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从“牛溲马勃、败鼓之皮”说开去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倪项根(上海中医药大学)

       

       牛溲马勃、败鼓之皮,这两个词语出自韩愈的名篇《进学解》,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能把一些在别人看来没有用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
       
这多少和中医取类比像的思维方式联系到一起了。
       这种取类比像的思维让中医有了许多天才一般的发明创造,比如,提壶揭盖、釜底抽薪、增水行舟等,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被人诟病的不足和缺陷。
       自古以来,儒者通医。有一些没落的文人出于无奈参与到中医里来,把一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学变成了什么都讲“文化气息”、“文化特质”的四不像。
       有一本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说叶天士看到梧桐叶落,便联系到它有秋之萧杀之气,其性向下,于是就拿来治难产。本来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也就罢了,但作者却大言不惭地说这就是中医思维,现在的太多的中医师就是缺少这种思维,所以临床疗效不好。因此要大力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结论是对的,但推导结论的过程恐怕是大有问题,难道有秋之萧杀之气的树叶能治难产就是中医思维。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作者的某位女性亲属得了难产,他敢这样用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医学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这样信口胡说的。
       我想问的是,秋天绝大多数的树叶都会落叶,梧桐叶能治疗难产,那其他的树叶能不能治疗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有一位老师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中医说垂柳枝能治四肢关节的风湿痹痛,解释其机理是说,垂柳枝形同人的四肢,取类比像,所以就有这个作用。
       这样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
       但这不能否认垂柳枝确确实实有治疗风湿痹痛的功效。因为中医学的发展实际告诉我们,中医学绝不是先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然后才有了各种药物和方剂包括针灸、推拿的技术等。而恰恰相反,是有了这些药物和技术在治疗疾病上应用和积累经验以后,才慢慢找到这样一种取像比类的解释方法的。谁先谁后的关系千万不能颠倒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历代本草著作的传承中,有不少药物的功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或者说是不断得到修正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药物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的先人不断观察到一些新的东西,而对于原来记载的一些疗效无法得到验证,就是这样不断否定之否定,慢慢地,大部分药物的功效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说砒霜有大毒,那是因为在不慎接触或者有意使用的过程中,砒霜确实让一些人丢了性命。而决不是根据砒霜这个药物本身形态特征来推导出功效的。败鼓之皮验之于临床,如果确实有治疗鼓胀的功效,我们就吸收继承。但先贤早已发现它根本就没有这个功效,我们就不要再在这个“鼓”字上做什么文章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也就不难发现“提壶揭盖”法的发明创造到理论总结上升的过程。如果不是在临床上确实有不止一个两个这样通过开宣肺气而实际治愈了小便不利的病例,你就是把这种理论说得天花乱坠,对中医的发展又有什么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明白:这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对的,就继承,错的,就抛弃。尽管有的时候,个案不一定能代表全体,但许多个案的积累,它总是能无限趋近事物本身的规律。
       我以为,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本身没有错。但也不能太过强调中医的文化性。把中医文化当成了一个破箩筐,只要愿意,想怎么装就怎么装。什么东西都能强拉硬扯地胡乱解释一番,然后说这就是中医特色,这就是中医思维。其实就是一派胡言。
       前段时间,各派的力量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对传承千年的中医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所提到的中医一些负面的东西恐怕也确实值得我们这些中医人反思。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