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端午节的由来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食品与生活》 2006年 第06期     作者:薛理勇

       

       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叫作“端午节”(今年端午的阳历日期为5月31日),在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很多,其中比较主要的有裹粽子、划龙船等。先察时的“三闾大夫”屈原是楚国贵族,他立志报国无门,最后还被谗言陷害,投汨罗江自沉,他留下的《离骚》等诗歌影响了中国千年文坛。惺惺惜惺惺,屈原的才华被后人尊敬,屈原的不幸遭遇更引起知识分子的同情,两千多年来,诗人学者写过无数的纪念,缅怀屈原的诗歌散文,其中最著名者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到了宋代,有人撰文讲:当年贾谊赴汨罗江吊唁屈原,在江边夜宿时,梦见屈原前来相会,屈原喟托贾谊说:我投江后已在水下化为神,日子过得还不错,只是每年五月五日我的忌日,前来吊唁我的人往江里扔下许多祭米,这些米一进入江中就流散了,成了鱼儿王作的美餐,我一点也享用不上;托你转告世人,以后祭祀我时,以菰叶襄黏米,再以五色线扎紧,扔入江中,这样的祭品才轮得到我享用。干是,五月五日节日的裹粽子,划龙船均被印上了屈原的圣迹。
       可是在宋代以前,关于五月五日的风俗一点屈原的影子也找不到,所以,智者大多以为,端午与屈原之间的关联,是宋代以后的附会。
       司马迁的《史记》,王充的《论衡》等古籍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战国时期的故事:战国时代的齐国宰相田文是大将田婴的儿子,他封于薛,称薛公,号孟尝君,他家里养食客三千,被后人尊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的生父田婴认为“五月子,常为户同,杀其父母”——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儿子是不祥之物,因为“五”与“忤”、“户”、“恶”谐音,他将成为父母的克星,对父母不利,叫他的老婆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他的老婆不肯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但又不敢违背夫命,就把儿子偷偷地送到外面,暗中抚养成人。想不到这位“五月子”不但没有“杀其父母”,而且成了叱咤战国的风云人物。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关于“五月五日”习俗的记录——他可不是一个好日子。
       《荆楚岁时记》中讲:“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帝京岁时纪略》中讲:“五月不迁居,不糊窗棂,名曰恶五月”。而葛洪的《抱朴子》讲得更离奇,说五月五日那天夫妻不能同房,最好分房而睡。在宋代以前的著录中——五月五日不但与屈原无关,而且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恶五月”。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讲: “京师市麈人,以五月初一日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这是把五月五日叫作“端五(年)”的最早记录,《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端即开始、最初的意思,农历五月是进入夏季的第二个月,接下来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热,逐步进入炎热的盛夏。这样,我们可以作如此的理解,古人把农历五月作为盛夏开始的第一天,叫作“端一”,五月五日是第五天,被叫作“端五”,后来又写作“端午”。
       古人对数字总是揣着一种神奇和神秘的心理(今人也免不了俗),由神秘的数字而引申出来的“理论”和事象被叫作“术数”。以《周易》为代表的术数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之“阳数”,它代表一切古人以为属于“阳刚”的事与物,阳数中又以“九”和“五”为“极阳”,皇帝才够格称“九五至尊”;偶数二、四、六、八称之“阴数”,它代表一切“阴柔” 之事和物。术数理论强调“阴阳柔合”,二阳相逢为“冲”为“克”,而五月五日就是二阳相逢,这一定不是好日子,所以“端午’也被讲作“端阳”。
       到了宋代以后,端午的节日活动越来越多,高承《事物纪原》中讲:
