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蟾皮和蟾蜕脂蟾毒配基含量测定与比较
作者:缪珠雷1,张 康2,杨鸣泽2,周秀佳1    
作者单位:(1.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江苏省海门市康平蟾衣制药研究所 22610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检测蟾皮及新发现的药用部位蟾蜕脂蟾毒配基含量并进行比较。方法HPLC检测蟾皮、蟾蜕中的脂蟾毒配基含量。结果蟾皮、蟾蜕中的脂蟾毒配基含量分别为0.011 7,0.031 3 mg/g。结论实验提示蟾蜕、蟾皮中均只有极微量的蟾毒配基残留。
       【关键词】  脂蟾毒配基; 蟾皮; 蟾蜕
       蟾蜍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原动物来源,其药用记载首见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1]。当代本草学巨著《中华本草》记载:蟾蜍“味辛、性凉,有毒。归心、肝、脾、肺经”,能“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主治痈疽,疔疮,发背,瘰疠,恶疮,癥瘕癖积,膨胀,水肿,小儿疳积,破伤风,慢性咳喘。”蟾蜍全身均可入药,载入《中华本草》的有蟾蜍、蟾皮、蟾酥、蟾头、蟾舌、蟾蜍肝、蟾蜍胆[2]。其中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药材商品是蟾酥和蟾皮。蟾酥是挤取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中的浆液经加工干燥后得到的白色分泌物,蟾皮又称干蟾皮,是把蟾蜍采取蟾酥后除去内脏晒干或烘干而成。而近年来,在江苏海门地区又有人首先发现蟾蜍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定期蜕下完整的角质衣膜的现象,与蛇蜕皮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之将其蜕下的衣膜称为蟾蜕或蟾衣。但蟾蜍蜕皮后往往即刻将其吞吃,一般不留痕迹,除非被人及时发现并将其截留。经观察和考证,该现象从未被古今本草文献收载,因此将蟾蜕确认为是蟾蜍的一个新的药用部位[3],并已有人将其用于保健和一些疾病的治疗[4,5]。蟾蜕的药用不需要杀死蟾蜍,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一有益资源,因此逐渐被人们重视。
       蟾毒配基是一大类主要来自蟾蜍耳后腺和皮肤毒腺的甾族类分泌物的统称,具有很强的毒性,同时也是重要的药效活性物质[2]。由于蟾皮、蟾蜕在药材来源上具有同源性,均可能含有蟾毒配基成分。因此,我们对蟾毒配基中代表成分脂蟾毒配基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以期能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地使用这些药材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
       1.1 药材蟾蜕、蟾皮由江苏海门康平蟾衣研究所提供,其原动物经上海中医药大学生药学教研室周秀佳教授鉴定,确认为是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研钵中充分研磨后,过120目筛,置电热恒温烘箱45℃ 24 h 烘干后,制成供试样品。
       1.2 试剂脂蟾毒配基标准品(上海市药品检验所),甲醇(色谱纯),无水乙醇(分析纯),磷酸二氢钾(分析纯),超纯水。
       1.3 器材HP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公司),色谱柱:μ-BONDAPAK C18,(300 mm×3.9 mm,10 μm)。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流动相为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70∶30),磷酸调pH 3.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6 nm,柱温为25℃,理论塔板数以脂蟾毒配基基峰计不低于2 000,进样量20 μl。见图1。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量脂蟾毒配基标准品1.62 mg,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 ml。A-脂蟾毒配基对照品 B-蟾蜕 C-蟾皮
       图1 蟾蜕、蟾皮HPLC图谱
       2.3 线性范围确定精密吸取脂蟾毒配基标准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进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回归方程,确定线性范围。得到回归方程为:C=348 667.0A-6 186.9,r=0.999 6,进样量在0.032~0.648 μg线性关系良好。
       2.4 供试液准备充分干燥后蟾蜕2.0 g,蟾皮样品2.0 g,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40 ml,回流1 h,提取液回收无水乙醇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无水乙醇溶解并转移至10 ml量瓶内,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用 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
