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魏良臣使金之谜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历代《高淳县志》、《溧水县志》、《宣城县志》里都记载了一个人物——魏良臣,同时,在明清两代高淳的“乡贤祠”里也供奉着魏良臣的牌位。那么,魏良臣,何许人也?
       魏良臣属于净行寺魏氏,在净行寺魏氏总祠大堂上有一副对联:一朝两执政,四世五登科。“一朝”,指的是南宋朝廷。“执政”,是掌管国家军事的枢密院正副长官和掌管政务的参知政事的称呼,地位相当于副宰相。“两执政”,一个是魏师逊,今高淳下坝河南村人,在秦桧把持朝政的时候,任参知政事。另一个“执政”就是魏良臣,算起来他是魏师逊的堂侄,中进士比魏师逊早,做参知政事却在秦桧死以后,时间也不长,98天;可是,历代《高淳县志》、《溧水县志》、《宣城县志》甚至《至正金陵新志》、《宋史》、《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各种私人笔记、文学作品等都对魏良臣有或多或少的介绍,高淳各地,尤其是双塔,更是至今流传着魏良臣众多精彩纷呈的故事。
       那么,历史上的魏良臣一生具体做了些什么呢?我们怎么来评价他呢?
       魏良臣,字道弼,自号如心居士。他是净行寺魏氏第七代孙,1094年出生在今高淳双塔南塘村(那时南塘是个繁华的集市),小时候曾经在一个叫“鹏池别业书院”的家塾(地址在今高淳县淳溪镇双湖路与芜太路交界处一个叫“寺墩头”的上面,东是净行寺,西是书院)里读书,19岁进建康府学读书,与秦桧同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考取进士,初授丹徒(今镇江丹徒区)尉,后调任严州寿昌令。因为在捕盗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受举荐入朝做了敕令删定官,不久迁都官员外郎。后来又做过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晚年知绍兴、宣州、潭州(长沙)、洪州(南昌)等地。1162年去世,年六十九。赠光禄大夫,建康郡开国侯,谥敏肃。
       魏良臣一生所做的最有影响的事情是两次出使金国,参与签订了宋金《绍兴和议》,完成了朝廷交给的任务。
       《绍兴和议》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1)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2)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及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大半予金;
       (3)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对南宋来说,这是一个耻辱的条约,它葬送了之前的抗金成果,使宋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当然,这个和议为南宋换来了20多年的和平。
       因为参与了这个投降协议的签订,所以历代都有人指责魏良臣,把他看做是与秦桧一党的投降派,甚至说他在使金时丧失了民族气节。明代作家冯梦龙的《智囊全集》把魏良臣作为“反间计”里受韩世忠利用的一个敌对人物,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里魏良臣也是以反面角色出现,当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在他的小说《狂侠天娇魔女》里干脆借主人公之口直说:“魏良臣是秦桧的党羽之一。”宋代的李心如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还有这么一段记载:宋高宗在秦桧死后不久,对魏良臣和秦桧余党沈该、汤思退说:“两国议和,秦桧中间主之甚坚,卿等皆预有力。今日尤协心一意,……确守勿变……”在抗战派看来,魏良臣自然“即桧之党也。”