       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故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即为门户饰, 以难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令人以约臂,相承之误也。
       五月是盛夏的开始,人们将受盛夏之考验,古人认为桃木有驱妖避邪的作用。早在汉朝,人们就用五种颜色的丝带串连桃木印挂在门上,阻止和驱逐妖魔鬼怪闯入室内。到了宋代,人们只用红色线挂在门上,叫作“百索”,而更多的人又将这种线直接系到手臂上,作“贴身防卫”。这种风俗在清朝仍十分盛行,不过它已被叫作“长命线”。《清嘉录》中讲:“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命线’。”当时人作《长寿线》诗曰:从来遭物最多情,修短还凭玉指衡。五彩同心延百寿,一线缠臂订三生。黄金不买前身慧,青史难逃再世名。儿女自痴侬作达,升沉无用访君平。
       五月五日系“长命线”的风俗在部分农村仍有发现,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早已不见踪影了。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在历法上是月份与日子中的两个“五”相逢,而在古代的术数家们则视为“二阳相逢”,确实是一个凶险的厄日。中国人深信“以毒攻毒”的灵验,五月是毒月恶月,必须用人们认为最恶毒的东西才能战胜恶毒的端午,祈祷平安吉祥;蛇虫百脚是最恶毒的东西,在五月五日“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虫,谓之‘五毒符’。”(《清嘉录》)也有的地方干脆把“五毒”做在衣服上叫作“五毒衣”,它的作用犹如今天的“防弹衣”,可以抵挡“强枪利炮”的射击。记得清代有人作《五毒符》诗,特别好玩,抄录如下:
       跂跂脉脉缘善壁(壁虎),
       蜿蜿虵虵斗凤疾(蛇),
       周身百足疆扶持 (蜈蚣),
       密纲千丝巧罗织(蜘蛛),
       庞然独踞中央坐(蟾蜍),
       四虫幺黁一虫大,
       可怜乙骨走群妖,
       留向午时作奇货。
       记得1989年时我准备筹划一个关于中国风俗的大型展览会,花了很长的时间到全国各地采风,在西安的某一旅游点看到一个摊上挂着“五毒衣”,形制与古书上描述的相差无几,于是就买了几件,以便在展览会上使用。回到上海后不久,竟然在上海城隍庙的商店里也挂着这种“五毒衣”,原来,“五毒衣”已被开发成了一种旅游商品,据说还颇受“老外”们的喜欢。
       五月是 “毒月”,是潜伏已久的怨魂野鬼外出肆虐之期。在古代中国,“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是捉鬼的能手和专家。于是,“五日,道士折红,黄色纸,画天师像,为避恶灵符,分送檀越”,书坊也利用了这个节日,印制张天师像上市供应,真如古人诗中所讲:
       研将来墨任鸦涂,春蚓秋蛇认得无?
       但乞人施五斗米,全家饱食仗灵符。
       人们深信“张天师捉鬼”的传说和故事,不过,也有人家在端午日贴了张天师图后,感到这灵符并不见得灵验,人们仍有一自圆其说的自嘲讲作“张天师被鬼迷”,而上海人则讲“鬼迷张天师”。“鬼迷张天师”也是今沪语口语词汇,一般可以理解为——利令至昏。
       钟馗是传说中的专门“吃鬼”的神,关于钟馗神道的起源传说很多,其中一说出于《唐逸史》:(唐)明皇因疾,昼梦蓝袍鬼纵一小鬼,擘而咬之,自称“终南山进士”,誓除天下虚耗之业。乃诏昊道子如梦图之。批其后曰:灵祗应梦,列士除妖,实须称奖;囚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蝙识,以祛邪魅,兼靖妖氛。唐明皇是一风流帝皇,中国许多风俗的起源与唐明皇有关,“钟馗捉小鬼”也是如此。
       在中国诸多的岁时风俗中,端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迄今为止保存传统风俗活动最多的节日。端年前一日,上海的菜市场里多了许多平时不常见,而且不宜食用的菖蒲、莲蓬、艾叶,家庭主妇将这些东西扎成一束,买回家插在大门口,上海人还会在门口挂上一串上海人平时不喜欢吃的大蒜头。民间深信,菖蒲叶形似宝剑,莲蓬形似钢鞭,而艾叶大蒜头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气味,这些东西都是用来驱妖逐鬼的。于是沪语中又多了一谚语——“鬼摸大蒜头”,意喻:糊里糊涂,昏了头,去做不该做的事。
       据说,端午已被中央相关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关于端午的研究,一定会更深入、更细致。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