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赵耀武,张 斌,张文亮,刘永琦*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探讨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等医学数据库中以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共检索1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以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数据进行药的频率,归经和功效的统计分析;并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16首方剂中,出现了73味中药,出现频次共为171次,在药物的核心系数(H)的统计中,牛膝,地龙,赤芍,桑寄生,山茱萸,生地等药物的核心系数(H)较高;在归经的统计中,归肝经,心经,肾经,脾经的药积分比较高;在功效的统计中,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次数较高;在药对的统计分析中,牛膝-桑寄生,牛膝-地龙,牛膝-生地等药对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药物的核心系数(H),归经,功效和药对的频率进行统计,能较好的发现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中风恢复期; 滋阴补肾法; 核心系数; 归经; 药对
我国是中风病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绝大多数中风为突然发生,且发病后多留有后遗症,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阴阳失调,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而为中风,固治疗以滋阴补肾法为主,化痰逐瘀为辅[2~4]。因此笔者对滋阴补肾法在中风恢复期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的检索与收录标准根据国际循证医学中心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01~2008-12)、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0-01~2008-12)中有关运用滋阴补肾法治疗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文献的评价标准:①综述性文献不纳入标准;②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的不纳入标准;③没有具体方药和治疗结果的不纳入标准。共检索出1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1.2 中药数据标引在中药方剂的统计上,同一首方剂无论出现几次,共计为一次;在中药药名的统计上,主要根据2005版《中国药典》的中药部分进行统一,若本书无该药,则以常用药名统一,例如“怀牛膝”统一为“牛膝”,“山萸肉”统一为“山茱萸”,“芎”统一为“川芎”,“地黄”统一为“生地”,产地不同的药物都统一为同一个药名。
1.3 数据分析利用Excel 2000软件把收集到的16首方剂按一定的格式(编号,药方名,药名,功效,归经)建立的数据库为统计元。
1.3.1 疗效分析方法合并统计16篇文献中总治疗病人数、显效数、有效人数、无效人数,并计算总有效率。
1.3.2 药物核心系数(H)分析方法计算药物的核心系数采用邢斌[5]给出的方法,假设某类方由M个方元组成,中药Zi 在其中的Ni个类方元中出现(i=1、2、3、 … N)则类方中中药的核心系数为Hi=Ni/Mi,Hi的系数越大,表明中药Zi在整个类方中的频率较高,在类方中的贡献较大,为该类方的核心药物,反之为该类方的边缘药物。
1.3.3 药物归经分析方法参考蒋永光等[6]提出的计算方法,对类方涉及的每一味药物的归经根据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7]的记载予以标注,然后计算总积分,设类方中共用到N种归心经的药物,则归心经的总积分为W =∑Hi(H为药物核心系数)。
1.3.4 药物功效分析方法参考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7]对16首滋阴补肾类方的73味中药按功效予以标注,计算各类功效中药的药味及其应用次数。
1.3.5 药对分析方法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的Apriori[8]计算药对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药对的使用次数/类方的方剂数(16)。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统计在16篇文献中采用滋阴补肾法共治疗患者1 078人,其中显效685人,有效310人,无效83人,总有效率为92.30%。
2.2 药物核心系数的统计结果16首方剂中共应用73味中药,按药物的核心系数降序排列,结果表明牛膝,地龙,赤芍,桑寄生,山茱萸,生地的H较高。结果见表1。表1 药物的核心系数
2.3 归经的统计结果16首方剂中的73味药物的归经涉及到全部十二经,而入肝经、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味数较多,积分较大。结果见表2。
表2 药物的归经
项目用药味数归经积分心283.438肾264.938肝487.688脾212.563胆70.938肺192.000胃151.625大肠60.750膀胱60.813小肠10.063三焦10.125心包20.313
2.4 药对的统计结果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的Apriori计算得到了药对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频率,使用次数在3次以上的药对见表3。
2.5 药物功效的统计结果对16首方剂中的73味药物的功效进行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和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次数较多。结果见表4。
3 讨论
中风属于中医的四大顽固症之一,多为突然发生,发病后多留有后遗症,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火、痰、瘀、气、血、虚,而肝肾亏虚是其主要病机。对此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冯氏锦囊密录·卷一》述:“中风一症,多由肝阴不足,肾水有亏,虚火上乘,无故卒倒,筋骨无养,偏枯不遂,故滋肾养肝,治本之至要”。现代研究进一步证明,肝肾亏虚,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其主要病机,恢复期多由实转虚,本虚标实而侧重本虚,尤以肝肾虚[3],临床表现多为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在16篇文献中采用滋阴补肾法共治疗患者1 078人,总有效率为92.30%,证明滋阴补肾法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基本大法。表3 药对的使用次数与频率 表4 药物功效的用药种数与使用次数
在药物核心系数的统计中,牛膝,地龙,赤芍,桑寄生,山茱萸,生地,茯苓,枸杞子,水蛭的核心系数较大,在方中的作用较大。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山茱萸、桑寄生、生地、枸杞子滋阴补肾;水蛭、地龙活血化瘀,祛瘀通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牛膝、枸杞子具有降血脂,调节血压等作用;水蛭含水蛭素、肝素及组胺样物质具有抗凝、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地龙活血化瘀增加血流量,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智力,增强记忆的作用[7,9]。诸药合理配伍共奏滋阴补肾,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之效。
古代医家所称中风,有中脏腑和中经络之说,中风在恢复期与肝、心、肾、脾脏关系密切,祖国医学中又有“肝肾同源”“心肾相交”“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而在归经的统计中,本研究表明归肝经、心经、肾经、脾经的药物较多积分也较高;在药物功效的统计中,我们发现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的用药次数较高,提示中风恢复期从肝、心、肾、脾论治是主要的临床治疗法则。
药对既与药物紧密相关,又与方剂关系密切,因而可以说有关药对的内容既可以是中药学的,又可以是方剂学的核心部分,研究掌握药对,不论是对中药学的学习,还是对方剂学的学习,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药对的统计中,牛膝-桑寄生,牛膝-地龙,牛膝-生地使用频率较高。例如牛膝-桑寄生:牛膝性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活血通经、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桑寄生入肝肾二经,补肝肾,荣筋脉、强筋骨,以补为主,《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由营卫先虚,膝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二者伍用,一通一补,共奏益肾壮骨,通络止痛,两者相得益彰,协同增效;牛膝-地龙:地龙入肝脾二经,凉肝息风,清热利尿,解痉通络,活血祛瘀,二者伍用共奏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临床用于脑血管硬化、脑血栓患者。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系统生物学时代”,在系统论指导下,利用多学科技术研究中西医学理论实质及其内在联系,更有利于促进中西医学找到共同语言[10],并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更有利于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合理性,从而促进将中医学“性智”的研究提高到与现代医学“量智”研究相同的高度,值得进行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徐浩亮.三七皂苷Rg1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8,12(1):40.
[2] 陈德仁.补肾化痰逐瘀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4):5.
[3] 郭丁田.六味地黄汤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1998,13(5):28.
[4] 何宇峰.滋肝肾祛痰瘀法治疗脑梗塞恢复期68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24(9):1772.
[5] 邢 斌,曾林蕊,周纪芗.类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2):17.
[6] 蒋永光,胡 波,刘 娟,等.中药复方性味的量化处理与表达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5,26(2):36.
[7] 高学敏.中药学,第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22.
[8] 宿树兰,尚尔鑫,叶 亮,等.治疗痛经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383.
[9] 王丽彦,隗 玲,刘 军.水蛭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1,18(5):34.
[10] 刘永琦.系统生物学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1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