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从长期低热验案看东垣方魅力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07.09.26  总2805期)     作者:鲍正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升阳散火汤治低热案
       崔某,女,43岁,工人。
       2006年6月9日,天气较热,在外工作一天回家后,从冰箱里取出冰块化成水喝下,尔后又喝热开水,约2小时后即发高热(40℃),经用抗生素、抗病素口服液、三九感冒灵胶囊等治疗一周,高热渐退,但留有低热(37.2℃~37.5℃)迟迟不能退去,即赴江苏省某医院进一步检查:二便常规及血液分析、抗“o”、血沉均正常范围。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摄片报告两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肝、肾及甲状腺功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结核菌抗体检查均为阴性。心电图亦无异常。B超检查提示:1.肝脏光点增粗,胆壁毛糙。2.子宫小肌瘤。似与本案低热无涉。对症治疗,先用小柴胡冲剂、藿香正气胶囊、银翘解毒片、抗生素静脉滴注等治疗月余,仍未奏效。患者要求出院。出院后,低热依然如故。经人介绍,延诊于我。
       2006年8月30日初诊:低热不退近3个月,发热每于每天下午2:00~4:00尤为明显。自觉肌热表热,四肢皮下灼热,如虫爬行。其热似从骨髓中出,热如火燎,扪之烙手。不恶寒,不出汗,无关节酸痛。头昏乏力,胃脘部隐隐疼痛,口苦,饮食呆滞,睡眠欠安,大便正常,小便微黄。舌苔薄腻微黄,脉细弱略数。辨证属中医火郁证。此乃脾胃虚弱,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所致。治宜升阳散火、益气和胃法,用李东垣升阳散火汤加减治之。处方:
       升麻6g,柴胡10g,荆芥防风各10g,葛根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太子参10g,陈皮6g,法半夏10g,茯苓10g,白豆蔻3g(后下),焦神曲10g。5剂,水煎内服,每次约350ml左右,一日1剂,一天2次。
       2006年9月4日二诊:药后微微出汗,自感周身舒坦,肌表发热、四肢发热大减,虫蚁爬行感消失,扪之已不烫手。测体温:早晚均36.9℃,下午3:00为37.1℃~37.2℃。胃痛缓解,饮食增加,二便正常。睡眠仍不佳。舌苔渐化,脉趋平和。上方有效,勿用更张,原方加茯神10g,以增健脾安神之功。再5剂,煎服法同上。服毕,低热退清,遂告愈。
         本案为内伤火郁证,非外感也。缘由脾胃虚弱,又饮食不慎,过食冰冷之水,之后又饮热开水,冷热不均。以后又继用苦寒之剂治疗,更损脾胃,冰水和苦寒药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使阳气不能上行阳道,入心贯肺,充实皮毛,以致本为营卫卫外之处,变成郁火(阴火)充斥之地,郁火盛于肌表而不能发泄,故肌热表热,四肢皮下灼热,小便色黄。脾胃损伤,元气不足,则头昏乏力,胃中隐痛,饮食呆顿。郁火上扰心神,故睡眠欠安。舌苔微薄黄腻,脉细弱而数,皆为中虚郁火之病理反应。治宜遵《内经》:“火郁发之”之旨,用东垣升阳散火汤加减治之。方中柴胡以发少阳之火。升麻葛根以发阳明之火。防风荆芥以发太阳之火。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故能升举阳气,使脾土之郁遏得以发越,肌表之郁热亦可解除。太子参、炙甘草白芍补脾益肺,寓补于散。与前药相合,则升阳药又能行甘温之味上行,使元气充实,皮毛阳气得卫外而为固,这样就成为标本同治之剂。诚如东垣所云:“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未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这种用升阳祛风药治疗内伤火郁证的方法,是东垣的一大发明,有别于一般辛温解表药的运用。同时,太子参、炙甘草白芍为伍,还可益气柔阴,缓急止痛。一方面防止升散太过,另一方面扶正补其虚。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与白豆蔻神曲为伍,悦脾醒中,和胃消食。合而观之,该方具有升阳散火、补脾益气、和中醒胃之功,与病证颇相吻合,故获效较捷。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低热案
       张某,女,37岁,工人。
       1997年7月19日初诊:低热(37.5℃~38℃)不退3个月,每天午后发作。有大便泄泻史5个月。大便稀溏,日解1~2次。形瘦神萎,纳谷呆滞,头昏乏力。1.血常规无异常。2.大便常规检查:黏液夹有不消化食物。3.X线摄片:无异常发现。经用抗生素、多酶片及中药葛根芩连汤、藿香正气丸、健脾丸等治疗,效不显,来我处就诊。患者现面色萎黄,精神困顿,发热(37.8℃),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黄腻,脉细弱。良由脾虚失运,阴火(湿热)上冲所致。治拟补中升阳泻阴火法,用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之。药用:
       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葛根10g,升麻6g,柴胡6g,川连3g,炙甘草6g,陈皮6g,法半夏10g,焦楂曲各10g,先后共服15剂,低热、泄泻均愈,纳谷增加。随访3年,一切安好。面色红润,形体渐丰。
         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故大便稀溏。日久则生化之源匮乏,故面黄形瘦,头昏乏力,精神困顿,舌淡细弱。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元气虚弱,荣气不能升发、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而变成湿浊之邪,乘于肾间,而又闭塞其下,滞留不去,化为阴火,阴火逆而上冲,乘其胃土,薰于心肺(胸中),出现内热即低热的证候。阴火愈盛,元气愈虚,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低热长期不能消退。舌苔薄黄腻为阴火(湿热)上冲之反应。故用党参黄芪白术、炙草、升麻柴胡葛根益气升阳,所谓“辛甘温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从根本上解除低热、泄泻之因,配用黄连泻阴火。用陈皮半夏山楂神曲和胃化湿。与黄连相合,则又有清热化湿之功。这样标本兼治,与病证相合,故获效较捷。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