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羚玳息风丸应用超微粉碎技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文格 李红 郑倩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医院 050051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羚玳息风丸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蜜丸组、超微粉碎组及超微粉碎浓缩组3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传统蜜丸组有效率为70.0%,超微粉碎组有效率为90.0%,超微粉碎浓缩组91.7%,后两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蜜丸组 (P<0.05),超微粉碎浓缩组疗效与超微粉碎组疗效相当(P>0.05),但服用体积减半。结论超微粉碎浓缩组疗效与超微粉碎组疗效均较好,且超微粉碎浓缩组服用体积小,更方便服用。
       【关键词】  羚玳息风丸 中药制剂 超微粉碎 偏头痛
       羚玳息风丸是我院老中医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滋阴潜阳、凉肝息风等功效,用于阴虚肝热所致的头痛眩晕、偏头痛、烦躁失眠、目赤、急躁易怒。近年来我们将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到该制剂工艺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处方与制法
       1.1  处方 羚羊角80 g,玳瑁80 g,天麻80 g,地黄120 g,玄参120 g,炒僵蚕80 g,川芎80 g,延胡索(醋炙)120 g。
       1.2  制法
       1.2.1  传统蜜丸制法方中8味中药材,除羚羊角单独粉碎成细粉,其余7味粉碎成细粉,过筛,与上述粉末配研,混匀。每100 g粉末加炼蜜70~80 g,制成330个大蜜丸,每丸重6 g,制得Ⅰ号药。
       1.2.2  超微粉碎制法方中8味中药材,各药先粗粉碎,混匀,再经超微粉碎机粉碎成5~10 μm微粉。每100 g粉末加炼蜜70~80 g,制成330个大蜜丸,每丸重6 g,制得Ⅱ号药。
       1.2.3  超微粉碎浓缩法方中8味中药材,羚羊角、玳瑁、炒僵蚕、川芎先粗粉碎,混匀,再超微粉碎成5~10 μm微粉,地黄、玄参加水煎煮两 次,1.5 h/次,合并煎液,静置24 h,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天麻、延胡索粉碎成粗粉(40目),用60%乙醇进行渗漉,至渗漉液色浅味淡,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与上稠膏及羚羊角等微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每100 g粉末加炼蜜70~80 g,制成330个大蜜丸,每丸重3 g,制得Ⅲ号药。
       2  临床应用
       2.1  病例选择与研究方法
       2.1.1  纳入病例标准 中医辨证为阴虚肝热、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偏头痛,烦躁失眠,目赤,急躁易怒。西医诊断符合国际头痛协会1998年拟定的偏头痛标准。
       
       将同时符合中、西医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使用偏头痛预防性药物者、滥用镇静止痛剂者、头颅CT显示颅内有器质性病变者。共选取1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蜜丸组、超微粉碎组及超微粉碎浓缩组3组,每组60例,3组年龄、病情分布无显著差异(统计学χ2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3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以观察疗效。
       2.1.2  给药方案3组病例,分别于上午8:00时,下午2:00时服用Ⅰ,Ⅱ,Ⅲ号药各1丸。
       2.1.3  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依据国际头痛学会头面部疼痛分类法标准。
       
       疼痛分级标准:无头痛,为0度;轻微头痛,不影响日常生活,为1度;中度头痛,影响日常生活,为2度;严重头痛,需卧床休息,为3度。
       
       疗效判定标准:服药后疼痛减轻2~3度,为显效;疼痛减轻1度,为好转;疼痛无减轻,为无效。
       2.2  结果 见表1。
       表1  3组疗效的比较 (略)
       组间经χ2检验分析,Ⅰ,Ⅱ号比较χ2=7.5,P<0.05,有显著性差异;Ⅰ,Ⅲ号比较χ2=9.08,P<0.05,有显著性差异;Ⅱ,Ⅲ号比较χ2=0.108,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羚玳息风丸经超微粉碎加工,将原生药从传统粉碎工艺得到的中心粒径150 ~180 μm,微化到5~10 μm以下,在该细度条件下,药材细胞的破壁率大于95%,使其中的有效成分直接暴露出来,从而使药材成分的溶出和起效更加迅速完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超微粉碎组与超微粉碎浓缩组的临床疗效。超微粉碎浓缩组中地黄、玄参、天麻、延胡索经过对主要成分的充分提取分离、去粗取精,制剂体积减少一半以上,更方便患者服用,可作为更有发展前途的中药制剂。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