       那么,魏良臣与秦桧到底是不是一党呢?我的判断是:非也。理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魏良臣在秦桧把持朝政的时候,多次和秦桧发生冲突,受排挤,被秦桧晾在一边。秦桧是江宁人,曾经和魏良臣同窗,开始,秦桧想拉拢魏良臣。秦桧做宰相以后就派人跟魏良臣讲:“秦相欲令公自台谏进,如何?”就是让魏良臣做谏官,魏良臣一口回绝,他说:“良臣素负刚崛之性,若为此职,决须仵物颠跻速矣。”回家以后,魏良臣跟他父亲魏枢解释说:做谏官的应该是“是天下之所是,非天下之所非,而公道乃可行耳”。现在一切是秦桧说了算,秦桧说对就是对,秦桧说错就是错,公道行不通。“后桧又令同致委曲,卒至于再”,魏良臣始终不买秦桧的账,“由是大忤桧,桧始怒其不附己”。
       后来,在绍兴十一年,魏良臣第二次出使金国的时候和秦桧的矛盾已经表面化、公开化了。两人发生冲突最大的一次是在争论关于释放流人的问题上。秦桧在台上的时候,主战派赵鼎、李光以及一大批无辜文人被流放。有一天,魏良臣当面跟秦桧讲:朝廷把他们流放在南方“困苦久矣”,应该把他们放回来。秦桧一点不听。魏良臣看到自己在秦桧把持朝政下无所作为,就极力请求外任,秦桧始终不答应,却指使李文会参奏了魏良臣一本,把他贬到池阳做太守。一个是自请外任,一个是被贬外任,自然于名于利,差别悬殊。大概魏良臣这个人的确很倔强,就写了一封信给秦桧,忍无可忍地说:你流放了这么多人,“流人何罪哉?”你不放他们,你要当心你的子孙后代!秦桧看了这封信几天吃不下饭,对来访的户部侍郎李朝正说:这魏良臣说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时,人们知道魏良臣写了这么一封信,都说魏良臣太大胆了,“闻者为之缩颈”。
       不久,秦桧去世,宋高宗提拔魏良臣做了参知政事,他立刻释放所有流放的抗战派人士与在押无辜文人,并且把陷害他们的一批小人抓了起来,投进监狱。同时,整顿军政,裁减冗员,厉行节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魏道弼参政,委任颇专。”在他短短的98天的参知政事职位上,部分地改变了秦桧当政时候的乌烟瘴气。可见,魏良臣并不诡随秦桧。
       还有两件事情也可以看出魏良臣并非秦桧一党。一件事情是,秦桧很忌恨状元张孝祥的父亲张祁,这事被一个叫胡寅的官员知道了,就借机诬陷张祁,把张祁投入监狱。而魏良臣却偷偷地把他放了。另外一件事情是,当时主战派人物刘琦闲置在家,岳飞向秦桧上书,要求起用刘琦,秦桧不答应。魏良臣就找到秦桧,当面跟他讲:刘琦“一时名相,久闲”,你怎么能不让他出来做官呢?秦桧只好让刘琦出来做了个潭州知州。
       第二,秦桧死以后,魏良臣做了三个月的参知政事就被侍御使汤鹏举、殿中侍御使周方崇弹劾罢职,他们罗列了魏良臣的一大串罪行,但是,没有一条说魏良臣与秦桧有牵连,而当时他们正不遗余力地打击秦桧余党,如果魏良臣与秦桧有牵连,是逃不出他们的口诛笔伐的。
       从这正侧两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魏良臣虽然赞成和议,但是他与秦桧并非一党,他有自己的判断,他考虑问题更多地是从国家与朝廷的利益出发,他不仅不诡随秦桧,而且和秦桧矛盾甚深。那么,既然魏良臣与秦桧有如此矛盾,宋高宗为什么又说“两国议和,秦桧中间主之甚坚,卿等皆预有力”呢?魏良臣的“预有力”具体指的是什么?已故的淮阴师范学院于北山教授认为,应该指的是他使金申辩之功。当然,有人说魏良臣“奉使无状”,很多资料都引用一句话,说魏良臣“再三叩头,哀求甚切”,金兀术才签订了《绍兴和议》。也就是说,魏良臣在使金中失掉了民族气节。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要看话的出处与情境,二要看历史事实。
       首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它的真实性如何?这句话是魏良臣第二次出使金营时,金兀术写给宋高宗的一封信里提到的。当时,金兵南下,越过淮河,想夺取江淮之间的土地。而宋朝廷几次派出的谈判使者没有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魏良臣出使金营,要求维持《绍兴和议》,而金兀术却提出把划淮为治改为划江而治,魏良臣坚决不答应,说,淮河是大宋屏障,它和江南相为表里,如果失掉了淮南,金兵就直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们就无法立国,因此,拥有江淮土地是我们的核心利益,决不能丢,划淮为治是谈判底线。金兀术见魏良臣态度坚决,就耍了个诡计,口头上答应魏良臣划淮为治,却在给宋高宗的国书里写成划江而治,想绕过魏良臣,直接逼迫宋高宗。魏良臣非常机警,说:“愿借所回国书一看。”魏良臣一看到国书与谈判所议定的内容不同,就坚决不接受。史书记载,“公固争之”,“金不能屈”,场面陷入僵局。并且魏良臣当着金兀术的面对副使王公亮说:“夫国家多难,恃吾侪出使者,盖欲办事也。倘此行不遂,大事去矣。”又私底下对王公亮说:“此事倘不遂,不过如苏武而已。誓不可退,庶几事之获济也。”果然,金兀术第二天再见魏良臣的时候作了让步,维持原来的协议。
