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耳压灸疗治疗小儿遗尿116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杰    
作者单位:(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 30004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  耳压灸疗; 小儿遗尿; 临床观察
       小儿遗尿,中医称为“遗溺”。遗尿是指年满3周岁以上具有正常排尿功能的小儿,在睡觉中小便不能自行控制,尤以夜间为甚。婴幼儿时期由于生理上经脉未盛、气血未充、脏腑未坚、智力未全而出现遗尿者属于正常现象。偶见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者而尿床不作病态。病因有寒热之分,病机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膀胱不约而成[1]。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见延长至成年不愈者。本人从小儿科门诊观察发现,患遗尿的儿童近几年逐渐增多,对此采耳压加疚疗治疗此病取得优异效果。
       1  一般资料
       
   
       患儿均为门诊病人。共收治116例,其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75例,比例约为1∶2。年龄最小的为3.5岁,最大的为15岁,多数患儿在7~12岁之间,共有90例,占总例数约78%。多数患儿自3岁后至来我院就诊时持续或间断遗尿。其中有1/2以上的患儿经临床检查化验无器质性病变。116例患儿主要以脾肾虚寒为主,少部分同时兼有肝经火旺型等。临床主要表现:夜间遗尿1~3次,呼之难醒或不醒,醒后方知遗尿,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而面黄肌瘦无华,头发稀黄,肢冷。自汗,尿频且量少,少数患儿伴有便溏腹痛等。
       
       来我院就诊的患儿中有近一半以上曾到过其他医院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为了便于观察耳压加灸疗的效果,将11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无年龄与性别的差异。1组用耳穴贴压加灸治疗,2组采用中药辨证施治。
       2  治疗方法
       2.1  1组根据经络腧穴及耳穴理论,施以温肾健脾、养心摄神法,采用耳穴压丸加灸疗。
       2.1.1  耳压取穴及操作取耳穴肾、心、膀胱、皮质下、骶椎、脑点、兴奋点,食欲不振者加脾;尿路感染者加内分泌;尿频者加尿道;因睡眠过深、大脑自控功能失调者加耳尖。取一侧耳穴贴压,双侧交替使用[2]。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子用胶布贴于所取穴位上,用手指按压,使患者感到酸、热、胀、痛感。每穴捻1~2 min,捻3~5 min,5 d换1次,4次为1个疗程。
       2.1.2  灸疗穴位关元、中极、照海、百会、列缺。下元虚寒者加命门、肾俞,气海,肺脾气虚者加足三里、膀胱俞、气海,肝经湿热者加太冲、行间、肝俞。方法: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15 min,每穴灸至泛起5分硬币大小红晕圈,患儿自觉腹部或全身发热,有舒适感为度,有腹痛者症状可即可消失或缓解,每次灸疗重复两遍。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父母均应积极配合治疗,正确对待孩子遗尿的问题。切忌在孩子尿床后训斥、打骂和讽刺孩子,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使孩子失去治愈遗尿的信心。晚上临睡前让孩子小便,夜间可叫醒孩子2次(在孩子经常尿床之前30~60 min叫醒孩子),让孩子自己上厕所,坚持一段时间,并养成习惯。切忌让孩子白天玩得太累及晚上多喝汤水。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之间的时间间隔,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的过程中中断一会儿,数1~10下后再把尿排尽。
       2.1.3  穴义皮质下内分泌, 刺激大脑皮层和皮质下中枢的功能以达调节功能;内生殖器、膀胱,可直接刺激病变部位改善功能;心、肝、肾 调节本脏在每部的反应点以达扶正之功;气海、关元,可培补先天之元气;足三里,调节脾胃功能,强体之要穴。神厥,局部取穴增加膀胱约束力。
       2.2  2组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同样施以温神健脾、养心摄神之法则辨证施治。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太子参、黄芪、白术、生地各12 g,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菟丝子、益智仁各6 g。1剂/d。
       
       以上两组病人均为3 d复诊1次,5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临床以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至随访6个月时间为准,未见有遗尿者且其他症状明显改变的为治愈;偶有遗尿且其他症状明显改变的为显效;遗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或间隔时间明显延长者且其他症状有所改变者为好转;遗尿如初且其他症状无改变的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统计(略)
       
