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杨绍伊研究经方成绩斐然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不论是对中医文化,还是中医学术皆有深刻影响,其中《考次汤液经序》是篇典雅的古文,为研究仲景医学别开生面。该书发行量很少,已很难寻觅,今有幸借钱超尘老师珍藏一睹为快,感弥足珍贵。读其书似感杨绍伊先生在清晰地讲述着经方形成过程,看到经方发展历史。
       值得称赞者,是以特有文学知识考证《伤寒论》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是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值得商讨者,杨绍伊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伊尹汤液经》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论》中。又分析《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证之,把条文分成:伊尹汤液经原文、仲景论广、仲景遗论三类,,即其所撰《伊尹汤液经》一书。书中凡认为属《汤液经法》原文者顶格写,凡属仲景论广者,低格写,凡属仲景遗论(由其弟子整理加入)者,低两格写,即本书的特点。书中值得称赞者多多,今只就有关病位和六经的资料分析之。
       六经提纲是仲景所集成
       杨绍伊在卷一全篇,展示商代已存在的六经(三阳三阳),主要内容提要如下:
       太阳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2条,仲景论广者2条,遗论者5条。
       阳明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6条,仲景论广者4条;遗论者10条。
       少阳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3条,仲景论广者5条,遗论者1条。
       太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2条,论广者2条,遗论1条。
       少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7条,论广者16条,遗论者9条。
       厥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2条,论广2条,遗论1条。
       从杨绍伊所撰《伊尹汤液经》卷一看,三阴三阳六经在商代已存在,《汤液经法》原有其名称及内容,但是没有现代所熟悉的六经提纲,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这六个提纲在《伊尹汤液经》列于每经内容最后,且低两格写,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厥阴病条上有“师曰”二字,以说明此是仲景弟子整理加入,六经提纲是仲景在其晚年才高度概括的理论,说明张仲景结合临床不断论广、总结、完善经方理论,把六经提纲置于首条,撰成《伤寒卒病论》,几代人付出了艰辛地努力。从而看出,杨绍伊以经学研究经方成绩斐然。
       证实了仲景加入半表半里理念
       杨绍伊在其首卷,展示了有关病位理念和主方表,该书卷首一段记载至关重要:
       “叔和撰次既明,《汤液经》书即出,析而观之,《汤液经》文辞质实,记序简显,发语霜临,行气风迈,殷商文格,此属一家,全经百七十九条。而汗吐下利温之诸法具详,主方二十有二……叔和撰次,其书实不可废,盖因其撰次,然后《汤液经》一表二里之法以明。所谓一表太阳是也,二里阳明少阴是也,《汤液经》虽分六经属病,实止一表二里三门……”
       原《汤液经法》的病位只有表、里,而没有半表半里,这是探明《伤寒卒病论》以前的六经和《伤寒卒病论》中的六经实质的关键。卷首和主方给了我们宝贵提示,使我们看到了经方发展的过程:
       其一,《汤液经法》无半表半里理念:仲景以前的《汤液经法》书中病位概念,只有表、里理念,无半表半里理念,治疗所用八法只有汗、下、吐、利、温,而无和法。这一点又确证于史书的记载,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说明东汉以前的经方医学,以八纲辨证,其中病位概念只有表里(浅深、内外),而没有半表半里概念,《汤液经法》成书于东汉前,故也没有半表半里概念,治疗大法无和法。这说明杨氏以经学考证经方符合当时的现实,总结、考证是很客观的。
       其二,仲景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从杨氏所撰《伊尹汤液经》书中,可以清晰看到,仲景创建半表半里理念的证据。如卷二的有关小柴胡汤的论述,杨氏把小柴胡汤写于卷二病可发汗篇,前有“太阳中风,往来寒热,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赵开美本为第231条)及“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赵本第231条)皆顶格写,列为《汤液经法》原文,其下“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坚,其脉细,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沉亦为病在里,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于里,此为半在外半在里,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大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赵本为第148条)低格写,列为仲景论广,这样清晰地看出,是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亦因而有了和法的治疗。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