       很显然,金兀术让步不是因为魏良臣“再三叩头,哀求甚切”,那么,金兀术为什么在给宋高宗的信里这么说呢?最大的可能性是:为自己的让步找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找一个台阶下。大家知道,外交主要靠实力。当时宋朝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一批主战派还在,宋还是有实力和金一拼。据有的史学专家推测,金兀术在谈判时曾要魏良臣带个口信给宋高宗,说要想和议成功,必须杀掉岳飞,可见金兀术比较忌讳岳飞,他也考虑到了双方的实力相当。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金兵南下,志在夺取江淮土地,难道会因为魏良臣叩几个头、哀求一下就退兵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金兀术说魏良臣“再三叩头,哀求甚切”是无中生有。相反,有资料记载魏良臣出使金营时,金兀术让士兵“挟手两旁,弓皆持满,刀皆露刃,森列相向”,而魏良臣“怡然自若,按辔徐行于其军中者凡二日。”可见,在第二次出使金营是没有失节的。
       那么,绍兴四年的第一次出使呢?
       《续资治通鉴》记载,出使前,宋高宗为了防止和议不成,曾对魏良臣说:“卿等此行,不须与人计较言语,卑词厚礼,岁币、岁贡之类不须较。”这里有一个词——“卑词”,也就是“低声下气地说话”。那么,魏良臣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在《魏氏家谱》里有一篇《资政殿学士赠光禄大夫致仕魏公行状》,里面说魏良臣“辞直而理顺”,就是说话干脆,道理通达。当然,家谱里的记载不能完全相信,可能有粉饰的成分。
       再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说的:“魏道弼参政使金人军中,抗词不挠。虏酋(实为聂儿孛堇),大怒,欲于马前斩之,挥剑及垂颈而止,故道弼头微偏。”说他不怕死,在死面前毫不惊慌。当时,韩世忠利用魏良臣出使金营之机,设伏袭击了前来偷袭扬州城的金兵,打得金兵措手不及。金兵统帅粘罕迁怒于魏良臣,“群兵凑前,举斧以刃向,欲置之死地”,结果,魏良臣“抗词不挠”,得免。
       当时,考功郎中魏杞也说:“公……怡然受命,仗节出疆。白刃交乎前,而开陈利害愈力,率成和。”在白刃面前,慷慨陈词,分析利害,最终谈妥和议,完成使命。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朝廷有人说他“奉使无状”呢?因为当时魏良臣出使的时候是主和派朱胜非主政做宰相,等到出使回来宰相早就换成了赵鼎(所谓“旧相去国”),赵鼎是主战派,反对和议。所以魏良臣一回来就去拜见赵鼎的时候,赵鼎冲口就是一句:“金人如何放得公回来?”也就是怀疑他在朝廷允许的范围之外还有一些卖国求生的行为。魏良臣把经过陈述了一番,赵鼎不听,眼睛始终看着屋梁。魏良臣就愤愤地说:“如相国欲加之罪,愿请一剑而死,亦快矣。”赵鼎听了自知理亏,就暗中叫一个吴姓的郎官去套魏良臣的话,结果,魏良臣什么也不说,赵鼎就指使人上奏皇帝说魏良臣出使金国失节。可是宋高宗没有相信,因为当时他派魏良臣去的理由就是“魏良臣向来奏封剳子,颇有气节,宜克此职。”就是平时就看出魏良臣是个有气节的人,他不会失节。
       我们就魏良臣两次使金的历史记载来看,他没有失节,其实就魏良臣的个性来推测,失节的可能性也不大。那么,魏良臣有怎样的个性呢?魏良臣的个性与品质,我把他归为五个方面:
       一、事亲至孝,割股救母。魏良臣19岁在建康郡府学读书时,他的母亲林氏病危,无药可医,魏良臣接父亲书信后,连夜赶回家。听说人肉熬汤可以治好母亲的病,他就偷偷的在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下来熬汤给母亲喝。这种事情现在看来虽然荒唐,但在当时却得到了所有人的称赞,认为是一种至高的孝行,传诵一时。曹操曾经表达过一个意思:至孝的人,也一定能够至忠。中国封建时代以孝治理天下,通过从小培养孝心来培养对朝廷与皇帝的忠诚。年青的魏良臣可谓事亲至孝,至孝之人难以失节。
