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乐家同仁堂,长街尽药香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清平乐》书成,乐崇熙老师向予索序。予不敢僭越,推辞再三。然乐老师求序之意甚坚,予承蒙抬爱,却之不恭,因而从命。
           展卷之下,悠悠淡淡的岁月气息充溢于朴实细腻的字里行间,同仁堂的百年传奇就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跃然纸上。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家族传记,记载着百年老药铺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中药药业的兴衰历程。同为中药界人士的我,不禁被深深地打动了。
           谈及中药药业,似乎还没有专门的历史考证,但掌故史实却着实不少,恰似散落于中华文明史壮阔锦绣中的粒粒珍珠,虽星星点点、难以拾掇,却也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曾经的传说或许亦真亦幻、扑朔迷离,但当拭去时光的粉饰与尘埃,便会豁然感叹:历史原是如此地璀璨!
           早在春秋末期的范蠡,就与中药药业有着甚深的渊源。范蠡辅佐越王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其功成身退后的事迹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刘向《列仙传》载,范蠡曾师事姜太公吕尚,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乘舟入海,隐遁齐国,人称“鸱夷子”;一百多年后,范蠡出现在一个被称为“陶”的地方,经商致富,世人尊为“陶朱公”。再后来,范蠡来到了兰陵,流传下被中药界津津乐道的“卖药兰陵”之传说。
           《范子计然》一书,便是托名范蠡的一部古书,最早见于《旧唐书•经籍志》,后于南宋散佚,仅于几大类书中存有只言片语。后世学者如鲁迅等,曾对该书进行过辑佚。据黄爽辑本,书中以范蠡与计然对话的形式,论述了87种药材。然不同于普通本草,本书全无功效主治,而以气象地理知识为先导,药材记载突显了商品特征,主要记述品名、产地和优质标准,其中有四种药材列出了等级价格。由此推断,本书是一部供当时的采购销售人员使用的药材商品学手册。《范子计然》 的出现,可谓西汉时药材商品知识的一次总结。”
           事实上,在汉代,不仅药材,连成药也已成为商品。汉光武帝刘秀作布衣时即曾作过制药卖药的行当。《东观汉记》 记载:“上在长安时,尝与祜共买蜜合药。上追念之,赐祜白蜜一石,问:‘何如在长安时共买蜜乎?”朱祜,字仲先,为帝乡南阳宛人,曾与刘秀在长安合伙买蜜制药丸售卖。刘秀称帝后,忆及往事,不胜感慨,便赠朱祜一石蜂蜜,以怀往昔之情。
           《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记载的壶翁,称得上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卖药人了:“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日:‘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时费长房作市场管理人员,见有一老人每于市场中悬壶卖药,尤为奇特的是,集市散去之后,老人就跳进壶中。费长房发现了这个秘密,便登门拜访,老人于次日携费长房共入壶中。这就是“悬壶济世”的典故,而葫芦也成为药家和医家开业经营的标志。
           至北宋,朝廷开办了最早的官办制药和卖药机构——太医局熟药所。之后,又分为五所“熟药所”和两所“修合药所”,前者售卖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和汤、饮,后者“掌修合良药”,专事中成药生产。宋徽宗时,前者更名为“医药惠民局”,后者改称为“医药和剂局”。药局不仅设于京都,并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梁录》都记载了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药铺经营的繁荣景象。
           到了明代,官药局体制逐步走向衰亡,民营药业开始蓬勃发展。清代,药业更是进入了空前发达的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中药堂号,前店后厂、医生坐堂的模式,使医一患一药三者零距离接触,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市场信息,许多著名的药铺、药厂于此时应运而生。如山西的乾育昶、广升聚、大宁堂、德义堂,浙江的朱养心、叶同仁、冯存仁药店、震元堂、天福堂、寿全斋、叶种德堂、慕韩斋药店,重庆的桐君阁、伍舒芳膏药店,山东的千芝堂、天德堂、宝仁堂、邓氏树德堂,河北的马应龙眼药、八宝眼药、白敬宇眼药、万宝堂、济和堂,江苏的雷允上诵芬堂、一正斋膏药、沐泰山国药店、协记同松参号、广济堂永记、大吉春药店、王鸿翥药铺、柳致和堂,陕西的藻露堂、永兴合、诚顺和药店,河南的葆豫堂、开封同仁堂,云南的老拨云堂、福林堂,福建的同善堂、回春堂、天益寿药局,湖南的聂震茂药号、协盛西药店、北协盛、吉春堂,广东的敬修堂、马百良药店、源吉林号,吉林的永德堂、世一堂,北京的长春堂,四川的陈同仁堂、皮仁仁堂、祥顺堂、萧集翰堂、庚鼎药房,天津的隆顺榕药庄,安徽的张恒春药店、余良卿膏药、张立达堂、老人和泰国药店,黑龙江的锦和盛药店,辽宁的天益堂、义和堂,湖北的叶开泰、恒春茂药店、金同仁药店、殷介福药店,新疆的凝德堂,上海的童涵春、蔡同德,贵州的同济堂,江西的王万和药店等等。而北京的同仁堂即是其中最耀眼、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一家。
