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对2005版中国药典(Ⅰ部)中中药外用功能的商榷
作者:苗明三,尹俊涛,杨亚蕾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对中药外用功能的研究提出思路和方法。方法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简称药典)为蓝本,分析药典中中药外用功能的现状、探讨中药功能与外用主治出现差别的原因,提出开展中药外用功能研究的思路。结果在分析2005年版药典中药外用功能与外用主治基础上,提出了开展中药外用功能研究的思路及完善中药外用功能应注意的问题。结论提出了中药外用功能研究方法、注意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  中药外用功能 《中国药典》
       中药外用功能是中药外用的依据,随着中药外用及其方法的不断增多、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药新的外用主治及确切的临床疗效的不断发现,需要有合适的外用理论作为指导。但目前中药临床的外用主要依据的是中药内服的功能,甚至作为国家法规的药典也明显缺少相应内容,中药外用功能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中药临床外用[1],因此,很有必要开展中药外用功能和外用理论的研究,以补充和完善《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所载中药的外用功能,使其真正起到能有效地指导中药外用的作用。
       1  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外用功能的现状
       2005年版药典载中药551种,其中只外用的中药有7种,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有127种[2],在这127种药中只有硫磺、白矾、轻粉3种中药明确标有内服和外用的功能,其他能外用的中药,大部分没有外用主治;有一小部分记载了主治病症,其所记载的功能有些与外用主治一致,更多的则是功能与外用主治相差较大,其功能与临床应用不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中药的功能与其外用主治相差较大的中药有千金子、天南星、艾叶、玄明粉、芦荟、两面针、吴茱萸等19种,这些中药的功能与临床应用不一致,已有的中药功能不能很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外用。如千金子的功能为逐水消肿、破血消癥,外用则治疗顽癣、疣赘;吴茱萸的功能为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外用则治口疮、高血压病等[3]。这类中药的功能和外用主治没有直接联系,不能指导中药的临床外用。
       中药的功能与外用主治有一定出入的中药有九里香、大黄、三白草、甘松、花椒、荜茇、锦灯笼、半夏等8种。如大黄的功能为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淤通经,外用可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锦灯笼的功能为清热解毒、利尿,外用可治疗湿疹(它并没有标明具有收湿之功,有点牵强)。如九里香、三白草等这些药物,它们的功能与外用主治也有些出入,已有的中药功能也不能很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外用。
       
       中药的功能与外用主治基本一致的中药有马勃、白附子、芒硝、百部、赤石脂、皂角刺、苦参、苦楝皮、鸦胆子、洋金花、海螵蛸、黄连、猪牙皂、商陆、滑石等103味药。例如马勃内服有清热利咽、止血之功,外用可以治疗鼻衄、创伤出血,这和内服的止血是一致的;滑石内服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外治湿疹、湿疮、痱子等。这些中药的功能有一部分与外用主治一致或基本一致,即使有出入,但基本上可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外用。
       
       有外用功能和外用主治的药物有白矾、轻粉和硫磺3味。如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聤耳流脓;轻粉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外治用于疥疮、顽癣、臁疮、梅毒、疮疡、湿疹;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白矾、轻粉、硫磺这3味中药均有明确的外用主治和指导其外用的功能,可以较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外用。
       通过对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可以外用的中药功能及主治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白矾、轻粉、硫磺这3味中药有明确的外用主治和指导其外用主治的功能,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外用;马勃、白附子、百部、苦参、黄连、猪牙皂、商陆、滑石等103味药的功能与外用主治基本一致,基本上可以指导临床应用;但千金子、艾叶、补骨脂等19味中药的功能和外用主治相差甚大,九里香、大黄、三白草等8味中药的功能和外用主治有出入,这些药物的功能不能指导临床外用,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建立中药外用的相应功能,使这些中药的功能和外用主治同白矾、硫磺、轻粉一样能科学指导其临床外用。
       2  部分中药功能和外用主治出现差异的原因
       2.1  缺少中药外用的功能《中国药典》所记载的中药功能多为内服的功能,中药的功能在外用还不多的唐代以前已经形成,现有功能多为中药内服情况下临床作用的高度概括。现行《中国药典》中只有白矾、轻粉、硫磺这3味中药有明确的外用主治和指导其临床外用的功能,其它中药没有外用主治,更没有指导临床外用的功能。
       2.2 外用理论的薄弱中医药外治要发展,中医药外治基本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要。多年来,人们一直以外治大师吴师机的外治基本理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为宗。多采取“拿来”主义,质疑者甚少。从中医基本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药理的角度来看,内治与外治是否真的相同,值得大家思考、验证。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互为支撑,只有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才可促进临床医学的飞快发展;同样也只有临床医学的支撑,基础理论才可能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综观近二十余年有关中药外治的研究资料,多以民间验方收集、古代文献整理及临床经验总结为主,鲜见开展中药外治理论的研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医药外治理论的缺失,必将会影响中医药外治的发展[4]。
