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温化寒饮 治疗小儿反复咳嗽

医案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医药卫生网

        
            杨某,男,6岁,于2014年10月21日就诊。
            杨某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流涕症状,无发热。4天前,杨某咳嗽加重,出现气短、喘息症状,体温37.2摄氏度。笔者观其舌淡红,苔薄白。
            病机:少阳不利,寒饮内停。
            治则:和解少阳,温化寒饮。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5克,细辛10克,杏仁10克,生麻黄6克。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杨某咳嗽、咯痰好转,但有脚凉、手热、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症状。脚凉手热为内有郁热之象。
            处方:生麻黄6克,杏仁15克,生石膏20克,炙甘草10克,焦槟榔10克,焦山楂30克,浙贝母10克,桂枝10克。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后,杨某咳嗽、咯痰消失,没有其他不适。
            按语: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心肝有余,肺脾肾不足”的生理特点;具有易于感触外邪、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具有“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小儿外感时易夹痰、夹滞、夹惊。因此,治疗小儿外感疾病时,应以清透灵动为主,佐以消导之品,且要中病即止。
            柯琴有“头面诸窍皆属少阳”之论。本案患儿初诊时,方用小柴胡和苓甘五味姜辛汤,既可调畅少阳利窍,又可温化寒饮。二诊时,见郁热之象,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来清肝胃郁热,配以消导之品而收功。
            小儿没有咳喘症状时,应慎用麻杏石甘汤,以防损伤阳气。
        (林 味)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