       2.5 精密度实验对上述蟾蜕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重复进样5次,测得脂蟾毒配基峰面积,测得精密度RSD= 0.80%(n=5)。
       2.6 稳定性实验对蟾蜕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每隔1.0 h进样,连续5次,测得RSD = 1.26%(n=5)。
       2.7 重现性实验取同一批号蟾蜕对蟾蜕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每隔1.0 h进样,连续5次,测得RSD= 1.26%(n=5)。干粉5份,分别按方法步骤“2.4”处理后,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含量测定,测得RSD=1.63%(n=5)。
       2.8 回收率实验准确加入脂蟾毒配基标准品到精密称取的蟾蜕干粉中,分别按方法步骤“2.4”处理后,测定回收率。结果见表1~3。表1 80%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2 100%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3 120%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2.9 样品含量测定分别测定蟾蜕、蟾皮提取液中的脂蟾毒配基含量,换算得到每克样品中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结果见表4。表4 蟾皮、蟾蜕样品中脂蟾毒配基含量
       3 讨论
       脂蟾毒配基,是从中药蟾酥中提取的一个成分,属于蟾毒配基类。蟾毒配基是一大类主要出自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中的乙型强心甾族类化合物的统称。它们的结构特点是都具有一个甾体的母核,然后在C17上再接一个α-吡喃酮基,所以又名蟾蜍甾二烯类,易溶于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已有的研究表明,蟾毒配基类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活性,如,强心、增强心肌收缩、抗凝血、抑制血小板、影响心肌电生理、收缩血管、升血压、抗休克、抗肿瘤、局部麻醉等。由于蟾毒配基药性强烈,使用中一旦过量即可表现为中毒,因此蟾酥毒性较大,国家对其的使用和摄入量有严格的限定[6]。历来国家和各地方药品管理机构都把蟾毒配基中的主要成分作为蟾酥或者是含有蟾酥的中药的重要监控指标[7]。蟾皮是把蟾蜍挤去蟾酥后再除去内脏后晒干或烘干而成的中药材,全国各地均有销售。由于蟾皮本身即包含分泌腺的结构,而蟾蜕来自蟾蜍表皮,两者都有可能含有一定的蟾酥成分。因此,两者尤其是作为新发现的药用部位蟾蜕来说,其使用的安全性值得考虑。
       方法学研究显示用本实验的HPLC方法检测蟾蜕和蟾皮中的脂蟾毒配基含量,其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均符合要求。而测定结果则显示,蟾皮和蟾蜕中脂蟾毒配基含量均甚微,几乎位于标准曲线的下限。实际上在本研究的过程中,除极少数样品外,大部分样品甚至达不到仪器检测灵敏度而无法检出。究其原因,对蟾皮而言,可能是由于采集加工前已将蟾酥尽可能挤出另用,因此仅残留少量蟾酥成分;而蟾蜕由于只是蟾皮表皮之一小部分,在脱下时可能也只带有极少量的蟾酥分泌物。因此总体而言,蟾皮和蟾蜕中蟾毒配基占整体质量百分比很低。事实上我们查阅文献后发现临床上也极少有因服用蟾皮或蟾蜕导致中毒的报道,这也反证了蟾皮和蟾蜕其蟾毒配基含量不会很高。
       【参考文献】
          [1]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8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9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6.
       
       [3] 缪珠雷,张 康,柏巧明,等.中华大蟾蜍新药用部位-蟾蜕的来源、性状观察及本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23.
       
       [4] 梁光裕.蟾蜕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初探[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4):24.
       
       [5] 陈建伟,李 祥,许金国,等.中药新资源蟾蜕抗HIV作用的实验研究[J].美中医学,2007,4(6):20.
       
       [6] 梁秀兰,许廷生,黄 新,等.蟾酥及其成方制剂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3):217.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42.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