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伤寒补亡论》据祖本之探讨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中引了大量的《伤寒论》的内容,关于郭本引《伤寒论》所据之祖本,前人未见有系统考察者,有人以为其引书所据之底本为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为探讨郭本引文所据之底本,笔者将二书作了对校,现聊述如下。
       1郭本引文与林校本之不同
       郭氏在《伤寒补亡论》卷二“仲景辨脉法三十八条”中云:“今辨脉法中,虽有意相槎竍者,世以仲景之法,止此二篇,垂百世之师范,虽王叔和撰次,一字不敢妄易,仍旧次第录之,其问答皆仲景本文也。”并于卷四“太阳经证治上九十五条”中云:“自此以下,皆仲景本论,更不设问,恐滋繁言,其他书所言及有疑者,方设问答之,本论有仲景原答问者,则首曰仲景问曰是也。其次并依仲景本论,先后不复易云。”因此可知,郭氏录《伤寒论》文,在文序及条文分合方面,“皆仲景本论”,恐非有任意增删处,从而说明,郭本引文作为对校本是可信的。二本之异文情况如下。
       1.1正文之不同
       1.1.1有些异文属郭本引文较林校本增加的文字。如231条中,林校本“一身及目悉黄”,郭本引文“目”前有“面”字。又“不可下病”篇中,林校本“不往来寒热”,郭本此句后有“或寒而不热”五字。此类情况约有167处。
       1.1.2有些异文属郭本引文较林校本减少的文字。如“辨脉法”中,林校本“此为本虚”后有“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郭本无此十一字。又同篇,林校本“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郭本引文无“不战”二字。此类情况约有164处。
       1.1.3有些异文属二本文字有异。如“辨脉法”中林校本“水下百刻”,郭本引文“百”作“二”。又41条林校本“此寒去欲解也。”郭本引文“去”作 “气”。又“可发汗病”篇中,林校本“气从少腹上撞心”,郭本引文“少”作“小”,“撞”作“抢”。此类情况约有119处。
       1.1.4二本有些异文属通文。如104条林校本“下之以不得利”,郭本引文“以”作“而”,二字为通文。又393条,林校本“劳复者”,郭本引文“复” 作“服”,二字为通文。又“辨脉法”中,林校本“汗出如流珠者”,郭本引文“如”作“于”。二字为通文。此类情况约有39处。
       1.1.5二本有些异文属倒文。如“平脉法”中,林校本“生死之期”,郭本引文“生死”作“死生”。又245条,林校本“脉阳微”郭本引文“脉阳”作“阳脉”。此类情况约有29处。
       1.1.6二本有些条文次序有异。如“辨可吐病”篇中,“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有能吐者,宜吐之。”此段郭本引文在“宿食在上脘者”条后,林校本则在此条前。又“辨可下病”篇中,“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得,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郭本此条在“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条下,林校本则在此条4条之后。又“辨发汗吐下后病”篇中,“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间汗出者,属栀子豉汤。”郭本此条在“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和之愈”之后,复宋本则在此条22条后,次序相差较远。又“可发汗病”篇中,“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溺,腹满如哕者,不治”及“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二条林校本在“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条前,郭本引文则在此条的2条后。
       此外,林校本64条,郭本引文此条在65条之后;林校本174条,郭本引文此条移于178条之后;林校本312条,郭本引文此条则在313条之后;林校本 372条,郭本引文此条移于373条后;林校本85条,郭本引文此条在84条前,与林校本次序颠倒。约有10处条文排列次序不同。
       1.2条文之有无
       1.2.1林校本有,郭本引文无之条文。林校本之第5条、第9条有,郭本引文中无。又“发汗吐下后病”篇中,林校本“伤寒吐后,腹胀满者,属调胃承气汤证”郭本引文无此条。
       1.2.2郭本引文有,林校本无之条文。“太阴病”篇中,277条后,郭本引文中有“伤寒三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林校本中无此条。此条见于《千金翼方•卷九•太阳病用麻黄汤第二》及《金匮玉函•卷二》二十六页,但文中“三”均作“一”。《脉经》中亦无此条。
       1.2.3有些条文,林校本与郭本同篇中均有,但林校本在另一篇中重复出现,而郭本于同篇中并未出现。现略举数例如下。
