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辨证经方治疗植物持续状态病人多汗30例
作者:马朝晖, 谢裕华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植物持续状态病人多汗的临床意义及诊治。方法对病人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采用补益、收敛、通导等治法,采用经方加减治疗。结果93.3%病人汗出减少,体温多恢复到正常,并发症减少,整体状况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经方辨证治疗植物持续状态病人多汗不能对患者神志恢复有明显促进,但能明显改善其生存质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  经方 植物持续状态 多汗
       多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特别是脑窍受损,神识昏蒙,营卫不调,腠理失司而致汗出异常者,其本身原发病情危重或长期卧床,而又津液大量丢失,很容易水液代谢失衡而并发他证,西方医学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但副作用较多[1]。我科采用经方辨证治疗患者30例,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1996~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收治的30例,其中男 18 例,女 12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者破入脑室者10例,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8例,脑干损伤者5例,其他7例。脑室引流术后20例,标准去大骨瓣减压18例,颞肌下减压2例;最短15 d,最长1年;症状:多汗,以头面为主,颈部及胸背多见,汗出如油,多伴发热。除 20 例乃我科首次就诊外,其余10例患者从其他医院转入。平均住院日3个月。
       1.2  诊断标准符合植物持续状态诊断[2];符合中医多汗证诊断[1,3]。
       1.3  疗效标准汗出恢复到正常,无发热或发热较以往好转,无皮炎,无褥疮,没有水电解质紊乱表现等,为显著;汗出正常或减少,无发热或发热较以往好转,轻度水电解质紊乱表现等,为有效;汗出不减少,或出现皮炎,或出现中重度水电解紊乱,为无效。
       1.4  辨证论治
       1.4.1  气滞血瘀证证见汗出,午后或夜晚发热,有外伤史,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熟地20 g,桃仁9 g,红花9 g,牛膝10 g,柴胡9 g,郁金9 g,五味子6 g。
       1.4.2  肺脾气虚证证见自汗出,动则加剧,背部汗出尤甚,时时畏风,面色白,气短懒言,精神困倦或咳喘乏力,平素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益肺气,固表敛汗。方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0 g,白术15 g,防风3 g,党参12 g,麻黄根10 g,糯稻根20 g,煅牡蛎30 g,当归12 g,五味子10 g。
       1.4.3  肺肾阴虚证证见盗汗,口干,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睡眠倒错,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补肾益肺、养阴生津。方用六味地黄汤合百合固金汤加味:生地15 g,泽泻10 g,茯苓15 g,山药12 g,山茱萸20 g, 麦冬15 g,百合15 g,芍药15 g,当归10 g,地骨皮12 g,五味子10 g,麻黄根10 g, 黄芪10 g,玄参12 g,甘草3 g。
       1.4.4  痰淤阻络证证见自汗出,呼吸促,喉间痰鸣,痰多黏稠,或有血丝,舌质暗,苔白厚腻,脉弦滑。治法:化痰祛淤,行气通络。方拟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9 g,陈皮9 g,苏子6 g,白芥子9 g,莱菔子9 g,厚朴12 g,葶苈子15 g,桃仁9 g,红花9 g,山萸肉30 g,桂圆20 g,甘草5 g。
       1.4.5  气血不足证证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弦。治法: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方拟用归脾汤:党参20 g,黄芪30 g,茯苓15 g,当归15 g,龙眼肉20 g,酸枣仁15 g,远志10 g,木香9 g,大枣6枚,生姜6 g,五味子9 g,浮小麦9 g,甘草5 g。
       
       以上方药1剂/d,鼻饲,7 d为1个疗程,随证加减。
       2  结果
       
   
       住院期间显著疗效者22例,占73.3%;有效者6例,占20%;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6个月后随访,继续服药者18例,复发者3例,占33.3%;停止服药者9例,复发者5例,占55.6%,死亡3例。
       3  讨论
       
   
       多汗证,西方医学认为多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所引起[1,2]。植物持续状态病人,一般都有原发的颅脑疾病,且基本上都有开颅手术史,所以很容易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多汗的影响不仅在于体液的丧失,更主要的是可加重湿疹样皮炎,可导致皮肤浸渍和易造成皮肤细菌和真菌感染,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和长期的多汗,如不补充丧失的水、电解质,则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甚至引起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突然发作[1,3],而且,对于植物持续状态病人,多汗多伴发热。中医认为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自玄腑而出,人体通过出汗来疏泄腠理,抗御外邪,调和营卫,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汗出过多,津液受损,长期亏耗,必导致津液枯竭,阴阳俱虚至脱[2,3]。治疗汗出过多证,不可一味强调收敛,因为汗出可以排出内毒,降低体温[4,5],并且病人颅脑损伤急性期多有脑水肿,汗出不畅可能加重病情,故在急性期应以利水为主[6],待病情稳定后施以辨证论治,滋补水源,调节水道,是以补益、收敛、通达并举而奏其功也。
       【参考文献】
           [1] 顾有守.多汗的病因和治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53.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4:490.
       
       [3]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96.
       
       [4] 刘根起.多汗症的治疗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3,19(2):146.
       
       [5] 凌湘力.辨证治疗术后多汗症[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25(1):51.
       
       [6] 魏凤琴.辨证论治多汗证例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9):154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