       2.3 中药外用新用途的发现随着中药外用的增多,新的临床疗效不断被发现,如补骨脂外用治疗白癜风、牛皮癣、阴道滴虫,吴茱萸外用治疗高血压病、癫痫、阳痿、皮癣等。中药外用功能应该随临床外用的发展而发展;新的临床外用不断出现,而指导它们外用的功能却没有发展,使得中药的外用功能不能有效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3  开展中药外用功能研究的思路
       3.1 完善中医外治理论和中药外用理论通过对中医外治病症的病因、病机、病位分析,以及外用中药后的转归、预后的分析,依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体系,结合现代外用制剂透皮吸收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中医外治理论和中药外用理论体系。
       3.2 完善中药外用功能的方法归纳分析中药功能与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功能与药理作用相互关系的方法: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载中药的功能、主治、临床应用为主,以《中华本草》(精选本)、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教材所载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药理作用为辅,参考古代有代表性本草专著和外用专著的有关内容,建立中药功能—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的数据库;检索“MEDLINE”、“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NKI数据库”等有关中药外用的功能和临床外用情况作为参考,比较内服外用的作用特点,完善相应数据库。建立归纳分析中药功能与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功能与药理作用相互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供参考的中药外用功能,建立中药功能药效谱;根据中药外用所治疗中医病症的病因病机,对中药外用功能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相应中药的初步外用功能;根据功能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参考功能与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的关系,选择能反映中药外用功能(主治)的药理实验对中药的外用功能进行完善和补充;结合现代经皮给药透皮吸收理论,规范出相应中药的外用功能,完善和丰富中药药性理论。
       3.3 完善中药外用功能应注意的问题①中药外用功能的研究应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2]:和中药内服一样,指导中药临床外用的理论也是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基本理论可以指导中药临床外用,是中药外用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其外治病症的病因病机等方面综合考虑,依据中药功能药效谱及相关数据库,理论上推导中药可能具有的外用功能。②中药外用功能的研究要与中药内服功能相结合:“外治之宗”吴师机提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5]。”外用和内服只是给药途径上的不同,中药外用也可经过释放、吸附、渗透、代谢、吸收等过程,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到全身而引起整体药理效应,其局部刺激也可能起到全身调节效应,可以起到与内服同样的治疗作用。虽内服与外治的治疗疾病的特点和机理之间可能有差别,但中药的外用功能和内服功能应有相通之处。③中药外用功能的研究要与临床紧密结合:所有中药的功能均来自对中药临床应用的总结归纳,中药外用功能的发展也需要对中药外用的临床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中药外用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是中药外用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中药外用的临床研究是中药外治功能丰富和发展的关键。④中药外用功能要和药理实验相结合:从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外用归纳、总结出的外用功能可以通过药理实验来完善。由于现有法规的限制,不可能在临床反复验证。但根据中药功能、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相互转化,中药功能药效谱及相应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通过药理实验作为临床研究不足的补充。⑤结合现代经皮给药透皮吸收理论:综合考虑中药外用对机体所产生的功能与中药透皮吸收、局部(穴位)刺激和临床疗效的关系[6],规范出相应中药的外用功能。对初步形成的外用功能,再通过中药的临床外用来完善,使中药的外用功能能更准确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外用。
       4 开展中药外用功能研究的展望
       目前中药外用功能不能较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外用,中药外用功能的研究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中药外用的增多和中药外用制剂的广泛应用,中药外用功能的研究必将会受到重视和发展。中药外用具有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因素的干扰和灭活;可缩小病人个体间及个体内的各次用药间的差异;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和总剂量等的特点 [7]。加上近年来电离子导入法、中药透皮法、中药电热熨法、电致孔法、超声波法等新外治方法的发展,使中药的外治临床应用新形式不断出现。随着中药临床外用的增多,也要求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中药的外用;临床的需求必将推动中药外用功能研究的发展,从而使药典中中药的外用功能得到补充和完善,使中药的外用功能能切实指导中药临床的外用。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