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3-07/10/content_28_2.htm 作者:潘华信
古老的中医针法中,有两个绝技,一个叫烧山火,一个叫透天凉。前者能令被针者通体温热,后者使人内寒逼人,奇妙之极,据行家心得,行两法俱难,而以透天凉为尤。当然,这是针法治病手段,不能移植在无病之人的保暖御寒或防暑降湿。
我见到过几位做气功、打太极的友人,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中,穿着单衣,没有几分钟,周身蒸蒸汗出,热气缭绕自指端间袅袅升腾,让蜷头缩颈着的旁观者惊愕发呆。这是意念去杂、入静吐纳、鼓舞阳气、疏通络隧、开发腠理的一个过程,可见气功的实际功效。又联想到气功入静也必有涤暑清火之效,是否如针法中的透天凉较烧山火为难呢?不谙其术的我也未敢轻许其妙。
中医认为暑令属火,人体五脏中,心脏也属火,内外火虐,劫烁阴液,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上了年纪的慢性病患者,危害甚大。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消暑降温”四字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孵空调、饮冰吞冷、山中避暑、海滩游泳……成了形形色色的时代风景线。但这只是避暑热,与降心火无涉。外因、内因之中,自身清心是第一义的,清心的关键在静致,入静的核心是心有依托,我见是把诸多烦心躁火置之度外,让心火凝然不动,悄悄归宿在书画艺术上,落实在毛笔写字上,乃逭暑清心的无上妙法,书画家长寿的原因之一,也许也在这里。
不论年龄、性别、地位、阅历,人人都可以写字清心。写好毛笔字有捷径可走,即要懂得和掌握沈尹默先生倡导的用笔方法,简言之是竖掌悬腕、落笔轻捷、提按有致、中锋逆势。静心抚临唐碑,久之悟其奥旨,写字便可渐入佳境。用笔之外的另一要素是“体势”,它涵盖了赵子昂所说的“结字”内容,而在字体结构外,展示了线条走势的万象变化,生气勃勃的。用笔要在手,体势悟在心。说实话我大多时间在心写,怀想二王及苏、黄、米、蔡,心追手摹,比划在身,盖陆俨少先生所谓“以指划肚”耳。心手相应,做到手写贯心意,心写导笔势。避免依样画葫芦,苦苦摹石碑,事倍功半,会失去信心的。心写的时间有的是,上班休息、吃饭睡觉之外,独处发呆时间真不少,公交车上男女青年十之八九在摆弄手机,倘更以心写书法体势,岂有当代书法不上去的道理?我最心仪王右军《得示帖》,精美绝伦,又酷嗜米芾《群玉堂法帖》数种,其中说:“好事家所收帖,有若篆籀者,回视二王,顿有尘意。”又引韩愈《石鼓歌》:“退之云:羲之俗书趁姿媚。”米矜式王并发挥到极致,又悟及王字的妍媚不足,篆籀、石鼓的朴拙凝厚,令千古最精熟于书的米老又另辟了一境界。周慧珺先生与我闲聊书法,常提到一个“悟”字,手写心写,升华及“悟”,悟什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历来卓荦而成大家者,无不如此。
手写心追,不觉凉风习习,自内而萌,虽酷暑盛夏亦燠热之不能炎逼,洵清心气和之一得,唯相知者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