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试论沈括对中药理论的贡献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作者:黄芝蓉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泉塘人,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32岁考中进士,历任乐海等县县令、司天鉴、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龙图阁学士等职,从事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正如汤修年教授在《梦溪笔谈•跋》中所志“括学术浩博,文艺深长,经史之外,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卜诸家,无不通练,皆有论著。”
       沈括虽非以医为业,然其对于医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自32岁以后“始有意于养生之说”,晚年更是致力于医药学的研究,在《梦溪笔谈•药议》和方药专著《良方》中对药学方面的论述十分精辟,多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很有独到见解,自采药、用药和辨药均有论述,本文就其中有关的内容作一归纳。
       1采药时机
       《神农本草经》云,药之“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说明中医学历来重视药材的采集时间、出产地域等对于药物质量有影响的因素,如采不适时,或采自非最佳生长环境,对于药物的功效有很大的影响,沈括认为应根据不同植物、动物的药用部位和出产地域决定采集时间。
       1.1根据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药时间一般来说,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规律,沈括认为,应根据不同的药材生长特点和用药部位决定采集时机,对古人限定的在农历二月、八月采药的做法,认为“此殊未当”,因“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此时采摘仅“采药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一般来说,农历二月、八月均是植物生长的大转折时期,二月草木正孕育新芽,其精汁需从根部流向树梢以供新叶萌发;八月叶尚荣,果实亦处于成熟季节,精汁既要营果又要养叶,其有效成分分散,故于根、于叶,都不是最佳采集时期,即使是用果亦有不同果实的不同成熟时期。故其最佳采集时期,当视植物的生长情况,“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 (放)时;用实者,成熟时采,皆不可以限以时月。”他提出的这一采药原则,可以说适用于所有的植物类药材。现代药学理论亦支持这一观点,同一味药物的同一个药用部位,不同的采收季节,质量确实存在差异,如洋金花叶6~8月采,其有效成分生物碱的含量为0.28%~0.30%,而9月采者生物碱的含量则降至 0.14%,证明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不同药用部位来决定采集时间是有其内在根据的。1.2根据不同产地决定采集时间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拔高低、南北方向不同,则其土性、气候、温度、湿度、光照均不同,直接对植物的生长周期产生影响。沈括亦观察到“土气有早晚,天时有衍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梦溪笔谈•药议》)山上与山下,海拔高度不一,则各种环境因素不同,平川春天气温回升早,海拔高度越高,气温则越低,越不利于植物开花结果。南方与北方,南国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夏长冬暖,终年无雪,虽时值仲冬最低气温仍可在零度以上,对各类植物生长无影响;北国则寒冷季节长,朔风冻雪,气候干燥,最低气温达 -30℃~-40℃,甚至更低,秋天刚过则万物凋零。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接受日照时间不同,则生长周期不同,如菊,“北方随秋之早晚,大略至菊有黄华乃开,独岭南不然,至冬至乃盛发,岭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独开后”(《良方拾遗•卷上》),现代研究可以证实此说确有道理,如有人[1]对银杏叶的研究证实,济南产银杏叶其有效成分总黄酮醇甙的含量以4月份(相当于农历三月)和8、9月份(相当于农历七、八月)采集者为最高,其余时间均低;而郯城至 11月(约农历十月)银杏树叶仍为绿色,树叶中总黄酮醇甙的含量亦以此时为最高,证实南方北方由于气候、季节差异,同一味药物最佳采集月份不一致。
       沈括关于不同药用部位、不同产地决定药物采集时间的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再结合现代药学理论指导采药,则可使药物的采集时期真正达到最佳时月。
       2药物功效
       2.1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不同出自同一植物或动物的不同部位,其功效可以有很大差异,甚至出现相反的功效,沈括对此也作了深刻的论述,如《梦溪笔谈•药议》言:“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主疗各别,推此而言,其根、苗盖有不可通者,如巴豆能利人,唯其壳能止之,甜瓜蒂能吐人,唯其肉能解之……悉是一物,而性理相反如此。”并例举鹿血不能取代鹿茸的道理:“有刺糜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耳,大误也,……凡含血之物,唯肉易长,其次筋难长,最后骨难长,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唯糜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凡骨之顿成,生长神速,无甚于此,……此骨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岂可与凡血为此哉。”
