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三家医话》成书缘由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医文献杂志》     作者:刘红菊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摘要】  《柳洲医话》、《愿体医话》、《潜斋医话》是王孟英整理总结、评注简效方的合刊医书,合称《三家医话》。《柳洲医话》是辑《续名医类案》中魏之琇按语以及附方,加以评注而成。《愿体医话》是收录急救小方的医书,根据清代史搢臣原著、俞桂庭增补的《愿体集》,加上王孟英本人心得体会编撰而成。《潜斋医话》主要收录了民间单方验方、且是王氏亲自验证的得效方。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三部医书的成书背景、写作体例特点,亦对三部医书排列顺序进行探讨。
       【关键词】  柳洲医话 愿体医话 潜斋医话 王孟英
       《三家医话》是由清代名医王孟英所编纂,包括《柳洲医话》、《愿体医话》、《潜斋医话》,因这三部医书文字不多,内容精炼,主题一致,故自刊行之始就是合刊。清咸丰元年(1851)重庆堂刻,常用作点校《三家医话》的主校本[1]。其共同特点是皆以简效方为主展开医话。重视简效方的应用是王氏的一大特点,因为他认为:一病有一药可治,一证有一方可疗,常见有病者而难遇其方,有方者而不遇其病。他曾说:“吾意择一庙宇,书其门曰:施药不如施方。”王氏一生著作等身,而简效验方的收集整理是王氏著作的一大特点,《三家医话》尤其体现这一点。现将这三部医话的来龙去脉分析如下。
       《柳洲医话
       《续名医类案》取名源于明代医学家江瓘的《名医类案》,收集的是明清以前著名医家的医案。作者是清代魏之琇,字玉璜,别号柳洲,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魏氏一生贫困不振,但刻苦治学,常夜间废寝攻读医书,后终成大医。但因积劳成疾,渐不可治,年逾五旬而终。《续名医类案》乃其晚年著作,历经三载写成,还未及详审就离世。该书特点是所收医案不拘门户,不同学术观点并存。缺点就是编撰较为粗糙,且卷首无序无目,脱简舛误,尤难仆数。故《四库全书》提要称其“纲罗繁富,细大不捐”,认为其中部分医案记载“无药无方,徒以语怪,更与医学无关。如斯之类,往往而是,殊不免芜杂”。故提要称此书“编次尤未免潦草” [2]。
       王孟英阅览《续名医类案》后,认同该书临床价值,但认为成书太过匆忙凌乱,决定重新整理修订,历经数载,将原来的60卷本精简到现今的36卷,且目次顺序清晰。除了整理出36卷修订本,王氏还作了两项延伸工作,他发现医案记录中有不少方药,治疗疾病有效且药味组成简单,于是他将这类方药另册辑录;其二,针对一些医案、魏氏的观点,他有感而评。这两项工作导致《柳洲医话》诞生。可以说《柳洲医话》是由三部分组成。原文;针对原文的述评,列为“雄按”;辑录的有效验方。医话内容穿插其中。现举例如下:
       《续名医类案》原文:大中丞梁庄肃公亦血痢,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之故也。
       《柳洲医话》:血痢久不瘳,乌梅胡黄连、伏龙肝等分为末,茶调下。
       《续名医类案》原文: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幼科能遵吾言,造福无涯矣。此千古未泄之秘也,珍之贵也。
       雄按:大人亦然。小儿则脉候难凭,揣此尤为可据。
       《愿体医话》
       史典,字搢臣,扬州人,生卒不详,著有《愿体集》一书。王孟英的舅父俞桂庭收藏此书20余年,并在书稿上撰述自己的点评。
