学指标,临床疗效。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分析,对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呈正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尿动力学结果比较两组的初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残余量比较,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检查比较(略)
       与治疗组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较,针灸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尿失禁后疗效显著(P<0.05)。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泌尿神经学研究表明,排尿功能与神经支配关系复杂,其排尿反射正常是长束传导,与额叶、桥脑、骶髓关系密切。当桥脑以上受损时,将会解除正常存在的桥脑对排尿反射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如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反射障碍,可出现内括约肌神经源性梗阻。脑卒中病人由于梗阻或出血导致桥脑以上水平损害,致使排尿反射的抑制解除,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不稳定性膀胱,从而临床出现难以控制的急迫尿意即急迫性尿失禁。
       
       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尿失禁尚无特效药物,且因其副作用在临床使用又受到限制,国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针灸、物理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邓氏等[2]发现,针刺膀胱俞可引起平静状态下的膀胱收缩,使处于节律性收缩状态的膀胱收缩加强,而针刺肾俞则引起膀胱轻微舒张为主。施氏等[3]研究发现,针刺治疗不稳定膀胱中极可同时升高腹压和膀胱压,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可使腹压轻度升高而逼尿肌则明显下降。
       
       现代中医认为,脑卒中主要由于风痰瘀血等致髓海功能受损,失养而产生各种功能障碍,人体水液代谢失调有损于三焦的气化功能,三焦的气化功能又依靠肺、脾、肾三脏维持,三焦决渎无力,膀胱疏泄失司,故小便失禁。笔者遵循肾与髓海的关系,通过选用肾俞、三阴交、膀胱俞来达到调补肾精,改善其司二便和生髓的功能。同时配以次髎、会阳来改善精蒸腾气功能,辨证论治辅以配穴,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动力学检查即初感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残容尿量减少。其可能机制,针刺通过刺激穴下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将刺激传至脊髓关节上升束至近脑进行整合,对膀胱功能进行调整[4]。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康复效果是肯定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苏雅茹,蒋雨平.尿失禁与脑血管意外[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11(15):92.
       
       [2] 邓春雷.调整膀胱机能的穴位特异性及其实质性的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87,3:17.
       
       [3] 施承中,马小兵,黄显华,等.针剌对膀胱储尿期尿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1,3:5.
       
       [4] 陶之理.关元俞、膀胱俞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及联系[J].针灸研究,1991,4:1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