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岭南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候调查研究
作者:吴蕾,林琳,许银姬,黄振炎,惠萍,李俊雄,高雪,孙志佳,潘俊辉,陈宁,张艳玲,李硕,关炜,马磊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2.广东省中山市中医医院 528400;3.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529000; 4.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佛山 528222;5.广东省深圳市中医医院 518020; 6.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7.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8.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9.广东省珠海市中医院 519015; 1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岭南地区COPD稳定期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岭南地区9所医院进行了前瞻性临床证候信息横断面调研。通过聚类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证候规律探讨。结果聚类证候可聚为最合理且较符合临床的四分类:肺脾气虚、痰淤阻肺(36.2%),肺肾两虚、痰瘀阻肺(35.9%),肺脾气虚、肝郁化火、痰瘀阻肺(14.5%),肺脾肾虚、痰浊阻肺(13.4%)。结论岭南地区COPD稳定期证候均为复合兼夹证型,虚证中以肺虚和脾虚最多,其次为肾虚,实证以痰淤为主,部分还可见肝郁化火。
       【关键词】  慢性阻寒性肺疾病; 稳定期; 岭南地区; 证候规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疾病范畴,病机复杂,治疗棘手。中医学善于扶正固本、康复调护,故在稳定期干预本病有一定优势,但目前对稳定期的证候认识尚未统一。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COPD的证候研究近年有所增加,但多为文献调研结果,而在为数不多的临床调查研究中[1~5],多为一所医院调研的结果,还有部分为回顾性研究,使结论的外推性受限。本研究是在文献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联合岭南地区9所医院开展前瞻性临床证候信息调研,旨在揭示岭南地区COPD稳定期的证候分布规律,并为规范临床辨治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病例来源2005-10~2008-12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珠海市中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1.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和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仪》(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6];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和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药基本名词·诊断学》[8]中的证候诊断内容。
       1.1.3  纳入标准①符合COPD诊断标准;②处于COPD稳定期;③如合并肺心病,其原发病为COPD;④患者知情同意。
       1.1.4  排除标准①合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对中医辨证影响较大的其它慢性肺系疾病;②合并其它脏器(如心、脑、肝、肾等)较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者;③精神病患者;④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调查表设计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教材、专著、期刊论文、古籍等文献中有关COPD的证候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调研结果设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信息采集表”,再经临床预调查,对初表进行修订后形成正式的调查表。
       1.2.2  临床调查统一培训各分中心研究者后,对COPD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信息、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临床横断面调查。
       1.2.3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2.1a进行数据的编码、数据库结构的编写修改、数据库文件的生成、数据的录入校对与管理。利用其转出功能转为SPSS11.0数据库文件并锁定,备份两套。临床资料分布及中医证型、症状的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临床病例证候分型分析采用样品聚类分析,并进行证型下的四诊指标频数的描述性分析,利用频数进行二次归一,计算四诊指标权重。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共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426例。其中男性345例(81.0%),女性81例(19.0%)。年龄(70.88±8.91)岁,年龄分布以 70~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50.0%)。病程1~60年,平均(14.12±11.40)年。临床严重程度的肺功能分级(384例完成肺功能检查):Ⅰ级11例,Ⅱ级123例,Ⅲ级180例,Ⅳ级70例。危险因素分布中以吸烟所占比例最高(82.9%),其次为职业粉尘接触(18.3%),生物燃料(9.6%),室外空气污染(4.5%)。
       2.2  中医证候分布
       2.2.1  聚类证候的分布情况采用样品聚类法进行证候分析,选择最为合理且较符合临床的四分类,参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经专家组讨论后给各聚类证候群予适当证型名称。见表1。表1  COPD稳定期聚类证候的分布情况(略)
       2.2.2  聚类证候与COPD严重程度的关系见表2。表2  聚类证候与COPD严重程度的关系(略)
       2.2.3  证候诊断的四诊要点探讨将聚类证型中四诊指标频数进行二次归一,计算四诊指标权重。取权重位次1~15之间的症状舌脉为诊断该证型四诊要点,因咳嗽、咯痰、气促为各证共有症状,故取权重位次1~18之间的症状、舌、脉为各证型的主要诊断要素。结果如下:
       
