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足55例疗效分析
作者:王红玉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 30012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治疗组给予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调理脾胃针法。两组均以治疗观察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C、HDL-C等检测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显效率分别为治疗组47.27%,对照组27.27%,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64%,对照组为63.64%,两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血脂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别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TC、TG及LDL-C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TC、TG及LDL-C下降、HDL-C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调理脾胃针法能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足; 防治
       糖尿病足(dinbetic foot,DF)是临床常见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1],多由神经病变、缺血和感染等综合因素所致,主要表现为足部麻木变凉,出现肿胀或紫暗,感觉减退、疼痛、溃疡及坏疽,抗感染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甚至因无法愈合而截肢;其病程长,不易愈合,乃截肢致残的重要原因[2]。笔者自2007-01~2009-12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足患者55例,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所观察11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治疗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38~85岁,平均(63.3±8.1)年;糖尿病病程1~30年,平均(12.5±2.6)年;糖尿病足病程1~6个月,平均(2.5±0.6)月;入院时空腹血糖6.2~23.4 mmol/L;发病部位:足趾39例,足背11例,足跟5例;分级[3]:0级21例,Ⅰ级27例,Ⅱ级7例。对照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35~85岁,平均(61.6±7.9)岁;糖尿病病程1~30年,平均(13.4±2.9)年;糖尿病足病程1~6个月,平均(2.4±0.8)月;入院时空腹血糖6.2~22.7mmol/L;发病部位:足趾38例,足背12例,足跟5例;分级[3]:0级22例,Ⅰ级27例,Ⅱ级6例。2组病例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足病程、分级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足诊断标准[3~5];②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且伴有糖尿病足,并按糖尿病足的Wagner 分级法选0~2级的病例;③年龄大于35岁;④糖尿病足病程1~6个月。
       1.3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②糖尿病坏疽即糖尿病足Wagner 分级法3~5级的患者;③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者;④合并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者;⑤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及正在使用全身性皮质醇等影响糖代谢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身及局部对症治疗。
       2.1.1  全身治疗①严格控制血糖:注射胰岛素,必要时可口服降糖药物,以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 h血糖<8 mmol/L以下。②抗感染治疗:遵循早期、联合、足量、高效的原则选择无明显肝肾毒性的抗生素治疗。③改善微循环和抗凝治疗:丁咯地尔0.2g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阿司匹林0.1g口服,1次/d。 ④营养神经:口服甲钴胺0.5mg/次,3次/d;维生素B1 10mg/次,3次/d。⑤对症及支持疗法:给予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降压调脂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能量合剂、辅酶等营养支持治疗[6,7]。
       2.1.2  局部治疗局部处理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关键环节,因此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病变局部的治疗。 ①清洗:先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新洁尔灭清洗,以清除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②外敷:在清洗干净后对创面较浅表者外涂聚维酮碘软膏,对创面较深者用聚维酮碘软膏与纱布混匀填塞,外用无菌纱布及绷带包扎。每天换药1次,每次换药均清除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
       2.2  治疗组给予全身治疗(同对照组)与局部治疗(同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调理脾胃针法。①取穴: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血海、地机、太冲、肾腧、委中、阳陵泉、绝骨、丘墟,除中脘外,余穴皆为双侧取穴。②操作:针刺深度均以得气为度。针刺时先取侧卧位或俯卧位选肾腧穴,施以徐疾提插补法,以针感向下肢传导为宜,不留针;而后再取仰卧位,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施以徐疾提插补法;中脘、血海、太冲、委中、阳陵泉、绝骨、丘墟施以平补平泻之法;曲池、合谷、丰隆、地机施以徐疾提插泻法,留针30min。
       2.3  疗程2组均以治疗观察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4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确定疗效标准。溃疡面完全愈合,疼痛完全消失为痊愈;溃疡面愈合达到原溃疡面1/2以上,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为显效;溃疡面愈合不足1/2,疼痛减轻为有效;溃疡面无变化,疼痛无改变为无效。
       2.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C、HDL-C等检测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2.6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显效率分别为治疗组47.27%,对照组27.27%,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64%,对照组为63.64%,两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略)
