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薰衣草挥发性有机物及其药理功效研究进展
作者:徐洁华1,2,文首文3*    
作者单位:(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1004;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29;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化生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对薰衣草的生态习性与分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薰衣草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较多,并因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和不同的提取工艺而差异较大。同时其药理作用较多,应用广泛。随着“治未病”理念的复兴,享有“芳香药草之后”美誉的薰衣草必然成为医学界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  薰衣草; 挥发性有机物; 功效
       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系唇形科(Labiatae)薰衣草属(Lavandula Linn.)植物,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1],素有“芳香药草之后”的美誉[2]。原产地中海沿岸及大洋洲列岛。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南美洲均有分布,具有悠久的种植和应用历史[3]。我国早在1952年引入薰衣草,主要分布新疆、陕西、江苏等地。新疆栽培较多,种植面积达数万亩,精油产量占全国总量95%[4]。薰衣草叶、茎、花全株均有香气,尤以花的香气浓郁而柔和,无刺激感,无毒副作用,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香薰、化妆品、洗涤、食品行业,也常被用作芳香剂、驱虫剂及配制香精的原料[5]。
       1 薰衣草的生态习性与分类
       薰衣草是常绿耐寒亚灌木,灰绿色,呈丛生状,株高40~90cm。茎直立,多分枝口叶对生,呈长披针状,长约6 cm,宽约0.6 cm。花序穗状,顶生,长5~15cm,轮伞状排列,每轮6~10朵,花冠呈蓝、深紫色。花、叶和茎上的绒毛均被有油腺,轻轻碰触油腺即破裂而释放出香味[6]。
       薰衣草喜温暖、喜光照、喜干燥,宜种在通风良好、排水便利、土层深厚的微碱性或中性的沙性壤土。主根不明显,属深根植物,须根多而细小,怕涝,长期受涝根烂即死。最佳的生长及开花长种温度为15~30℃,在5~35℃均可生长,长期高于38~40℃时顶部茎叶枯黄。花期5月至10月中旬。北方冬季长期在0℃以下即开始休眠,休眠时成苗逐步可耐-20~-25℃的低温[7]。
       薰衣草属全世界约28种。从利用目的来分,薰衣草可分为精油类薰衣草和观赏类薰衣草两大类。精油类薰衣草主要有3种,即:①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又称薰衣草、真正薰衣草;②穗薰衣草L. latif olia Vill.,又称宽叶薰衣草。③杂薰衣草L. hybrida Rev.,是薰衣草与穗薰衣草杂交的植物[8]。观赏类薰衣草主要有Helmsdale薰衣草Lavandula stoechas′Helmsdale′和齿叶薰衣草Lavandula dentata等[9]。目前,医学界主要使用精油类薰衣草。
       2 薰衣草精油的主要成分
       2.1 薰衣草的主要化学成分近些年来,随着化学分析手段的改进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薰衣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2007年,吴霞等[10,11]采用95%乙醇提取及各种柱色谱法分离方法,首次从薰衣草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芹菜素,ladanein,芹菜素-7-O-β-D-(6′-对羟基肉桂酸基)-甘露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之后又从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butyl ester(1),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acid(2),dichotomoside E(3),丁二酸(4),咖啡酸(5),3-甲氧基-4-O-β-D-葡萄糖苷-阿魏酸(6),β-谷甾醇(7),熊果酸(8),胡萝卜苷(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薰衣草中分离得到。