       肺脾气虚、痰瘀阻肺: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加重,痰色白,痰质清稀,痰出咳减,气怯声低,肢体乏力,胸中胀满,面色紫绀,面色萎黄,舌红,舌淡,白苔,薄苔,脉细,脉弦。
       
       肺肾两虚、痰瘀阻肺: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加重,痰色白,痰出咳减,粘稠痰,气怯声低,面色紫绀,肢体乏力,夜尿频数,舌红,舌暗,舌淡,腻苔,白苔,脉滑,脉弦。
       
       肺脾气虚、肝郁化火,痰瘀阻肺:气促,活动后加重,咳嗽,气怯声低,胸中胀满,面色紫绀,面色萎黄,乏神,肢体乏力,烦躁易怒,舌红,舌暗,舌淡,白苔,薄苔,脉弦,脉沉,脉细。
       
       肺脾肾虚、痰浊阻肺: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加重,痰白,痰出咳减,气怯声低,肢体乏力,胸中胀满,口淡,食欲减退,健忘,耳鸣或耳聋,腰酸,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
       3  讨论
       
   
       本研究对COPD稳定期的中医证候信息进行了聚类分析,这是研究事物分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没有分类信息的资料按相似程度进行归类,利用样本聚类可将相同症状或特征的病例归到同一类,一个分类即代表一个证型。结果可将证候聚为四类,并据此概括出COPD稳定期的证候特点为:均为复合兼夹证型,体现了COPD病机的复杂性;虚证中以肺虚和脾虚最多,其次为肾虚;实证以痰、瘀为主,部分还可见肝郁化火。
       
       COPD患者久病咳喘,损伤肺气,可见肺虚,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致脾气亦虚,故肺脾气虚是COPD病程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但本研究提示脾虚证所占的比例较其它研究报道为多,这可能与岭南的地域特点有关:岭南气候炎热多雨,空气湿度大,长期湿热的气候环境有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加之岭南人多贪凉饮冷、多食鱼虾等阴柔多湿之品,好食甘脂厚腻之物,易伤脾胃[9]。肝郁化火证在其它COPD证候研究中亦少有报道,该证以烦躁易怒,舌红,脉弦为特征,这亦可能与岭南地区“凡病多火”“气多上壅”[9]有一定关系。
       
       在聚类证候与COPD严重度分级的关系中,提示四类证候均以Ⅱ、Ⅲ级为多,未显示出随严重度的进展由肺→脾→肾的演化过程。分析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本研究有42例患者未行肺功能检查,他们在早期纳入研究时受研究条件及其主观意愿所限,诊断COPD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胸片和血气分析等进行综合判断,缺乏肺功能指标,故未对全部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严重度分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面分析证候与严重度的关系;第二,单独以肺功能指标作为COPD严重度分级并不全面,临床常可见一些分级为Ⅲ级(重度)、Ⅳ级(极重度)的患者生存质量却比Ⅱ级(中度)的患者要高,而若采用近年来提出的综合性指标BODE指数来进行病情严重度的判断,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总之,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岭南地区COPD稳定期的证候特点,对于证候的规范化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本病的中医辨治具有指导意义。但证候的规范化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证候调研,从而有助于制定科学的COPD证候标准。
       
       本研究得到了中山市中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珠海市中医院的呼吸科医师和研究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余学庆,李建生,李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4):44.
       
       [2]傅开龙,卢健,焦扬.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J].中医杂志,2007,48(10):923.
       
       [3]吕佳苍,王智瑜,王天芳,等. 77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1):19.
       
       [4]焦扬,孙海燕,傅开龙,等.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2008,29(4):464.
       
       [5]苏惠萍,吴华阳,关秋红,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血瘀证候特点[J].中医杂志,2008,49(10):922.
       
       [6]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updated 2004)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8]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唐芸,王洪琦. 岭南湿热证候理论源流探究[J].广西中医药,2009,32(2):54.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