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羚羊角与柴性羚羊角生药学研究
作者:代丽萍,陈随清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 第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 
       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羚羊角、柴性羚羊角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分别采用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对柴性羚羊角、羚羊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柴性羚羊角与羚羊角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紫外光谱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色谱法、光谱法鉴别结果均提示羚羊角药材风化后其化学成分差别较大。结论从药材形态及所含物质基础两个层面对柴性羚羊角与羚羊角对照药材进行了比较研究,建立了柴性羚羊角药材生药学资料库,为柴性羚羊角的鉴别方法提供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  羚羊角; 柴性; 鉴别
       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的角,为传统名贵珍稀中药材[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寒,味咸,功效平肝息风、清热镇惊、解毒,用于治疗热病神昏痉厥,谵语发狂,近年来治疗小儿肺炎、流感发热、麻疹等病症、临床疗效确切独特[2,3]。目前以羚羊角为主要药物的临床常用方剂六十余种,由于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和紧缺的药材资源,使其伪劣品层出不穷,尤其是“羚羊角丝”。近年来发现风化(柴性)羚羊角充斥市场,这种现象尤其对中成药市场危害较大。然而有关柴性羚羊角的生药学研究至今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从药材形态及其所含物质基础的差异两个层面对二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建立了柴性羚羊角药材的生药学资料库,为确保羚羊角药材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保证药材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含羚羊角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支撑,也是对劣质羚羊角药材鉴别方法的有益探讨。
       1  仪器与试药
       
   
       BECKMAN-DU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柴性羚羊角购于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经河南中医学院生药教研室的陈随清教授鉴定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风化的角。羚羊角对照药材(批号:1064-9801,购自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水为蒸馏水、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特征鉴别
       2.1.1  羚羊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弯曲,习称三道弯。长1~40 cm,基部直径2~4 cm,下部较粗,灰白色;上部渐细略弯,黄白色,嫩者角尖多为棕色,其内部常有红色斑纹。除顶端光滑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其间距约2 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基部锯口面类圆形,内有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中央呈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光润如玉,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称“通天眼”。质坚硬,性寒,味咸[4]。见图1。
       2.1.2  柴性羚羊角灰棕色;上部渐细略弯,红棕色,稍发黑,全角不光滑,具有纵裂纹,不透明。余同“2.1.1”项下。由性状特征可以看出,“柴性羚羊角”具备“合把”、“通天眼”等羚羊角药材的性状特征,与对照药材相比,其形状、大小亦没有明显差异,表明上述样品来源于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的角;但药材质地、颜色均有显著变化。见图2。
       2.2  显微特征鉴别
       2.2.1  羚羊角基本角质组织近无色或淡黄色,角质细胞长梭形类长方形或多角形,细胞中央有一个发亮核状或线状物,不规则碎块大小不等,近无色,淡黄色或淡灰色,有透明感,稍有光泽,有的碎块表面具细密条纹,均匀分布有同向排列的孔隙,孔隙长条形,裂缝状;有的碎块孔隙无方向性,近无色孔隙呈新月形,长圆形,少数碎块可见类圆形空隙,其周围具有放射状纹理,似骨陷窝与骨小管。见图3~5。
       2.2.2  柴性羚羊角基本角质组织近无色或灰黄色,角质细胞长梭形、类长方形或多角形,较少,细胞中央有一个发亮核状或线状物,不规则碎块大小不等,近无色,淡灰色或灰色,有透明感,稍有光泽,有的碎块表面具细密条纹,均匀分布有同向排列的孔隙,孔隙长条形,裂缝状;有的碎块孔隙无方向性,近无色孔隙呈新月形,长圆形,少数碎块可见类圆形空隙,其周围具有放射状纹理,似骨陷窝与骨小管。见图6~8。
       
       由图3~8可以看出,柴性羚羊角与羚羊角对照药材粉末颜色有明显差异,角质组织及梭型细胞比羚羊角对照药材显著减少,其它特征基本相似。
       2.3  薄层鉴别取风化羚羊角2.0 g,加70%乙醇30 ml超声提取30 min过滤,减压浓缩,加甲醇定容置2 ml容量瓶中作为供试品溶液,再取羚羊角对照品粉末1 g,同法制成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溶液10 μl,对照品溶液5 μl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分别点于同一块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F254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乙酸-水(3∶1∶1)为展开剂,5%茚三酮溶液,105℃加热5~10 min显色。结果见图9~10。
       由图9~10可以看出,柴性羚羊角中氨基酸的种类与羚羊角对照药材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但含量明显减少。
       2.4  紫外鉴别取上述两种样品粉末各0.5 g,称定,分别置150 ml具塞锥形瓶中,各加40%乙醇80 ml,振荡,密闭,室温浸渍24 h,过滤,用15 ml 40%乙醇冲洗滤渣两次,过滤,合并滤液转移到100 ml容量瓶中,加40%乙醇至刻度,制成合生药量5 mg/ml的供试液。测定时以40%乙醇为空白,在200~400 nm波长内扫描测定。结果见图11~12。
       由图11~12可知,羚羊角对照药材在206.2 nm处有一个特征吸收峰,柴性羚羊角分别在200 nm,145.6 nm处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吸收峰,在321 nm处有一肩峰。二者的紫外吸收图谱存在显著差异,紫外鉴别法可用于鉴别柴性羚羊角药材。
       3  小结与讨论
       
   
       羚羊角为传统名贵珍稀中药材,一直依靠进口,其价格昂贵,供不应求,这导致羚羊角药材伪劣品层出不穷,近年来笔者发现风化(柴性)羚羊角充斥市场,尤其是羚羊角药材挫粉及挫丝后,仅从药材性状鉴别方面已经不能保证羚羊角药材的质量。本实验从药材性状特征、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及紫外鉴别等方面对柴性羚羊角的鉴别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柴性羚羊角药材的鉴别方法,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28.
       
       [2]雷载权,陈松育,高学敏,等.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660.
       
       [4]黄泰康,丁志道,赵守训.现代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667.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