2009年,关建[12]对薰衣草花的超临界萃取物进行系统的部位分割,并通过成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分析鉴定分别为:白桦酸(Ⅰ)、β-谷甾醇(Ⅱ)、胡萝卜苷(Ⅲ)、胆甾醇(Ⅳ)、7-羟基-6 -甲氧基香豆素(Ⅴ)、芳樟醇(Ⅵ)、乙酸芳樟酯(Ⅶ)、硬脂酸(Ⅷ)、硬脂酸甲酯(Ⅸ),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Ⅱ,Ⅲ,Ⅴ,Ⅷ和Ⅸ为首次从薰衣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2 薰衣草精油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早在196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检验分析得出薰衣草鲜花含油率0.8%,干花含油率1.5%左右,主要成分为乙酸芳樟酯、丁酸芳樟酯及香豆素等[13]。20世纪70年代上海香料工业研究所对其所试种的C-197薰衣草油的组分做了测定,认为乙酸芳樟酯的含量高于芳樟醇,乙酸薰衣草酯与薰衣草醇的含量高,桉叶油素、龙脑和樟脑含量低的薰衣草油的质量较好[14]。1990年,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标准ISO3515-1987(《法国薰衣草油》标准),起草了中国薰衣草油的国家标准(GB1265-90),确认了宁烯、1,8-桉叶素、反式-罗勒烯、顺式-罗勒烯、辛酮-3、樟脑、芳樟醇、乙酸芳樟酯、对蓝烯-1-醇-4、乙酸薰衣草酯、薰衣草醇、松节油、龙脑等13个组分的重要特征,技术要求酯值>108(相当于含乙酸芳樟酯量为38% ),樟脑含量<0.5%[15]。2002年,解成喜等[16]采用毛细管气质联用法对新疆伊犁地产薰衣草精油成分进行了研究,共确认了其中21种成分,占精油总含量的96.55%,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芳樟醇,乙酸芳樟酯,4-甲基-1-(1-异丙基)-3-环己烯-1-醇,乙酸薰衣草酯等。
       2.3 薰衣草精油挥发性成分的特征不同品种和产地的薰衣草精油成分不同。精油类薰衣草和观赏类薰衣草花的精油成分和含油量有很大差异,精油类薰衣草成分以芳樟醇、乙酸芳樟酯、1,8-桉叶油素等为主,精油含量均高于13.4 ml·kg-1鲜重,而观赏类薰衣草精油成分以葑酮、樟脑、柠檬烯等为主,精油含量均低于7.2 ml·kg-1鲜重[9]。1991年,陈行烈等[17]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鉴定了新疆伊犁薰衣草精油的27种化合物和维吾尔医用印度薰衣草精油的36种化合物,发现两种薰衣草由于产地不同,它们的精油化学成分有较大的差异,只有1,8-桉叶素、芳樟醇等13种化合物相同。张春玲[18]报告了云南薰衣草油有36种化合物,约占出峰面积的94.44%。其主要成分为乙酸芳樟酯(26.85%)、芳樟醇(19.39%)、氧化芳樟醇(6.83%)、乙酸辛烯酯(1.94%)、异戊酸橙花酯(1.28%)以及樟脑、桉叶素、龙脑,薰衣草醇等。氧化芳樟醇是云南薰衣草精油在化学成分上与穗薰衣草、杂薰衣草及狭叶薰衣草的主要区别。
       不同的提取工艺得到的薰衣草精油的成分也不同。陈蔚青等[19]比较了用SFE-CO2萃取(SFE-CO2)技术和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的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成分差异。发现SFE-CO2萃取产物的出峰个数达34个,比HD法产物出峰个数多近20%。其中,薰衣草的SFE-CO2产物共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占出峰物质质量分数的95.51%,其主组分为芳樟醇(28.64% )、乙酸芳樟酯(26.49% )、薰衣草醇(7.51% )、5-甲基-2-(1-甲基乙烯基)-4-己烯-1-乙酸酯(乙酸薰衣草酯, 5.03% )、异丁酸叶醇酯(4.78% )等,总计72.45%;HD法产物则鉴定出29种化学成分,占出峰物质质量分数的98.39%,主组分为芳樟醇(32.00% )、乙酸芳樟酯(15.25% )、薰衣草醇(4.25% )、5-甲基-2-(1-甲基乙烯基)-4-己烯-1-乙酸酯(乙酸薰衣草酯,16.19% )、α-松油醇(6.80% )等,总计74.49%。车国勇等[20]运用同样的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即使同样运用蒸馏法,不同的蒸馏方式提取的精油挥发性成分不同。胡喜兰等[21]比较了水中蒸馏和水上蒸馏提取的薰衣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水上蒸馏所得薰衣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多(12种),但相对百分含量只有77.97%;水中蒸馏所得薰衣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少(8种),却占相对百分含量的83.08%;共有的化学成分有6种,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63.03%和75.57%,说明用两种方法所得两样品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差异。
       3 薰衣草的药理作用
       薰衣草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习用药材,用于治疗胸腹胀满、感冒咳喘、头晕头痛、心悸气短、关节骨痛等,维语称其为“乌斯提手杜思”,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1998)》[22]。