       二、舍身为国,忠于朝廷。魏良臣两次出使金营都在两国交兵的危难之间,人人都认为去而难还。当魏良臣出使归来后,宰相赵鼎不敢相信他能够顺利回来,质问他“金人如何放得公回来?”但是,魏良臣毅然前行,他“知有国而不知有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金兵,使他能够全身归报。这里再举一例:为太学生陈东伸冤。当时太学生陈东上书宋高宗,一是指责宋高宗不应该罢免李纲丞相,二是指责宋高宗不应该当皇帝。宋高宗一怒之下就杀了陈东,史书上说叫“弃市”,就是曝尸街头。这是宋高宗第一次杀人(第二次杀张邦昌等汉奸,第三次杀岳飞等)。面对此事,整个朝廷鸦雀无声,魏良臣时年二十八、九岁,是丹徒尉,就冒死上书宋高宗,认为祖宗成法(宋太祖立下“誓碑”,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北宋历代严格执行太祖誓约,只有宋钦宗开了一次杀戒,杀了奸臣王黻、朱勔、童贯。宋徽宗还认为“不祥”,被俘后派人专程要宋高宗引以为戒,并重申太祖誓约。)不应该杀上书言事之人,但既成事实,就应该安葬陈东,为他正名,并抚恤家人。这个奏章一下子轰动朝野,“天下高其义”。后来,宋高宗采纳了魏良臣的意见,让人去祭奠陈东,追封陈东的官职。
       三、刚正倔强,不附权贵。左宣郎太常博士何偁说魏良臣“指陈利害,议论持正,生死靡它”,提起意见来不顾生死,不避权贵。这一点在和秦桧争论释放流人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
       四、能言善辩,机警过人。魏良臣死后赐谥“敏肃”,尚书省在解释的时候说“应事有功曰敏,执心决断曰肃”,而魏良臣正是能言善辩,机警过人,“周于待物练事”,完成了朝廷交给的艰难任务,所以谥中着一“敏”字。在魏良臣两次出使金营的过程中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丢了身家性命,遑论完成使命。但是,魏良臣在这凶险中,反复和粘罕、萧揭禄、李聿兴、完颜昌、金兀术等辩论,成功完成使命。
       五、官欲淡泊,不事钻营。魏良臣的一生,曾经多次辞官,或者要求“丐祠还乡”,或者要求外调,他不愿意在这个被秦桧等人弄得乌烟瘴气的朝廷任职。他曾经写诗追慕戴叔伦,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魏良臣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众多优秀品质与道德的封建士大夫,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朱瑞熙先生说:“不必对魏良臣作‘忠臣’或‘奸臣’的绝对评价,可以对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近年,高淳文物保护研究所参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给魏良臣六个字的评价:坚守民族气节。这个结论是中肯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魏良臣曾写有一首吊屈原的《泊汨罗庙》诗:“清白声华正直风,数千余载誉增隆。侯封忠洁缙绅外,庙立汨罗烟霭中。新宇有功修已顿,旧碑无字读难穷。他年我若官湘楚,愿採遗言问钓翁。”诗中高度评价了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追慕之心,而魏良臣自己的“清白声华正直风”也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

       

       参考资料:
       1、《宋史》(元 脱脱)
       2、民国《高淳县志》
       3、光绪《溧水县志》
       4、光绪《宣城县志》
       5、《至正金陵新志》(元 张铉)
       6、《续资治通鉴》(清 毕沅)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 李心如)
       8、《老学庵笔记》(南宋 陆游)
       9、光绪《净行寺魏氏宗谱》
       10、《简明宋史》(周宝珠 陈振主编)
       11、《答陈普生先生的一封信》(朱瑞熙)
       12、《范成大年谱》(于北山)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