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严用和与《济生方》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互联网

严用和,字子礼。南宋时,江西省庐山人,生于公元十二世纪末叶,卒于公元1276年以后,享年大约七十余岁,是我省著名医学家之一。
        学有渊源 名师门下出高徒
        用和幼年时,即勤奋好读书,十二岁时从同乡名医刘开学习医学,刘开是崔嘉彦的入室弟子,字立.之,号复真先生,精研脉学,着有《刘三点脉诀》、《伤寒直格》,《方脉举要》等书(见《中国医籍考》 ) ,当时在庐山一带,颇有医名。
        用和从刘开学,刘开从嘉彦学,师徒授受,用和乃崔嘉彦的再传弟子。用和在刘开处学习五年,在刘的精心教导下,名师门下出高徒,青出于蓝胜于蓝,医学造诣超过了老师。江万称其“心思挺出,顿悟捷得,众谓严殆过其师也”(《济生方?江万序》,见《中国医籍考》)。年十七即开始应诊,医名大振,四方之人,登门求治者,接踵而至,活人无算。临证数十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医疗经验,着有《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二书行世,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一代名医。
        效法思邈 心存“济生”着方书
        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于是在古稀之年,撰着《千金要方》三十卷,以拯夭札,其后三十年,年已百岁,“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宙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 (《千金翼方?自序》)。又继续穷搜博采,写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严用和学习孙思邈的精神,本着“备卫生家缓急之需,示平日师传济生之实意”(《济生方?自序》)。在五十岁左右,总结行医三十余年的临证经验,写成《济生方》十卷,过了十五年之后,又将前书所未备而不可尽索者,继续加以补充,写成《济生续方》八卷。他在自序中说“续此方即所以续此意,续此意即所以续此生”。可见用和先后写成《济生方》和《济生续方》,其用意在于救济苍生,其 存心可与思邈媲美。
        《济生方》成书于南宋•宝佑元年( 1253年),论治八十,制方凡四百。《济生续方》成书于南宋•咸淳三年( 1267年),为方又九十,为评二十四,二书方论俱备,切合临床实用,方剂疗效可靠。吴澄谓“予最喜严氏济生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盖严师于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见《古今通变仁寿方?吴澄序》)。所可惜者,二书原刻本由于战乱,早己散佚,国内通行本是清代修撰《四库全书》时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辑佚本(即《四库全书》本)。全书分为八卷,正论五十六,处方二百四十余。其中虽然保存了二书的部分原貌,但终非“庐山真面目”。解放后,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式社出版影印本。
        《济生方》和《济生续方》二书,很早就传到国外,十五世纪中叶,朝鲜•金礼蒙等编纂《医方类聚》时,就辑录了二书的大部分内容。当我国《济生方》散佚之后,日本尚能见到此书。另有《济生续方》一卷,为日本医官汤何氏所藏。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丹波元胤复据《医方类聚》各证门中有关二书内容,予以点勘厘正,还补充了二评十二方。
        勤求博采 立论平正多中肯
        用和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他不仅深入钻研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等古典医籍,而且还广采王叔和、朱肱、陈言等各家之长。由于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 ,所以他的医学理论,处方遣药,大都平正可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议论平正,条分缕晰,往往深中肯綮,……用药亦主小心畏惧”,这是对他的恰当评价。如他论“补益”,主张“药惟平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药贵乎稳重”,这也是他多年临证心得之谈。
        他根据《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旨,十分重视后天脾胃的功能,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批评“今人治嗽,喜用伤脾之剂,服之未见其效,谷气先有所损”。
        他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命火,可以资生脾土,所以他在重视脾胃功能的同时,又更强调肾中命门真火的作用。他在“补真丸”的方论中说“凡不进饮食,以脾胃之药多不效者,……真阳衰虚, 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常,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能开食矣”。
        上述这些论点,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精神。他不仅精通医理,还旁通易理,善于用易理来阐述医理。如论“遗浊”的证治,他说:“心火上炎而不息,肾水散漫而无归,上下不得交泰。心受病令人遗精白浊,肾受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故也”。施治之法是“坎离既济,阴阳协和,然后火不上炎而神自清,水不下渗而精自固”。对心肾不交的发病机理,解释十分中肯。
        用和精研脉学,临证时重视凭脉辨证。例如,在“腹痛”门,他说“大抵腰痛之脉,脉皆沉弦,沉弦而紧者寒腰痛,……沉弦而濡细者湿腹痛。坠下闪肭,以致气凝血滞而痛者,脉多沉弦而实也”。又在“脚气”门说:“若论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浮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他还注意脉象的变化,判断病证的预后。例如:“咳嗽之脉,浮大者生,沉而伏匿者死”。 “脉芤为失血,沉细者易治,浮大者难治”。“其脉厥而紧,浮而牢,皆积聚之脉也。但牢弦急者生,虚弱者不可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用和之重视脉诊,显然是受到他的老师崔、刘二氏的影响。
        继承发扬 化裁古方创新方
        用和除了如上文所述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外,还另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能有所发展,勇于创新,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方剂学的研究方面。他认为“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故人禀亦有厚薄之不齐,若概执古方以疗今之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济生方?自序》)。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师古而不泥古,对古方能通变化裁;另外又能自出机抒,创制新方,给中医方剂学宝库,增添了不少珍贵内容。
        在化裁古方方面,如温阳利水的“加味肾气丸”(熟地黄、淮山、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附子肉桂牛膝、车前仁),温肾补虚的“十补丸”(熟地黄、淮山、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附子肉桂五味子鹿茸),都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成的。治疗哕逆的“桔皮竹茹汤”(桔皮、竹茹、赤茯苓枇杷叶麦冬半夏人参甘草),也是导源于《金匮》的“桔皮竹茹汤”。健脾利湿的“实脾散”(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 ,是从许叔微《本事方》的“实脾散”化裁而成的。利尿消肿的“七皮饮” (大腹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青皮地骨皮甘草皮)是从华佗《中藏经》的“五皮饮”加减而成的,等等。
        在创制新方方面,著名的有: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的归脾汤(黄芪人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治疗四种颓疝,卵核肿胀,偏有大小,硬肾如石的“桔核丸”(桔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木香枳实延胡索、桂心);治疗疟疾的“清脾饮”(青皮厚朴白术草果仁、柴胡茯苓半夏黄芩甘草);治疗肺痈咳嗽脓血的“桔梗汤”(桔梗、贝母、当归瓜蒌子、枳壳、薏苡仁桑白皮防己、杏仁、百合黄芪甘草);治疗一切痰厥的“导痰汤”(半夏天南星、桔红、枳实、赤茯苓甘草);治疗下焦结热血淋的“小蓟饮子”(生地、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仁、甘草);治疗鼻内壅塞,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的“辛夷散”(辛夷细辛、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白芷甘草);治疗鼻渊,鼻流浊涕的“苍耳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叶),等等。
        他化裁和创创制的很多方剂,均被后世医家所广泛应用,经得起临床验证。自宋以来,历代医家著作和方剂书中多有引录,中医学院《方剂学》讲义中也可以见到,个别方剂还冠以“济生”之名。可见用和在方剂学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特别是他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用和的原著,现在我们已无法见到。1978年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和湖州中医院根据《医方类聚》和日刊本《济生方》、《济生续方》以及其它有关数据,对二书重新进行了整理编次,将二书合而为一,名曰《重订严氏济生方》,全书计论治八十又五,处方(或法)五百二十余,内容较为完备,接近原书面貌,对深入研究用和的学术思想及医疗经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于198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