       3.1 镇静催眠作用张群[23]通过动物实验,腹腔注射600 mg/kg的薰衣草花提取物,发现对戊巴比妥诱导的小鼠睡眠无催眠作用,但可使其睡眠时间从39.4 min延长至65.4 min,作用与安定相似,具有镇静作用。居来提等[24]用针刺加薰衣草香薰疗法治疗失眠,32例患者经两个疗程治疗后,7例治愈(症状消失,睡眠率在75%以上);13例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在65%以上,不用安眠药);9例好转(症状改善,睡眠率在55%以上,仅偶而服用安眠药,服药量减少50%以上);无效3例(症状如前睡眠率在40%以下,靠安眠药维持睡眠)。总有效率为90.6%。在国外,爱尔兰的Tullamore在Genoral医院把从罗勤、刺柏、薰衣草和甜牛至属植物中提取来的挥发油混合使用于改善老年人的睡眠。Graham也对此作了尝试,目的是为减少病人的睡眠干扰,使其快速入睡。在与挥发油雾化治疗联用两个星期后,自述晚上睡眠良好的病人数显著增加,晚上睡眠时需要周围环境特别安静的病人数显著减少[25]。
       3.2 抗菌作用几世纪以来,人们都把薰衣草香包放在橱柜中,用以驱虫。事实上它杀虫的特性最著名,罗马人盛赞其抗菌力,用它来泡澡和清洁伤口。薰衣草的拉丁字根Lavare的意思就是“洗”。研究发现,薰衣草精油(主要是狭叶薰衣草)具有抵抗多种细菌的活性。芳樟醇是薰衣草精油抗菌的主要成分,它能抑制17种细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10种真菌的生长[26]。Daferera等[27]试验了薰衣草精油对指状青霉菌的抗真菌作用,发现精油对指状青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放射状生长呈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抑制更为有效,但质量浓度高达1 000 μg/ml时对分生孢子的产生也无影响。Rakotonirainy等研究了39种不同精油及其5种主要成分的蒸气对被真菌沾染书本和公文材料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薰衣草精油的主要成分芳樟醇的蒸气对书本的真菌沾染有明显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而非杀灭作用,可作为补充杀菌剂抑制真菌对书本的生物沾染,且不会改变纸张的亮度和纤维素聚合度[28,29]。
       3.3 抗炎与抗氧化作用赵文彬等[30]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蛋清诱导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了薰衣草精油涂膜剂的抗炎作用,发现薰衣草精油涂膜剂具有剂量依赖性地抗炎作用,并能明显加快大鼠烫伤的愈合,减轻耳和足趾的肿胀程度。沈玉秀,伍婷等研究薰衣草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发现总抗氧化能力与薰衣草提取物的浓度呈正相关,抑制红细胞氧化溶血和肝组织MDA生成,提高GSH-Px和SOD活性。
       3.4 解痉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薰衣草精油还对回肠和子宫平滑肌具有解痉作用。它的解痉作用既不是通过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受体起作用,也不是作用于钙离子通道,而是通过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水平而起作用。薰衣草精油在产科也有些应用,比如加入洗澡水中,能减轻产妇分娩后的疼痛和不适[31]。我国《新药本草》一书中谈及薰衣草的功用:此油有通气效力,内服可用油或其酒精溶液滴于糖上,以治疗胃胀气及绞痛。复方薰衣草酊有通气及抗痉挛功效[25]。
       3.5 降脂与降血压作用有学者将人脂肪组织切成小片在0.05%的胶原酶溶液中培育,并将提取物加至培养管中。脂肪降解率:加薰衣草提取物管为(1.12±0.10) mg脂肪/培育管,加薰衣草和茴香提取物为(2.37±0.18) mg脂肪/管,未加提取物的对照管(0.35±0.09) mg脂肪/管[32]。汪莉等[33]通过直接吸入并结合嗅上皮毁损模型,用MedLab V6.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观察3种不同精油对血压的影响,发现薰衣草精油能够通过嗅觉途径降低大鼠的MAP水平。
       3.6 抑制肿瘤作用沈寿东等[34]研究了薰衣草乙醇提取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发现薰衣草对A549、SMMC7721细胞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79.61±4.40)%、(81.05±5.16)%,且呈量效关系。
       薰衣草及其精油在医药、化妆及保健领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其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尤其体现了多种药理活性。但薰衣草精气的挥发机理仍不清楚,其药理、保健功效及安全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中医自古就有“芳香开窍”的理论。随着“治未病”理念的复兴,享有“芳香药草之后”美誉的薰衣草必然成为医学界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27.
       