           如今,同仁堂的故事已被观众所津津乐道,乐印川的重整乐家旧河山,许绍芬的中兴基业、拓展宏图等都在影视剧中有所表现,从书中我们却能看到更加真实的原貌。书中不仅描绘了创业的艰辛、守业的困苦,还叙述了同仁堂特有的家规、厂规、店规,怀仁堂、居仁堂、达仁堂等乐家开的其他药铺,以及家族内部的的生活琐事,甚至连乐家老职工的情况也有记述……往往寥寥几笔,栩栩如生,当事人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乐崇熙老师是乐家二十五爷,自出生那天起就烙上了同仁堂的印记。从小耳濡目染同仁堂的丸散膏丹,成年后又置身于中药研究事业,这在同仁堂乐姓传人中也算得上是绝无仅有。他的成长经历,便是解放前后同仁堂的变迁岁月历程。
           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药所工作时,医史所的赵璞珊老师就叮嘱我,好好向乐崇熙老师学习,他是中药所最有学问的人。得悉乐老师的赫然身份,我一直心存敬畏,未敢唐突。但之后的接触中才发现,乐老师其实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又极有情趣的人。我们的办公室距离很近,请教的机会也自然很多。
           乐老师身材颀长,虽已年过半百,而当年翩翩佳公子的风采仍在。他很健谈,又十分客气,经常“阁下”长“阁下”短地称呼我,闹得我很不好意思,却使我消除了对著名中药学家的拘谨。他兴趣广泛,尤喜皮黄,经常自拉自唱;提起业务来也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他做事很认真,每当我拿一些药物请他辨认时,他都要详细解答,还要告诉你为什么。他生活很讲究,却不怕吃苦,经常进入深山密林采集标本,有一次他带年轻人到内蒙采药,在和老乡谈了一会儿话时才发现年轻人因为受不了蒙古包里的牛粪味儿躲到外面了。过去有种说法,富裕三代以上才能修成一个贵族,从乐老师身上我的确看到了一个真贵族。生活不讲究肯定不是贵族,会讲究又能将就才是真的贵族。
           乐老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主攻方向一直是生药学领域,以植物分类学及生药组织等手段对中药进行鉴别研究。乐老师对瓜蒌天花粉做过深入的系统研究,为栝楼属建立了新的分类系统,并发现了16个新种。还主持完成七五攻关课题“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栝蒌、天花粉”两个品种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业内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还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编《昆明民间草药》(1970);参编《中药志》I、Ⅱ、Ⅲ、Ⅳ,《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国家药典》(1977,一部)。研究兼及草药与民族药。靠着自己一步步的刻苦努力,这位曾经的同仁堂锦衣玉食的少东家,蜕变为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完成了令人叹服的华丽转身。
           退休以后,乐老师相继患上糖尿病、脑血栓。但坚强的毅力令他战胜了病苦,继续焕发着自己的学术风采。他利用自身独有的有利条件,广泛收集核实有关同仁堂的史料,花费了10年时间,完成了《清平乐》一书。我有幸成为该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清平乐》一书,语言风格朴素严谨,不夸张,不溢美,不隐恶,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其真实性。书中所有事实都是作者亲见、亲历、亲闻的第一手材料,有些事实乐老师担心会有出入,曾多次找多人核实;书中也不隐晦家族中黑暗面和隐私,连作者最亲近的父亲,他也如实指出原本并不聪明,但很努力。第二个特点是轮廓全面,全书从同仁堂第十世开始讲起,全面介绍了乐氏家族十到十三世各家的概况。把乐家老铺各号包括同仁堂、达仁堂、永仁堂、宏济堂、乐仁堂、怀仁堂、宏仁堂、乐舜记、宏达堂、继仁堂及沛仁堂等40家进行了系统梳理,使读者能对同仁堂有一个更清晰的把握。第三个特点是生动,由于是作者亲历,许多事情的描述使我们身临其境,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事情的原委。第四个特点是注重时代感和民俗。书中记述了许多老北京的风土民情,至今已经成为老一代儿时的记忆,有些甚至连老一代也不知晓了。这些记载对于了解老北京也有所帮助。第五个特点是细节的捕捉。乐老师的写法是先勾勒出各房的框架,再逐一回忆各家、各人的故事。这样既不会遗漏大的脉络,又保持了生动的细节。书中的许多细节生动真实,不仅是研究近代中药史的宝贵资料,也可以为文艺作品提供极好的素材。
           如今的同仁堂,不仅举世闻名,而且成为中药药业的一个标志,既是如今中药业界的龙头,也成为众多患者的信赖和倚靠。2006年6月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北京同仁堂名列其中,确为实至名归。清平乐中乐清平,愿同仁堂这一百年老药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谱写中药药业事业的辉煌。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