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材《医古文》指瑕三则
作者:彭丹凤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医古文》教材 瑕疵
由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医古文》(“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002年8月第1版),目前颇受全国各个高等中医院校青睐。该教材与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即六版教材)相比有了明显改进,特别是在选文方面,收录了药论、方论、凡例以及提要等古代医学著作中常见的内容题材,既全面地反映出古代医书的概貌,扩大读者的视野,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某些方面仍存在有瑕疵。今不揣浅陋,举例三则,疏漏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1 断句
《药论五则》第三篇《黄芪》,经笔者查阅,原文选自《本草蒙筌》卷一草部上“黄芪”(谟)按,是作者讨论黄芪与人参的异同及选用原则。教材第188页,“时医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者也决矣。”根据前后文义,本段断句有误,应为“时医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变合宜者,正犹学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者也决矣。”第一句是作者指出当时医学界存在的现状——部分医家不愿意潜心研究处方使之更加完善,而后一句则用比喻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释义
《医话四则》第四篇:“人咸不之信。讵日未昃,而气绝矣。”教材第222页注释,⑽讵(jù巨):至;到。查《古代汉语字典》及《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讵”的释义主要有三种:①副词,岂,难道。唐·李白《行路难》诗:“华亭鹤唳讵可闻?”;②连词,如果,假如。《国语·晋语六》:“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③副词,曾,曾经。多与“几何”“几时”连用。宋·王安石《九日随家人游东山》诗:“暑往讵几时,凉归亦云暂”[1]。并没有“至、到”之意。考“讵”是“讵料”“讵意”的省略语,清代习用,可译作“不料”“哪知”。根据前后文义,笔者认为这里应该理解为那些不相信毛对山预言“危期当不越宿”的人,怎么也不会料到太阳还没西斜病人就断气了。
3 译文
《医话四则》第四篇,“余曰:‘君以此无所苦,一旦勃发,为害非浅,亟宜慎之。’彼终不为意。”教材第222页注释,⒀以:有。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1)认为,以为[2]。但无“有”之义。查《古代汉语字典》“以”:(5)以为,认为;(8)<动>有。刘向《战国策·楚策》:“今楚国虽小……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3]此处教材将“以”解释为“有”,似乎不太贴切。原文中,一个“亟”字,一个“终”字,均体现出作者要强调的是在该医案中,由于患者自身的“不以为意”而酿成了恶果。因此笔者认为将“以”译为“认为,以为”更为合适。
此外,教材中还存在有注释前后重复且不统一的现象,例如:对“刀圭”一词的注释,分别见于教材《与薛寿鱼书》篇注释(第172页),《医书凡例三则》(一)篇注释(第201页),以及教材下编基础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第440页)。诸如此类,希望教材再版时能够统筹兼顾,前后统一。
总之,以上是笔者源于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偏颇之处,望大家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祝鸿喜.古代汉语词典,第1版[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172.
[2]王 力,岑麒祥,林 焘,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91.
[3]程孟辉.古代汉语字典,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