       3.2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测定,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略)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两组治疗前血脂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别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TC、TG及LDL-C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TC、TG及LDL-C下降、HDL-C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3。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略)
       4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认知程度的增高,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不断降低,然而一旦发生,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与血管闭塞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有关[6]。此外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糖尿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原因。陆筱云等[7]通过对临床研究来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糖尿病足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和变形能力下降,这与糖尿病患者血液高糖,使葡萄糖渗透到红细胞内,至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大,改变了红细胞流动性和流动阻力,使血黏度升高有关,纤维蛋白原升高导致血浆黏度升高。全血高黏状态可引起血流减慢,微循环阻塞及微血栓形成,引起皮肤毛细血管灌注不足,营养性小血管受损,致肢端缺血。而且因滋养血管病变引起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使患者痛、温觉下降,皮肤易受损,诱发DF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高龄发病,肥胖体虚,“三多”症状不明显,舌暗苔腻的特点,故认为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且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始终,所以调理脾胃,恢复其升降运化功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为此我科张智龙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取得满意的疗效。中脘为胃经之募穴,六腑之所会,胃经之精气所汇聚之处,有健脾胃、助运化、调升降之功;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胃气之大会,补之能益脾胃,补脏腑之虚损,升阳举陷,泻之能升清阳,降浊阴,引胃气下行,助胃气水谷之运化;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生阳运中焦,化湿滞而开通水道;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交会之穴,与中脘、足三里相伍,以振发中焦阳气,健脾滋阴、益气养血、调理气机,使清气升,浊气降,与阴陵泉相配,以健脾利湿,开通水道;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大肠经气血所入之处,由表达里、走而不守,通达上下,功专善行之特性,能协调胃肠气机,和胃降逆;合谷为大肠经所过之原穴,性能轻清走表,升而能散,泻而能降,与曲池相伍,通降肠胃,扫荡一切邪秽;太冲为肝经所注之输穴、原穴,其性下降,善于疏峻开导,平肝而调肝,取之意在调肝木以防横克脾土;丰隆为胃经之络穴,能降胃气之上逆而和胃,化湿祛痰,又能润肠通下,通利腑气,与阴陵泉、中脘相配,理脾胃、助运化、祛湿化痰;血海为脾血归聚之海,能引血归脾,有活血、理血之功;地机为脾经之郄穴,为气血汇聚之处,是活血养血之要穴;二穴相配可化血中之瘀滞,祛瘀生新,以复生化之源。诸穴合用升降有序,健运有常,气血得化,精微得布,脏腑百骸得以濡养,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方。糖尿病足在糖尿病后期,主要病机为肾精亏虚,肾俞为肾脏精气输注之处,可养先天、益肾气,补益肾之阴阳以治其本;配委中、阳陵泉、绝骨、丘墟以达疏通气血,化血中瘀滞而通络,使气机调达,血液运行通畅,瘀邪得祛,筋脉得养[8~10]。
       
       治疗后两组显效率分别为治疗组47.27%,对照组27.27%,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64%,对照组为63.64%,两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RBC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RBC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理脾胃针法能够调节糖尿病足患者脂质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下肢血管的功能状态,提高动脉血流灌注量,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5.
       
       [2]许曼英.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15.
       
       [3]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 [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2.
       
       [5]中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
       
       [6]刘绿琰,于华峰,刘 杰.糖尿病足患者4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26.
       
       [7]陆筱云,练向阳,王 敏.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2):162.
       
       [8]张智龙,吉学群,张 萍,等.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早期干预及对肾脏保护机制: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2):875.
       
       [9]张智龙,赵淑华,吉学群,等.五味斋医话医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44.
       
       [10]张 萍,刘占芬,王春梅,等.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4):25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