       王孟英出身于中医世家,其曾祖王学权是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其祖父、父亲都精通医学。可惜在王孟英年幼时其父就过世了,未得家传。王氏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家境贫寒,14岁时,立志学医,得到舅父俞桂庭的大力支持,俞氏并非业医,却喜读轩岐之书。在舅父的支持下,王孟英白天在盐行当伙计,晚上批览医书。3年之后,就开始为人治病,从此悬壶济世,可以说舅父是他学医指路人。舅父过世后,王孟英整理其遗物时,得到一本《愿体集》。当时王氏大致翻阅,此书记载多为急救之法,并有舅父参补点评之语,王氏因此书过于简略,而误为不全之本,就搁置一旁。过了20年,一位朋友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愿体集》原稿相赠,这才提醒王氏翻捡出舅父所藏的《愿体集》,两书相对,才知原文并无残阙,舅父仅删阴证一条。尤为可贵的是,舅父还增补不少精妙之方。于是王孟英又重新详读此书,体味舅父所言,激发他补写按语,以《愿体医话》为名付梓。
       《愿体医话》也由二部分组成:开篇是医话十二则,以后皆为急救小方。撰述内容分三方面:史搢臣原文;俞桂庭按语;王孟英按语(不多,或可有之)。现举例如下。
       原文:人知参能补人,不知亦能害人。贵介之家,平日淫欲,事所时有,一当病发,即疑为虚,重投人参,大寒大热俱伏在内,始而以参治病,既而用药治参,病可治,参难治,是两病也。虽有扁鹊,莫措其手,慎之慎之。
       俞桂庭曰:药之弊,莫甚于参,富贵人之不死于参者鲜矣。史君之话,可谓洞见症结。
       例如有关解砒霜毒之文字。
       原文:粪清灌之最妙。真绿豆粉、净黄泥各四两,俱细筛,生鸡子清九个,三共一处,以浸绿豆冷水和稀服。若有黑羊血,再合碗许更妙。凡服砒之人,不可令其睡卧,恐毒流四肢难治。愈后百日后,忌烟酒、姜、椒、煎炒一切辛热之物,方无后患。
       俞桂庭增补:南天竹子四两,擂水服之立活。如无鲜者,用干子煎汤冷服亦可。或以防风一二两,煎汤浸冷灌之。
       《潜斋医话
       为何起名“潜斋”?还与其舅父俞桂庭有关。当王孟英立志学医时,舅父为了鼓励他,嘱他“潜心学问,勿以内顾为扰”,并为他的书房起名“潜斋”,故后世也称王氏为潜斋。《潜斋医话》就是王氏收集整理的得效方以及一些医话。
       《潜斋医话》是王氏个人临证心悟,有不少王氏独到的见解。分为两方面内容,先为简效方,后为医话9篇,并有续医话医方12篇。简效方有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疾病药方,都是王孟英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总结出的效验方,方简药少,少者仅一味,多者十几味,而十几味的方药多是泡药酒或制丸剂用。如“杨素园大令曰:瘰疬、乳岩二证,最称难治,余购得一秘方,屡经试验,伏潜斋刊以传世……方用……其疔自拔,百试百中。”医话部分涉及面较广,有具体病案如 “瘰疬入乳岩疔疮秘方”、“刺痧法”;有对前人观点的反驳,如“成方弊”、“辨《指南》十六条”;还有补充《柳洲医话》、《愿体医话》之不足,如“论《续名医类案》”、“夏月伤寒略”;有对为医之阐发,如他认为,“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岳忠武以八百人破杨么十万;不善用兵者,赵括以二十万人受坑于长平。噫!是非才、学、识三长兼具之豪杰,断不可以为医也。”至今读来,仍有启发意义。
       阅读《潜斋医话•序》后,读者会有感觉这更像是《三家医话》的总序。因为三部医话完成并出刊的次序依次为:《柳洲医话》、《愿体医话》最早,为咸丰元年,《潜斋医话》晚于前二者,完成于咸丰三年。《柳洲医话》、《愿体医话》都是针对别的医家的著作辑录整理而来,而《潜斋医话》是王氏亲身临诊得来的效方以及临证体会,更能体现王氏临证思想。此序虽名为《潜斋医话》而作,实为三家医话总序。故《潜斋医话》虽成书最晚,却列三家医话之首。
       【参考文献】
       1 盛增秀主编.王孟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2 清•永 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5.6:879.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