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西方为何没有《伤寒论》

文章标题: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黄煌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有条保存完好的老街。中世纪的城堡上长满了枯藤,街道用红石铺就,岁月已经将石块磨得光滑。市政厅在市中心广场旁,是古老的哥德式的建筑,广场边有个古老的草药店,建店于1422年。店标醒目,是一个高脚酒杯和缠着的一条蛇。
        走进药店,窗前两个大肚玻璃药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分别灌满了红色和蓝色的透明液体。导游告诉我,那是古代药店的标志,据说来自希波克拉底体液说,红色的液体可以治疗血液的疾病,蓝色的可以治疗痰液的疾病。
        药店有两间门面大,橱窗里摆着肉桂丁香、八角、草果,格斗也装满了薄荷野菊花等还有不知名的草药,更有趣的是药瓶里面,有风干的刺猬、蟾馀、蛇蜕、昆虫以及鹿鞭等。药店里有许多草药成药,花花绿绿,同时也出售一些草药配方,如治疗感冒发热,有几味草药包装成袋。店里还有一些食疗糖果,大蒜巧克力是店里的特色,很受游人喜爱。如果不是药店摆放的那些天平、外文字母的草药书,还真和中国的中药店差不多!我品着大蒜味的巧克力,又开始了我的思考。
        每次出国,我对各地的药店以及植物园最感兴趣。去年在德国海德堡,我曾参观过很大的传统药物博物馆,上周在德国的奥克斯堡大教堂旁边,也看到一个很大的草药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西方的传统医学也是用草药治病的,但是,为何没有产生如《伤寒论》那样的医学著作?为何没有那些经典的天然药物配方?为何经方发源于中国而不是世界上别的地方?我问他人,也问自己。
        经方是天然药物应用经验的结晶,没有深厚的用药经验的积淀,是无法产生的。那么,西方为何没有像中国那样,有那么丰富的天然药物用药经验呢?
        我首先想到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喜欢煲汤,而西方人喜欢烧烤,煲汤可以多种配料混合,而烧烤则比较单一。许多经方都来自厨房,如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其次,中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天然药物资源极为丰富。北方大漠的麻黄甘草,南方深山的黄连石斛,青藏高原的大黄天麻,中原大地的地黄、芍药,黄土地的当归黄芪,黑土地的人参五味子,红土地的枳壳、栀子,两广的三七肉桂,云南的茯苓猪苓,中国犹如一个天然大药房。欧洲地域虽然与中国相仿,但气候温和,地貌也没有中国复杂,这导致植物的多样性上与中国无法相比。
        还有,药物经验的积累,需要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中国人口众多,汉代的人口数量相等于整个欧洲。中药怎么发现的?就是无数的中国人用身体尝出来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传说,折射出中华民族亲身尝试药物过程的漫长而艰辛。是啊,本草经上的那些药效的记载,虽然只言片语,但其中的代价是无数的生灵。而经方这一经典配方的形成,更需要长期的无数人的亲身试验才能固化下来。
        不能忘记,汉字为保留药物经验功不可没。用药经验的传承,仅仅靠口授心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记录成文字。中国虽然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是统一的。而欧洲四分五裂,各个国家语言文字不一。
        这一点也极其重要,中国人重视本草是有传统的。古代有《神农本草经》,后世历代都有大型本草书籍以及方书问世,特别是在中国的宋代,官方力倡医学,不仅医生可以为官,而且还有官办药局——和剂局,以及官办的医学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许多经方在那时制成成药出售,《伤寒论》《金匮要略》也在那时得到大量的印刷和传播。而那时的欧洲,正处在最黑暗的中世纪。在神学的淫威下,医学科学被视为异端,古罗马时期传下来的草药应用经验也逐渐无声无息,印刷术更落后于东方许多年。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我还将继续思考下去,还要不断地问他人……
        天然药物治病,是人类生活的经验,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不过,中国人对这些天然药物的应用最有经验,对药效的观察更细致,经验的总结更严格和精确,其成果主要体现在经方上。毋庸置疑,这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如果认为这些东西是古老的就视为过时,或是认为西方没有的就认为土气,或是因为这些天然药物及其配方的疗效暂时尚无法用双盲随机等现代统计方法去证实、其治病的机理也无法用现阶段的医学理论去解释,就武断地加以否定,那是一种对生命文化的无知,或是一种对科学的迷信。
        (2014年11月7日写于爱沙尼亚塔林)


经典中医古籍

中药学教材(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附图片)