       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葛根汤”条,林校本见于14条,无“宜”字“汤”后有“主之”二字,又复见于“可发汗者”篇,郭本引文虽见于14条,然“可发汗病”篇无此条。又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条,林校本见于24条,又复见于“发汗后病”篇,郭本虽亦见于“太阳病”篇24条,然“发汗后病”篇无此条。此类情况还有4处。
       1.2.4有些条文,林校本与郭本中均有,但郭本于另篇中出现,林校本却未于同篇中重复出现。林校本“太阳病脉证并治”均止于178条,但郭本却于此条后,还有三条。
       ①“病欲吐者,不可下。”
       ②“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③“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其中①条,林校本与郭本均于“不可下病”篇中出现过。②为郭本与林校本44条之一部分,③条为林校本与郭本131条及151条的一部分,后二条,郭本引文于太阳病篇已出现过,此处又复出现于太阳病篇末。类似的情况还有8处。
       1.3校文之异同
       郭本校语与林校本之校语,有以下不同的几个方面。
       1.3.1有些校文,郭本引文有,林校本无。如384条,郭本“转入阴必利”后有小字“一作吐利”,林校本无。又398条郭本“病人脉已解”下有小字校文 “脉,一作热”,林校本中无。又“辨不可发汗病”篇中“亡阳故也”,后有小字异文“一作濡而微弱”,林校本中无。又“可吐篇”中,郭本引文“以客气在胸中”,“气”后有小字校文“一作邪结”,林校本无此小字校文,此类例子较多,兹不繁言。
       1.3.2校文有异。即二本相同的条文下,有些校文有异。如“发汗吐下后”篇,郭本引文“其脉促”下有小字“一作缓”,林校本“缓”作“纵”。又同篇,郭本“不安”下有小字“一作循衣妄撮,怵惕不安”,林校本“循”作“顺”,余同。
       1.3.3有些校文,林校本有,郭本引文无。如“辨可发汗病”篇中,郭本引文“其小便清者”后无小字校文,林校本则有小字“一云大便清。”又同篇,林校本 “属调胃承气汤”后有小字校文“一法用小承气汤”郭本中无。又“辨可下病”篇中,郭本“汗”字后无小字校文,林校本此后却有校文“一作卧。”
       1.3.4郭本应用《千金方》、《千金翼方》、《脉经》等与《伤寒论》文相校,此部分校文为林校本无。如392条,郭本引文“眼中生花”后有小字校文“一作眵,千金翼加胞赤二字。”林校本作小字校文“花,一作眵。”
       2关于郭本祖本的探讨
       由上文可知,郭本引《伤寒论》文与林校本相校,有许多异文,虽然郭氏引书时可能有误写等情况,然由二本对校的结果看,郭本引文非以官定本为底本,其原因如下。
       2.1二本互有条文之有无。二本之异文,除有文字的增删、相异、条文排列次序有异外,尚有条文有无之不同。如有1条经文郭本有,林校本中无。如“伤寒三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林校本中即无此条。有3条经文郭本中无,林校本中有。有17条条文二本均有,其中6条条文林校本于别篇重复出现,而郭本于同篇中无,另11条条文郭本引文于别篇重复出现,林校本于同篇则未出现。此等异文似难以用误写来解释。
       2.2郭本引文中有“官本作某某”之语。详郭本于卷十中“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下有小字校文“一作汗之,官本及《脉经》皆全下之。”若郭本以官定林校本底本,则不会在校文中出现“官本”作某某之文,官本与《脉经》一样,当为对校本。按此所谓“官本”,当指由林亿等校定、官方刊印颁行之本。
       2.3林校本中某些文字以郭本中小字校文为正文。如“辨脉法”中,郭本文“脉沉涩弱伏一作弦微”,林校本“伏”作“弦”,后无小字校文,即林校本以郭本之校文为正文。又383条,郭本引文“吐利而复发热也,一作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林校本恰以其小字校文为正文。其后并无小字校文。
       2.4郭本中有大字与林校本中小字校文相同处。如110条,林校本“大热入胃”后有小字校文“一作二日内,烧瓦熨背,大汗出,火气入胃”,而郭本引文正作 “火气入胃”。
       2.5郭氏引录《伤寒论》的态度是认真的。详郭氏引文中有些小字校文,林校本中无,可知其应用不同的《伤寒论》传本作了部分对校工作。且亦应用《脉经》、《千金方》、《千金翼方》作了校对,并出了部分异文。这亦说明郭氏引录原文的态度是认真的,若非如此,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异文,与其作校对工作的目的相违背。
       由上可知郭本之祖本另有所据,而非以林校本为底本。考诸史料可知,宋时《伤寒论》传本众多,除《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所载《伤寒论》内容外,尚有《金匮玉函经》本、《金匮要略方论》之伤寒部分、《张仲景方》十五卷等,且林亿等校定《伤寒论》所据之众多十卷本,为其引文之底本,然限于资料,尚需进一步考证。
       注:《伤寒补亡论》采用1992年中国书店出版影印武昌柯逢时刻本,林校本采用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之《伤寒论校注》本,其中条文之序号采用1956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中的条文号。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