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望诊遵经》释疑
作者:张红梅,陈雪功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 第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望诊遵经》 诠释
        《望诊遵经》,作者汪宏(清·字广庵)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其他前贤著作中搜集了有关望诊的材料,依遵经意,加以整理、分析、比较,组织成较为系统的中医望诊学专著。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叙述望诊的重要性及其掌握运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结合周身部位、四时、五方、气质等因素,阐明气色与病症的关系;下卷列述体表各部位的望诊提纲,论述汗、血、便、溺、痰、月经等的变化情况在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中的特殊意义。本人在对此书认真研读中发现文中引经据典较多、寓意深奥难懂。根据程门雪和裘沛然等前辈的治学经验,学习经典著作要专读白文,取原书条文的前后印证,还应结合临床实际来理解分析,方可避免断章取义。现就疑点、难点阐述一二,既供参考又可商榷。
       1  “王相休囚”释疑
        《望诊遵经·面貌分应脏腑》有如下描述:“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此热病之脏部也。热病从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气王之时日而愈也,推而论之,则热病之死生间甚,时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这段文字说的是面部色泽与脏腑病症相应的关系,疾病的转归与“王相休囚”密切相关,那么“王相休囚”是何含义?
        查阅相关中医资料,“王相休囚”: 王,通“旺”。五行休王理论在《内经》中已广泛应用。五行休王是王、相、休、囚、死的简称。古人认为脏腑精气和病情发展趋势,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旦暮昼夜皆与四时五行的“王相休囚死”等当令不当令相关。以当令五行最强,相令将扶而次强,休令为中,囚令次弱,死令最弱。如肝属木,其相冬三月,王春三月,休夏三月,囚季夏六月,死秋三月。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死日庚金,死时晡时、日入等。这正是《内经》中“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观的体现,认为人与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人的健康和疾病,常常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则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重要的因素[1]。
       2 “时日干支,孤虚王相”释疑
        《望诊遵经·四时望法相参》主要描述的是“五色望诊”当“审四时之变”,如“秋肺金王,其色当白,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秋以泽为本,秋时色白,如以缟裹红曰平,白多泽少曰病,但白无泽如枯骨曰死。”之后又说“以生克言之,色生时者为虚邪,时生色者为实邪,色克时者为贼邪,时克色者为微邪,色时相应者为正邪,五色之见,可比例而推也。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亦可按法而究焉”。可见“色”与“时”之间的生克关系反映了邪气的虚实、贼微等性质,那么“时日支干,孤虚王相”是什么意思?
        “时日支干”:是古代最早的记日、记时法。干支记日法:古人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记日,依次组合成六十个单位(如甲子,乙丑等),每个单位代表一天,从“甲子”开始,依“甲子、乙丑… …癸亥,”顺序推算,六十甲子,周而复始,60天一轮回。地支记时法:一昼夜分十二等分时辰,以配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始于子时,终于癸时,每个等分刚好是现在的2小时。“孤虚王相”:在干支记日法中,从甲子日到癸亥日共60天,分为6旬,每旬10天。每旬以第一天记名,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等6旬,每旬10日之中十二地支因与十天干相配都会有两个空缺,而称为日辰不全,亦称为六甲孤虚。如甲子旬无戌亥,则戌亥为孤,对孤为虚,辰已与戌亥相对,故辰已日为虚,余甲仿此推算。
        汪宏在此用“时日支干,孤虚王相”说明是为何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及转化与发病的时间密切相关,因为天时也有阴阳五行的变化与人的五种色泽(青、赤、黄、白、黑)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相互联系,生克乘侮构成了疾病的纷繁复杂的变化。《内经》中“天人相应”理论包括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在此正体现了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
       3  “青紫脉芤”释疑
        《望诊遵经·眼目气色条目》主要写的是目色的不同与相应的疾病。其中有一条“目黄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胸中也。”甚是难以理解。本人分别查看了清·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求志堂刻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本、199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医学大成》版本均为同样。
        从上下文来看,“面黄、目黄、溺黄、齿垢黄、爪甲上黄者,黄疸也。目黄白,目胞肿者,谷疸也。目淡黄色者,积聚也。”“妇人眉低眼皱,目色微黄,其脉阴搏阳别者,妊子也。”均为先描写症状,后为病因。 胸中瘀血的病人怎么可能表现为芤脉呢?《中医诊断学》明确提出,“芤脉”,其脉象特征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临床意义:常见于大失血、伤阴之际[2]。显然匪夷所思。另外,“青紫”多见于血行不畅,可以与“瘀血”的病因相应。那么血行不畅、气血瘀阻在眼睛上如何表现出来呢?只能表现在白睛脉络上。所以认为“目黄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胸中也。”中“青紫脉芤”可能有误,芤:疑为“虬”之误。疑为“青紫脉虬”,意思为白睛表面有青紫络脉,如虬龙盘曲。这样理解则较为合理。
       4  “膏者其肉淖”释疑
        《望诊遵经·腠理望法提纲》中说到腠理的开阖、粗细和疏密与天、人、腑、病相关。其中与人相关者:“因人者何,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此腠理之粗细,因人之脂膏也。”那么,“膏者”“脂者”是什么人?指的正是《内经》中所说的“膏人、脂人”。《灵枢·卫气失常》将人分为膏人、脂人、肉人。膏者:指膏人,形体肥胖,腹部脂肪较多,皮肤纵缓,而纵腹垂膄者,膏型的人肌肉柔润,纹理粗疏的卫气外邪,身体多寒,肌肉纹理致密者卫气收藏,身体多热。脂者:指脂人,形体肥胖而腹不大,肌肉坚满,皮肤饱满而质地中等者,其血清,气滑利而少,所以身形不大,纹理致密者身体多热,纹理粗疏的身体多寒;肉者:指肉人,皮肉紧紧相连,体型是上下肢体都很宽大,多血,血能养形,则形体充实,而气质平和[3]。 正如《灵书·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人的个体差异决定了腠理的开阖的不同,从腠理的开阖,可察卫气的虚实,则可知所生疾病的情况。这正是“司外揣内”思想的体现。
       5  “庄生言道在屎溺… …”释疑
        《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中有这样一段话:“庄生言道在屎溺,岂道果在屎溺耶!然就屎溺而言,亦可以见道,道固无不在也。是故诸书论大便,亦因之以诊病焉。”我们知道,二便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是很高的,中医诊断学的“四诊”部分就二便的次数、颜色、质地、气味和便感与疾病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在临床中,最简单的是住院三大常规检查,二便常规就占了两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并称其为“内证”。那么,“庄生言道在屎溺,… …”是何意?“庄生”:庄周,亦称庄子,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县),著《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道”:道家养生学说。“溺”:现写作“尿”。这句话的意思是:庄生强调养生的人要注意大小便的调摄。可见,庄生早早就意识到调摄二便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了。
        《望诊遵经》,就其书名而言,“望诊”为中医四诊之一,“遵经”一为依遵经意,即遵《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其他前贤著作中有关望诊的内容,二为望诊专著,希后人遵之。不揣冒昧,姑云“释疑”。讹误之处,在所难免,切望匡正。
       【参考文献】
           [1]王洪图. 内经选读[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75.
       
       [2]朱文锋. 中医诊断学,第Ⅱ版[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0.
       
       [3]河北医学院. 灵枢经校释,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1.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