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浅谈《本草秘录》对方剂学的贡献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作者:崔德芝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济南,250011)

       

       《本草秘录》又名《本草新编》(以下简称秘录》),成书于康熙年间,署名陈士铎著。作为一部中医古籍孤本,目前对著作者仍有疑议。但该书关于中医“七方”、“十剂”等方剂理论和中药性能的独到阐述和见解,对方剂理论研究者和中医药初学者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试作浅述如下。
       一、尊重古训,而不泥古,系统总结“七方”、“十剂”学说
       据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所载金以谋序略和作者本人于《秘录》“凡例”中所言,《秘录》的编著动机,首先是整理历代《本草》,“上探羲皇,旁证仙真,寤寐通之”,“发明《素》、《灵》秘奥,绝不拾世间浅庶。”故陈士铎尤为尊崇岐伯之说,对“七方”、“十剂”的论述,每将岐伯之言列于章首,并作为每条方、剂内涵之宗;同时陈氏也将“七方”、“十剂”作为指导临证组方的基本理论核心,虽辨析质询而不离其宗。但在具体的论述中又表现出极大的辨证灵活性,如“大方不多用药,终难为大方。不知大方之意,在用意之大,不尽在用药之多也”。“泻剂所以治闭乎,抑治开乎?,不知泻剂开、闭俱可用也”。等等,均宗古而不泥古,从而对“七方”、“十剂”学说进行了系统而公正的总结。此外,《秘录》还增录了“辟陶隐居十剂中增入寒热二剂论”和“辟缪仲淳十剂内增入升降二剂论”,并进行了辨证分析和驳议,增强了其尊崇“七方”、“十剂”的合理性和论述的深刻性与广泛性,提高了《秘录》的鉴赏价值。
       二、略人所详,详人所略,对传统理论解惑释疑
       金以谋序略云:该书“略人所详,详人所略”,陈氏也在“凡例”中说明,历代《本草》诸书“惟七方、十剂之义,尚多缺略,所以畅为阐扬,更作或问,或疑附后。”《秘录》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和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本义的阐述,尊古训而文字简练,而对其变通、理解和注意事项的说明,均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问题、诘问,再作解答或辨析。如“急方不救争,又将何救之乎?急病缓治者,非方用缓也。于急方之中,少用缓者,以缓其太急之热;非……绝用缓药,以缓其不急之机也”。以滑法治涩,而涩仍不解者,岂别有治法乎?曰:夫滑之法虽尽于三,而滑之变不止于三也”。这些都是对临证组方应用的具体指导与解惑释疑,是其前诸《本草》未详及者,这也正是《秘录》力求达到的深度。
       三、权衡取舍,繁简得宜,在历代《本草》中独树一帜
       陈士铎在《秘录》编撰中,不仿效前人《本草》的体例和习惯,大胆权衡取舍,“前人考核精详,无容再论”者,多不涉及。在方剂理论的探讨方面,重点围绕“七方”、“十剂”展开,而不叙及其它方面;在选取药物方面,“药味无多,而议理详尽”,“即或气味峻烈,损多益少,与寻常细小之品,无大效验者,亦皆屏弃”。“故畅抒独得,颇无格格之苦”。表现出对本草方药和方剂理论研究实事求是的科学与开放精神,故《秘录》有不同于诸代《本草》而独树一帜的风格,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当然,《秘录》自身也存在相对的局限性与不足,如过分崇尚“七方”、“十剂”的理论,虽多辨议,仍嫌机械;强调药物的取舍精选,也对一些药物的性能有所忽略,等等。尽管如此,瑕不掩瑜,《秘录》仍不失为一部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本草》专著,值得很好地学习和研究。
       注:本文引文均选自《本草秘录》,山西科学教育出版,1986年版。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