       从表1可以看出,1组明显优于2组。
       
       从以上数值不难看出,耳穴贴压加灸效果明显优于中药组。在6个月以后随访发现耳穴贴压加灸治疗过的患儿复发率也很低。本文所涉及的证型归纳为脾肾虚寒和肝经火热,迫热下注膀胱同时又兼有轻重不一的脾肾虚寒的症状。通过观察可知,本文虽然没有对两症型分开来比较观察,但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采用耳穴贴压加灸疗的方法治疗两种症型的遗尿,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效果。从临床角度上看,本文所收治的116例遗尿患儿中虽然男女比例约为1∶2,但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从年龄和症状轻重角度上讲,由于病例总数所限,本文没进行比较,但临床实践得到,年龄稍大些的治疗时稍困难,病情稍重的治疗更明显一些。
       3.3  病例女,9.5岁, 四年级学生,初诊日:19920915,一诊主诉:患儿自出生至今夜间遗尿,轻则一夜一次,重则一夜多次,每过劳累时加重,呼之不醒,醒后方知已遗尿。素喜冷食,饮食欠佳,偶有腹痛,周身乏力,面黄肢冷,腰酸,白日小便正常,大便调,临床化验、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追问病史2岁时曾受过1次惊吓,之后症状加重。平素未患有其他疾病。患儿舌淡边有齿龈,苔白;脉沉细,尺脉尤甚。诊断:遗尿(脾肾虚寒)。治疗:采用耳穴贴压加灸疗以温肾健脾、养心摄神,并嘱患儿及家长治疗期间忌冷食,遵守医嘱,密切配合,保证效果。3 d后复诊,患儿夜间已能自主觉醒,遗尿次数减少,腹痛消失,其他症状不同程度改善。舌淡红,苔白;脉细,尺脉应手。三诊时主诉已无遗尿,周身症状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患儿又来四诊,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
       4  讨论
       
   
       遗尿是婴幼儿常见多发病之一,是困扰小儿身体、智力正常发育及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遗尿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祖国医学认为遗尿多因肾气亏虚、失于温摄或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约而致,与肾和膀胱的关系密切。病机为膀胱固摄失司、约束无权,三焦气化无力。如《灵枢·九针论》云:“膀胱不约遗溺”。《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造成膀胱失约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因素:①先天不足;②喜食冷饮,使脾胃功能失调,而影响膀胱失约;③惊吓可直接损伤肾气。这些因素造成了脾肾虚寒而发遗尿。《诸病源候论·遗尿候》云:“膀胱为津液之府,既肾气衰弱,不能约水,故遗尿也”。治疗上多责之于肾和膀胱。另外,有一部分患儿兼有肝经湿热等症,迫注膀胱而发遗尿。西医认为,儿童遗尿症多因大脑皮质层下中枢神经功能不成熟或精神行为异常,导致排尿控制功能失调引起[3]。
       
       通过对116例患儿的观察,本病分脾肾虚寒和肝经湿热,因此治疗时应以温针为主,达到健运的功效。故此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也不难看出,有很多因素可直接影响疗效的好坏,如不同原因的惊吓,治疗期间患儿及家属与医生配合的程度等。所以初诊时就应与患儿讲明注意事项,忌食生冷之物,并做好“自我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必要的护理对疾病的治疗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本病仍需做好预防。鼓励少儿消除紧张情绪,坚定信心,晚饭后控制饮水量,睡前排尿,避免体力精神上的过度疲劳等等。这样很大程度上可减少小儿遗尿的发病。
       
       属于器质性病变等,先天性脊柱裂、脊髓病、大脑发育不全、泌尿生殖器等造成的遗尿均未被列入本文。
       【参考文献】
          [1]陈昭定,闫慧敏.小儿遗尿宁冲剂治疗遗尿症70例[J].北京中医,1999,6:23.
       
       [2]文革玲.压耳治疗小儿遗尿体会[J].陕西中医,1996,8:383.
       
       [3]程佩萱.儿科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