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遭小偷鄙视,曾国藩以情商赢第一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并不是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称得上愚笨。然而,曾国藩以自己的情商弥补了天生的落后于人。
       曾国藩小时候的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那个贼人在墙根底下等得不耐烦了,生起气来:“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被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等那小贼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应过来。
       但是,曾国藩“勤能补拙”,他以韧劲和恒心,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曾国藩在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致沅弟书中阐明了自己对“恒”的深刻认识:“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咸丰八年正月十九日致沅弟:“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谕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有一句古语说:“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曾国藩为了“降服自心”,很精进地做了一辈子的“慎独”功夫,力求心静,严格内省。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廿七日的日记中写道:“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总是浮的。”曾国藩省察自己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坚持记日记。他从道光19年(1839年)29岁时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最后一篇日记是同治11年(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他坚持写了33年日记。真正是“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
       曾国藩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把握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能力。他对长辈孝顺。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他对子弟关切。曾国藩对国荃、国潢兄弟和儿子纪泽等,可以说是十分用心,关切备至。曾国潢在乡下常常流露出满腔骄傲之气,他便在家信中以“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告诫之;曾国荃作战勇猛有余,稳重不足,他便以“稳守稳打,不轻进,不轻退”告诫之。
       曾国藩为近代儒学大师,他立德立言立行,出色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概括起来主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精神,提倡忠孝至上的人伦价值,推崇仁爱信恕的人本主义,追求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坚持勤俭淡泊的立身准则。
       曾国藩超尘脱俗的地方,就是他很早就能摆脱名利思想的束缚,而立志做圣贤。他二十岁改名“涤生”,就是这一志趣的突出表现。他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直截地说:“吾有志学为圣贤”。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