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益脾涤痰化淤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章谙鸣 韩吉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上海 20006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了解益脾涤痰化淤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正常组为健康体检者50例。治疗组予益脾涤痰化淤方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分别与正常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中CD3显著升高(P<0.01)、CD8显著下降(P<0.01)、CD4/ CD8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CD8下降和CD4/ CD8比值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脾涤痰化淤方对免疫应答干预有效且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益脾涤痰化淤 T细胞亚群 免疫 中医药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胃黏膜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常见有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及异型增生,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高[1]。我们运用益脾涤痰化淤法组方,自拟益脾涤痰化淤方治疗CAG,取得了显著疗效[2]。本研究通过观察益脾涤痰化淤方对CAG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6²01~2007²12期间消化专科门诊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8.8±11.4)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9.9±8.7)年;对照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1.6±9.7)岁,病程2~22年,平均病程(11.2±7.9)年。正常组为健康体检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6.3±10.8)岁。3组观察对象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检验,P>0.05,提示3组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胃镜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²09大连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3],病理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000²05井冈山会议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1995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
       1.3  排除标准①经胃镜及病理检查伴溃疡、息肉、胃癌及重度异型增生;②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③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疾病;④未按规定服药或未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每日服用益脾涤痰化淤方(由黄芪、姜半夏、制南星、生牡蛎、姜川连、川芎、柴胡、枳壳、茯苓等组成),1剂/d,水煎,分2次饭后温服。
       2.1.2  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0003),3次/d,4片/次,空腹服用。
       
       两组治疗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影响本临床研究的药物。
       2.2  检测指标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停止治疗后15 d内使用富士250电子胃镜检查。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停止治疗后15 d内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以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
       2.3  统计学方法收集治疗前后的临床研究资料,所有数据均输入数据库(Excel表),应用PEMS3.1软件包,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方差齐者用SNK-q 检验。
       3  结果
       3.1   正常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CD3,CD4,CD8,CD4/CD84组资料,经方差齐性检验, 各组两均数方差均齐。
       表1  正常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略)
       3.2  正常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著性检验比较见表2。均数间两两比较用SNK-q 检验。统计显示正常组和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或统计学意义,提示CAG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治疗组治疗前后CD3,CD8,CD4/CD8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CD3,CD8,CD4/CD8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或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T细胞亚群干预有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正常组CD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正常组CD4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CD4的干预可能有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8,CD4/CD8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正常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略)
       3.3  不良反应情况所有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任何毒副反应,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CAG是最常见的胃癌前疾病,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胃癌的前期状态和病变,尤其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6,7]。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邀请国内消化专家和消化病理学专家对慢性胃炎进行了讨论,结合悉尼慢性胃炎分类系统提出了共识意见,结合临床、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类。同时将萎缩性胃炎分为自身免疫性和多灶萎缩性,前者病因为自身免疫[1]。
       
       T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介导特异性细胞免疫,而且参与免疫调节功能[8]。在免疫应答中,T细胞各亚群代表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CD3代表外周血总T细胞;CD4T细胞代表辅助性T(Th)细胞,主要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CD8T细胞称细胞毒性T(Tc)细胞,能抑制免疫反应,起特异杀伤作用[8,9]。CD4/ CD8比例的恒定维持着细胞免疫反应的平衡[10]。本文中CAG患者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常,CD3、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该结论与周氏[11]报道一致。因此,采取措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CAG属中医的“胃痞”“心下痞”“胃脘痛”“腹胀”“嘈杂”等范畴。《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明确揭示了致病因子与人体抵抗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是脾胃虚弱为主;邪实重在气滞、血瘀、痰淤交阻,而气虚血瘀、痰淤交阻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结合CAG胃镜下特征: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黯,皱襞细小。按中医望诊的常识,与气虚(或脾胃虚弱)似颇符合。而“颗粒状改变”等增生性病变(包括异型增生),乃按微观辨证,当也属堆积之坚积。如非血之淤,乃必痰之坚。这些堆积起来的病症,按照胃镜下观察,甚少紫赤,多为灰浊,故我们认为当属痰浊凝结为患。
       
       在临床上,我们立足益气健脾,化痰软坚为主法,基于痰瘀相关,兼以活血化淤,运用益脾涤痰化淤方治疗CAG,临床有效率达71.88%,包括临床症状、胃镜和病理(萎缩、肠化)均疗效显著[2],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平衡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方中黄芪补气健脾;黄连、黄芩、大黄合茯苓、陈皮清化胃之郁浊;柴胡、枳壳理气和胃,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合用,能理气活血化淤;南星、半夏等涤痰化浊。诸药相协,功擅益气清胃、涤痰化淤、软坚消瘤、和胃安中。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中CD3显著升高(P<0.01)、CD8显著下降(P<0.01)、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CD8下降和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对免疫应答干预有效且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提示,益脾涤痰化淤方能激活周围血T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提高T细胞的转化率,调节T细胞亚群的比例,最终起到提高细胞免疫的作用。这可能是益脾涤痰化淤方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理学基础。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检测CAG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能够观察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可能对判定疗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1.
       
       [2] 章谙鸣,韩 吉,周 婷,等. 益脾涤痰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J].陕西中医,2007,28(1):47.
       
       [3] 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4(2):77.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9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1995:118.
       
       [6] Uemura N, Okamoto S, Yamamoto S,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J].N Engl J Med,2001,345:784.
       
       [7] Charles S. Fuchs, Robert J. Mayer. Gastric Carcinoma[J]. N Engl J Med,1995,333:32.
       
       [8] 李文敬,杨连洲,苏厚恒.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西医治疗学,第1版[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131.
       
       [9]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10]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4.
       
       [11] 周一鸣,兰中芬,赵进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1999,26(2):10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