       临床应用中,同出自一物而功能不同者还有许多,如桑,其果实(桑椹)专长滋肝肾,养阴血,对于阴血亏虚之目暗耳聋为常用之药;其叶(桑叶)主发散风热,清泻肝火,常用于风热表证及肝火上炎之目疾;其根皮(桑白皮)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三者之中,一补肝肾,一泻肝,一泻肺,功效完全不同,临床应用不容互相取代。又有麻黄功能发汗解表,风寒表实之身痛无汗者非此不能散,而麻黄根则为收敛止汗要药,一切自汗盗汗之症非此不能敛,一散一敛,性能完全相反。可见沈氏之说不谬也。
       2.2药材生长时期不同,功效不同沈括认为,药材在不同生长时期,老嫩不同,药用功效亦不同,故凡药均需采集适时,如谓“凡用茸无乐太嫩,世谓之茄子茸,但珍其难得耳,其实少力,坚者又太老,唯长数寸,破之肌如朽木,茸端如玛瑙红玉者最善。”又谓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之用金樱者,待其红熟时取汁熬膏用之,大误也,红则味甘,熬膏则全断涩味,都失本性,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此诚高见也,临床上常采集不同时期的药物以供不同病情之用即是这个道理,如陈皮青皮,均为芸香科植物柑橘的果皮,陈皮(成熟橘皮之陈久者)入脾、肺经,功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疏中略带补益;青皮(未成熟果实之果皮)入肝、胆经,功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临床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实证而毫无缓冲之性可言。又如同为枳之果实,未成熟幼果为枳实,功能破气消积,消痰除痞,常用于胃肠实热大便秘结等实邪壅积之证;成熟果实为枳壳,功能理气消胀除满,主用于胸膈胀满之证而无破气伤正之虞,正如《本草衍义》云:“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和而缓。”可见药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确有不同的疗效,大凡用药者皆心知肚明,然论理者甚少,沈括能如此深谙,并从理论上补阙前人之所未发,则令人叹服。
       2.3药材产地不同,功效不同历代医家均重视道地药材,沈括亦认识到药材产地不同在质量上有差异,如其议枸杞“陕西极边生者……甘美异于他处”;议麻子 “海东来者最胜,大如莲实,出屯罗岛,其次上郡北地所生,大如大豆,亦善,其余皆下材”。现代药理学证实这一原因的产生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使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发生改变所致,如李惠芬等[2]对山西、宁波、辽宁、内蒙与河北5个不同产地的天仙子进行总生物碱含量分析发现,山西所产天仙子总生物碱含量最高,辽宁所产者最低。江维克[3]等亦发现不同产地的同一植物其微量元素特征有差异,证实了沈括“药之所生……秦越燕楚之相远,而又有山泽、膏脊、燥湿之异禀”可以影响药物质地的观点,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即可能是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品质优劣和功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3辨药
       药物质量之优劣,临床疗效之高低,除与采治有关之外,与药物的真伪更有关系。中药在应用中,常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良莠不分的情况,因而大大地影响了临床疗效。沈氏在《梦溪笔谈》和《良方拾遗》中,分别对胡麻、甘草细辛天麻、天名精(地菘)、南天烛、元精石、酸浆、苏合香乳香等药物进行辨识。如辨甘草,“《本草注》引《尔雅》云‘?,大苦,注: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茎青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非甘草也。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熟则角拆,子如小扁豆,极坚,齿啮不破”;又辨细辛,“东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又谓之马蹄香,色黄白,拳局而鰿,干则作团,非细辛也,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深紫,气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于椒。……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亦非细辛也。”均从别名、形态和性味特征等方面对多种药物进行了辨析,其意在提醒医者和患者注意识别药材特征,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
       参考文献
       [1]管玉民,等.气候、季节、树龄对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中成药,2000,22(5):368.
       [2]李惠芬,等.五种不同产地天仙子生物碱的含量分析.中草药,1999,30(8):582.
       [3]江维克,等.吴茱萸的道地沿革及微量元素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48.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