       [2] 李 红,再依拉,古丽米热,等.新疆博州地区薰衣草的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8:34.
       
       [3] Teuscher E, Brinckmann J A, Lindenmaier M P. Medicinalspices: A handbook of culinary herbs, spices, spicesmixtures and their essential oils [M]. Stuttgart, Germany:Medpharm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6: 309.
       
       [4] 张 群,扎灵丽.薰衣草的研究和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12.
       
       [5] 天然香料手册编辑委员会.天然香料手册[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222.
       
       [6] 刘忠军,刘 虹,热西达,等.薰衣草的引种栽培及应用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05,2:44.
       
       [7] 张吉通.薰衣草的特征及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3,6:11.
       
       [8] 江 明,夏凯国,易清元.薰衣草的育种研究进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9,4:30.
       
       [9] 郝俊蓉,姚 雷,袁关心.精油类和观赏类薰衣草的生物学性状和精油成分对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24(2):146.
       
       [10] 吴 霞,刘 净,于志斌,等.薰衣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9):821.
       
       [11] 吴 霞,刘 净,于志斌,等.薰衣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7,16:1649.
       
       [12] 关 建,赵文军,魏菁晶,等.薰衣草花超临界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4):890.
       
       [13]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植物研究文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82.
       
       [14] 薰衣草的栽培与加工编写组.薰衣草的栽培与加工[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79: 65.
       
       [15] 沈瑞娟,张新君,徐春棠,等.中国薰衣草油[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990:1337.
       
       [16] 解成喜,王 强,崔晓明.薰衣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3):294.
       
       [17] 陈行烈,翟建军,赵凡智,等.新疆薰衣草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8(4):81.
       
       [18] 张春玲,赵继飚,张朝英,等.用GC/MS分析云南薰衣草(Lavender)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河南科学,1999,17(4):388.
       
       [19] 陈蔚青,金建忠.SFE-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的抗菌活性比较与GC-MS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12.
       
       [20] 车国勇,庞 浩,廖 兵.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的挥发性组分[J].色谱,2005,23(3):322.
       
       [21] 胡喜兰,赵 宏,刘玉芬.用GC-MS方法分析薰衣草的化学成分[J].食品科学,2005,26(9):432.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S]. 1998: 112.
       
       [23] 张 群,扎灵丽.薰衣草的研究和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12.
       
       [24] 居来提,朱 宝,胡新梅.针刺加薰衣草香薰疗法治疗失眠32例[J].光明中医,2009,24(5):897.
       
       [25] 王玉芹.薰衣草精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4,19(1):5.
       
       [26] Lis-BalchinM, HartS. Studies on themode ofac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lavender [J]. PhytotherRes, 1999, 3(6): 540.
       
       [27] Daferera D J, Ziogas B N, Polissiou M G. GC-MS Analysis of essential oils from some Greek aromatic plants and their fungitoxicity on penicillium digitatum [J]. J Agric Food Chem, 2000, 48: 2576.
       
       [28] Rakotonirainy M S, Lavedrine B. Screening for antifunga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and related compounds to control the biocontamination in libraries and archives storage areas [J].Int Biodeterior Biodegradation, 2005, 55(2): 141.
       
       [29] 程 鹏,潘 勤,许善初.薰衣草精油的生物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8,23(1):7.
       
       [30] 赵文彬,李德芳,陈和平,等.薰衣草精油涂膜剂治疗烧烫伤的药效学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9):703.
       
       [31] Lis-Balchin M,Hart S.Studies on the mode of ac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lavender(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er).Phytother Res,1999,13(6):540.
       
       [32] 沈莉纳,陈惠芳.由薰衣草和茴香提取物组成的外用降脂制剂[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7,2(6):208.
       
       [33] 汪 莉,韩春庚,杨爱红,等.薰衣草精油通过嗅觉通路对大鼠血压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44(2):221.
       
       [34] 沈寿东,崔长旭,全吉淑,等.薰衣草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09,2:213.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